陳 櫻,劉曉柔
(長沙學院審計處,湖南 長沙 410022)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深刻指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不僅成為一種國家意志,也是肩負“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崇高使命的高校改革目標.內部審計作為高校治理必不可少的制度安排,更是提高高校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內部審計應與高校目標保持一致,發現目標實現中存在的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的情況,促進高校增加價值、實現目標.
目前,高校治理更多關注的是行政權利與學術權利之間的關系.學術權力、民主權力、政治權力和行政權力之間的利益沖突,影響著高校治理能力和高校目標的實現.具體而言,高校治理主要表現為權利運行不順暢、資源配置及經費使用和內部控制乏力三大問題[1].
權力運行不順暢主要源于學術權力和民主權力的失衡,具體表現為:分權制約中決策權大于監督權造成的權力失衡.制度制約中存在的制度盲區和執行不到位.權利制約存在教代會和學代會權利制約被弱化.
資源配置及經費使用問題的產生一是高校行政權利過大,二是高校組織權力架構不夠完善,具體表現為:預算編制未能有效結合高校中長期發展規劃,預算控制和監督不力,造成教育資源浪費.資源配置和監督乏力,高校腐敗案件頻發.
內部控制乏力問題一是制度不夠完善,二是制度未能有效執行,具體表現為:內部治理結構中決策、執行和監督權力失衡,學院與院系權利失衡,行政權利和學術權利失衡;公信力喪失、行政權利不當、貪污舞弊、效率低下和信息化管理薄弱等風險.
基于以上分析,高校治理問題尤為突出表現在領導集權、預算管理和控制失力和內部控制低效三方面.
與企業不同,高校治理目標具有動態性、多層次性、多維性特征.不同類型高校在不同發展階段設定的目標和任務不同.高校治理在組織目標的指引下,以外部信息、內部需求為起點,積極整合內部資源,降低系統的無序性,最終實現各部門工作協同.高校內部審計充分理解組織的戰略目標,在確保內部審計戰略與高校戰略協同一致基礎上,將增強對高校治理活動方向性和全局性控制,從而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統籌.
高校治理戰略是高校治理目標實現的基礎保障.高校內部審計通過對高校戰略管理活動綜合、系統和定期的審計、評估、評價和咨詢,發現組織的戰略風險,評估風險管理情況,提出戰略改進意見,從而對組織治理、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做出有益貢獻,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 .
從目標看,高校治理的目標是一種利益關系的調節和平衡,組織治理是通過實施一系列的治理活動,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存在的管理和決策行為.內部審計服務于組織的整體利益,服務于組織目標的實現,成為組織治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高校治理與內部審計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高校治理狀況和水平制約著內部審計的發展,有效的內部審計作為重要的微觀基礎,促進治理體系的完善.
基于此,內部審計應與高校目標一致,在深入理解高校戰略目標,識別影響目標實現的風險以及應對風險的管理活動基礎上,提供客觀的確認、建議和見解,以增強和保護組織價值,促進治理完善和目標實現[2].當內部審計活動充分考慮了戰略、目標及風險,努力提供加強治理、風險管理和控制過程的方法,客觀做出相關確認時,內部審計活動將為組織及其利益相關方增加價值.
在高校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內部治理改革不斷推動的背景下,內部審計應緊密圍繞高校治理新動向,積極從價值保護向價值增值轉變,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在高校治理中的增值作用,推動高校戰略目標的實現.
針對高校治理三大問題,為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應著力開展好預算執行審計、內部控制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三類審計[3].
高校治理目標的實現需要財務資源持續協同,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高校的預算管理體制決定了財務資源配置和使用的方向,從科學編制預算抓起,注重預算執行的控制和監督,嚴格考核預算指標執行結果,將促進財務資源整合,有助于高校治理目標仍至高校戰略目標的實現.
