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進
(合肥師范學院藝術傳媒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餐飲行業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飛速前行,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消費者對就餐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市場的需求也更趨多元化、個性化.在這樣的背景下,LOFT元素從諸多空間設計類型中異軍突起,憑借其新奇、懷舊、工業風等特點擄獲了相當一部分的受眾,贏得了一定的市場.
LOFT最初的意思在牛津詞典上的解釋是“在屋頂之下、存放東西的閣樓”,即指代倉庫、閣樓一類的空間.二十世紀40年代,大量年輕藝術家聚集于紐約,但他們卻無法負擔市區的昂貴房租,恰逢曼哈頓西南區因產業轉型而空置廢棄了大量廠房倉庫,藝術家們對其作簡單改造,以滿足生活及工作的需要.通過不斷創作、舉辦派對或展覽,形成一種新生活方式.受限于拮據的經濟條件,藝術家無力對如此巨大的空間作進一步改造和裝飾,因此它們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斑駁的墻面、裸露的管線、粗糙的材質和完全的通透開敞,與藝術家們的創作形成了巨大的視覺反差,出乎意料地產生了獨特新奇的效果.隨著更多不同專業人士的進駐,這些空間被不斷賦予新的功能和美學價值,LOFT文化由此誕生.
LOFT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化概念,在二十世紀末期逐漸為世人接受,演化成一種獨特的居住與生活方式,成為時尚的代表,其內涵已遠遠超出其最初的定義.LOFT代表了一種充滿原始力量的粗獷工業風格,同時蘊含了藝術家們逃離城市中心創造自我精神空間的訴求,這些都與當時盛行的后現代主義思潮產生了共鳴.LOFT逐漸為普羅大眾所接受,最終發展成為了一種內涵和外延都極為豐富的亞文化,成為藝術家區別于普通人的標志之一.來到九十年代,LOFT已經從最初藝術家逃避市區昂貴租金的避難場所,升華成為一種藝術時尚和生活方式、一種設計潮流中不可或缺的風格元素.LOFT代表的是高大開敞的空間,具有流動性、開放性、透明性、藝術性等特征[1].結構多為上下雙層的復式結構.在這空曠的空間中,設計師在極高自由度的前提下,將偌大的空間根據具體需要進行分配.因其多在工業建筑的基礎上改建而成,部分特點和工業建筑存在相似之處.
LOFT元素包含很多內容,也各自具有鮮明的特點.一類是建筑構件.鋼筋混凝土結構、各種鋼結構及框架、裸漏的磚墻、管道、水泥地面等,其突出特點是粗獷厚重、原始、冰冷.其次是生產工具、設備等.比如各類廢舊機械、儀器、機床、齒輪、螺絲、車輛等,其特性重點在于工業氣息濃厚、歷史感強.最后,一些時代烙印的器物也是LOFT元素的重要代表,比如老式的電視機、收音機、自行車、唱片機、照片海報等,時代的代入感和裝飾感強烈,又不失細節與觀賞性.對這些元素進行綜合歸納,可以提煉出其最核心的屬性:
對LOFT元素的提煉和選擇,主要基于舊工業風格建筑及其附屬物的歷史地位.重點在于其包含的歷史信息,藉此在情感和文化上對某個年代的集體記憶進行延續傳承,體現返璞歸真的前衛時尚感.
即便已廢棄,工業遺存的LOFT元素一般仍具有良好的保存狀況,只需根據需要重新賦予功能,加以改造便能達到舊物利用的效果,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達到藝術層面的升華,實現再增值,即實現了資源的再生.
LOFT元素既能夠以整體形式留存,也能夠以個體形式延續生命.如果能避免對LOFT元素所依托的舊工業業態進行強制更新,而是充分解構和利用,將利于文化層面的延續,同時利于城市空間的動態更新,減少浪費和垃圾污染,美化城市環境.
LOFT元素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演變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傾向,逐漸被運用到各種屬性的空間中:房地產商以敏銳的嗅覺推出LOFT式的躍層戶型,掀起突破傳統居住空間的時尚;作為新生活方式的思潮,追求自由LOFT文化也從功能性、私密性、時效性等方面對現代餐飲空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我國餐飲業到目前為止的發展路徑,基本可以歸納為四個階段:起步階段、爆發增長、規模經營和品牌打造.由于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影響,傳統餐飲空間的形態擁有基本類似的構型:擁擠、吵鬧、缺乏新意.這樣的就餐環境在外來飲食和消費文化的沖擊下,顯然已不能滿足當今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心理需求.因此,筆者經過調查分析,認為現代餐飲空間設計主要存在三個層面的問題.
(1)空間設計常常定位不明確,欠缺文化層面的深入思考.設計師缺乏對具體客戶,即經營主體自身特點的挖掘,也缺乏基于所面對市場與受眾的調研分析,往往簡單粗暴地組合設計元素,甚至抄襲優秀空間設計案例,認為依靠經驗和對裝飾材料的運用能力,就能夠創造滿足需要的就餐環境,進而帶來相應的品牌與價格效應.