首先,需要將預算編制作為審計的突破口.要確保預算編制服務于學校整體戰略目標.預算編制過程體現目標導向,預算指標逐層分解落實到實現目標的各業務活動中,從而做到合理配置教育資金.
其次,與組織戰略目標保持高度的一致,持續關注預算執行情況.需要構建一套可供衡量目標實現情況的指標,了解業務領域戰略計劃存在的風險,評估風險管理情況,從而確保戰略目標能得以實現,預算得以充分執行.
最后,要做好預算的績效考評.預算資金績效考評不僅要評判資金使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還要注重對戰略目標的實現情況予以評價.通過發現和查找戰略執行中可能遇到的風險,提供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確保組織戰略的實現.如果將專項審計融入預算執行情況審計中,對重點項目和重大資金的使用績效予以重點關注,將更有針對性的發現和改善高校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實施指南(試行)》定義內部控制為:單位為實現控制目標,通過制定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檢驗組織治理有效的關鍵.內部控制審計是對權力運用風險防控的第一道關口,是內部審計在高校治理中發揮作用的另一重要途徑.
高校治理現代化需要強化制度建設,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提高制度制定和有效執行的能力.要做好高校內部控制建設,應先以內部控制報告作為切入口.根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管理制度(試行)》要求,各單位需編制能夠綜合反映本單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的總結性文件.通過對內部控制報告內容真實性、完整性和規范性的審計,將有助于發現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推動提及問題的整改,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建設工作.
內部控制審計中應重點關注內部控制環境和風險管理兩大要素.高校治理結構影響內部控制環境,內部控制環境制約著高校治理效果.內部控制環境審計中要深入分析高校的組織架構,分析其對高校治理效果的影響,以及對組織目標實現的影響;重視組織文化的建設,高校治理離不開治理文化的創新,組織文化既是推動高校發展的強勁動力,也將推進高校治理的不斷優化.同時,組織目標的實現需要有效應對風險,對風險實施有效的管理.因此,風險管理審計要著重關注風險管理中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和風險的應對策略實施.
經濟責任審計是規范權力運行的手段,是對于領導權力的直接制約.經濟責任審計始終貫穿于高校治理工作,體現著領導干部對組織目標的執行力度和執行效果.
經濟責任審計的關鍵點是準確界定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領導干部既是管理者也是治理者.開展經濟責任審計,首先要深入理解大學章程、高校“十三五”規劃和高校綜合改革方案等設定的組織目標,分析和明確領導干部為實現組織目標被賦予的具體目標(管理目標和治理目標),確定哪些人員和部門需要為實現這些具體目標負責,是否具有相應的權限.其次,要針對賦予領導干部的具體目標科學選取一組可供衡量的指標,用于評價目標的實現情況.最后,運用既定標準衡量領導干部履職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找出問題,提高管理和治理效益.審計中應重點關注履責中權利的運用,是否存在濫用權限的問題.通過對領導干部行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推進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履行和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當多元參與和相互制衡的協同治理理念成為高校治理的主流,高校內部審計作為高校治理系統的重要一環,應通過審計戰略、審計組織結構、審計業務、審計資源和審計技術的協同管理,以提高服務高校治理的效果[4].
內部審計應充分考慮影響戰略目標實現的風險,并將工作重點聚焦到適當的領域.內部審計工作方向應與組織目標始終保持一致,此時內部審計將不僅是價值的保護者,也是價值的創造者,對組織治理、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佳春,蔣欣怡,許可,等.內部審計在高校治理中發揮作用的途徑研究[J].會計之友,2017,(13):116-120.
[2]肖競.全球視角和見解:提升內部審計的戰略影響 [J].中國內部審計,2018,(1):31-38.
[3]陳帥弟,閻銀泉.大學內部審計權力制約路徑研究——基于審計框架、路徑、類型的視角[J].財會通訊,2017,(25):90-92.
[4]郝軍.高校內部審計協同治理框架探討 [J].當代經濟,2016,(3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