(2)功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人流量大的熱點區位意味著更高的租金,為了提高空間利用率,設計師經常在業主的要求下提高餐位密度,直接影響私密性和就餐體驗;而有些餐廳環境菜品俱佳,卻缺少洗手間或是洗手間容量、風格與餐廳整體不相匹配.
(3)缺乏可持續設計、綠色設計的思考.忽視與外界環境的聯系,孤立地看待餐飲空間設計,更忽視對自然光線等外部條件的利用.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餐飲消費大國,在外國餐飲業不斷進入中國市場的和本土餐飲業激烈競爭的雙重壓力下,我國的餐飲空間設計應該作出怎樣的反思呢?
首先,我們可以使餐飲空間的設計更具科學性.餐飲空間的設計不能滿足于片面的室內設計模式,而應更廣泛地引入社會科學、設計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等學科的發展成果,建立更為規范化的綜合設計理論和實踐體系[2].比如在氛圍的營造上,可以使用新的照明技術.其次,應當注重創新,從設計手法到材料的更新運用,把創新機制融入行業的方方面面.在全球環境惡化的背景下,業界愈發推崇低碳環保的理念,把節能減排作為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更需要貫徹綠色環保設計.最后,強調人性化設計.網絡時代的引擎帶動城市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與此同時,現代人的壓力也隨之越來越大.就餐飲空間而言,消費者對就餐環境的新需求也將更為清晰和明確,例如要求舒適的空間環境同時具備調節緩解心理壓力的功能.因此,設計師就應當發揮敏銳嗅覺,回應顧客的心理需求,做到以人為本、真正為人的需求而設計.
第一點是要抓住地域特色,注重人性化設計原則.不同的地方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因此我們要將地方個性融入到餐飲空間設計中去.在這里筆者著重強調的是對本地材料的改進和運用,來表現特定的時代印記或是典型的地域特色,乃至彰顯某種飲食文化.設計師們需要因地制宜,一些有特色的餐飲商家會將本地的建筑元素等高識別度元素作為主題融入門頭設計中.
第二點是要彰顯文化內涵.餐飲空間設計不僅要滿足功能需求,同時還要能夠傳達文化信息.通過軟裝飾、色彩、光、背景音樂等的控制,營造出與眾不同的環境氛圍,例如陳列架、陳設品以及燈光色彩的綜合運用.LOFT主題餐廳也會利用LOFT元素產生的代入感,以餐飲空間視覺形象為引導,令觀眾觸景生情 .
第三點是要利用科技手段,實現多學科介入的綜合設計.設計師應充分將平面設計、立體設計等多種設計方法綜合使用,相互依托和協調,使得整個空間更加飽滿立體.對空間的頂面、墻面、窗、隔斷、家具、配飾等采用粗重輕柔特征不一的材料,恰當地表現出餐廳的環境風格.
柯林·洛的“拼貼理論”認為承載著歷史、文化和藝術的各種時代及類型的建筑場所拼貼到一起,構成了城市的最終樣貌.LOFT文化的興起,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對舊工業區保護、管理、改造再生的城市更新模式的探討,體現了人們尊重保護歷史、留存城市發展印記的心理訴求.LOFT元素往往保留著歷史的片段原真性,對相當一部分懷舊受眾都極具文化吸引力.其所代表的文化屬性已由餐飲消費中的附屬價值演化為獨立的文化消費類型,反映了社會在物質豐富的背景下關注精神文化需求的趨勢.
近年來,現代餐飲空間涌現出多種空間設計風格,人們在就餐的同時也尋求舒適宜人的就餐環境.一方面餐飲空間的面積相對來說比較大,利用率也高,這些特點剛好與LOFT風格的一些特征相契合,從而帶動了這一類別餐飲空間設計的發展.另一方面,此類建筑往往都是比較原始的狀態,甚至能夠看到水泥梁柱結構,但現在的消費者對它們已經不再感到緊張和壓抑了,通過機械、水泥、管道等這些藝術化的元素,空間的屬性不再局限于單調冷漠,而是充滿著個性與自由.
由于餐飲空間所涉及的經營內容非常繁多,想要完全分門別類是較為困難的.就目前國內的現狀來看,我們可以根據文化背景將餐廳分為中餐廳和西餐廳兩大類;從服務方式上,可以分為餐桌式服務和自助式服務等.大部分餐飲空間設計都趨近傳統中式風格或現代風格,立足主題性的餐飲空間卻相對較少.而在西方,LOFT風格的餐廳卻是隨處可見,消費者也更樂于接受這種更為自然和原始的空間設計.現代餐飲空間設計往往傾向于更低的成本、對更大的利益追求,對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考慮不足,而如今的消費者在追求美食享受之余,也希望釋放壓力,得到心理層面休息調整.設計師正是基于這樣的市場和需求變化,嘗試將LOFT元素運用到餐飲空間中,這樣不僅創造出全新的空間風格,而且迎合了一部分年輕顧客的消費心理需求,由此帶來了相對穩定的消費群體及相應的經濟效益,因此商家們也逐漸開始推崇這種空間設計風格.
隨著市場的發展變化,涌現出了一大批主題風格的餐廳,比如各式主題包裝的中餐廳、港式茶餐廳、西餐廳、音樂餐廳,還有露天KTV餐廳等等.很顯然,這其中,LOFT餐廳也已成為重要的一支.在LOFT餐廳里往往更能感受到輕松愜意,隨處可見的都是原始的自然狀態,裸露的鋼結構、做舊的桌椅、昏暗的燈光,令顧客漸漸放開拘束,真正達到放松的目的.
LOFT的精髓在于它是有生命的.設計師注入自己本身對這種形態的理解,并用各類室內設計手段表現出來.今天的LOFT是關于空間的生活方式,其元素大多以天然的材料及可回收材料為主,以傳統的手工方法制作,帶有濃郁的后工業時代獨特的風格.其作為一種特定的形式語言符號,具有樸素的裝飾特性,成為建筑空間風格的重要分支.
LOFT的誕生可以說是源于年輕而窮困的藝術家們對廢棄舊工業空間的再利用,但在當今,LOFT作為一種時尚潮流和生活方式已經蛻變成一種全新的消費時尚.如何更科學、更合理地將LOFT元素運用于空間設計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1)完整移植.設計師在劃分空間結構時,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零散分割,最大限度保證空間的完整性,提供足夠的自由度,以便根據功能進行區域劃分,也可以進行適時的變動或者是更改,無所拘束[3].我們可以在滿足餐飲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將LOFT元素原封不動地移植到餐飲空間中做為陳列式的裝飾;也可以直接將機動車等運輸工具直接放到餐廳入口;將懷舊工業風格的圖片作為墻面裝飾,營造與主題相關的文化氛圍.
(2)藝術重構.重構是指將原建筑室內中色彩、形狀、尺度大小、材料等不同的元素脫離出來,在新的空間中重新組合.在重構之前,我們需要先提煉.將LOFT元素作高度的概括和提煉,然后再運用新材料、新技術進行再創作.作為一種吸引消費者眼球的裝飾品,這不僅滿足了廣大消費者的獵奇心理,餐廳也可借助藝術形象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
(3)創作復制.對LOFT文化的理解以及對所選元素的充分認知是創作的前提.根據具體的現場條件,因地制宜地對工業建筑框架結構等元素進行復制或仿制,甚至可以嘗試在保證空間結構安全的條件下,完成功能上的有效置換.同時,有選擇地、創造性地融合現代人的生活及行為習慣,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生理與心理需求.類似的手法例如把某個構件夸大,加入足夠的創作因素,使原有的特定形象更加鮮明立體、奪人眼球.
(4)燈光設計融合LOFT元素的氛圍營造作用.餐飲空間的照明設計也是完整空間設計、功能設計的重要環節.整體和局部的調配、點光源的運用等,都對就餐環境效果起到獨特的烘托作用.根據不同設計主題提煉LOFT元素打造工業風的筒燈、射燈、吊燈等光源層次,可強化空間主題立意.處理手法尤以局部照明中的桌面照明為典型代表,通過照射強化視覺效果和空間層次.考慮到顧客對私密性的要求,可將光源安裝點位降低,在相對擁擠的社交環境中增強私密性.利用較低的照度,對墻面裝飾物加以修飾,從側面對顧客的視覺和心理感受產生積極影響.在總體環境光的把控上采用相對低色溫的光源,利用新的技術實現低能耗.通過不同光色的協調運用,獲得光環境的層次.在與空間的關系處理上,借助玻璃、鏡面等材質,充分利用不同材質的反射特性達到預期效果,同時可藉此引入自然光線和空間周遭環境,體現LOFT文化本身有具有的開放性與自由度.
運用LOFT元素的餐飲空間設計,秉承著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體現這一方向的餐飲空間設計的優勢.經過改革開放浪潮的洗禮,當代年輕人樂于接受LOFT文化帶來的生活方式或理念,從居所形式的改變到對餐飲方式的顛覆,無不體現著追逐個性化和自由度的精神需求.同時,在LOFT元素的語境下,餐飲空間愈發呈現工作、休憩場所的復合屬性,成為生活中的特殊一極,引領行業新的潮流.
參考文獻:
[1]馬睿.淺析LOFT風格對現代室內設計的影響[J].藝術品鑒,2015,(1):15.
[2]林琳.LOFT元素在現代餐飲空間裝飾中的運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3]夏天.淺談LOFT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J].美與時代,2013,(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