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燕,韋 韞
(1.長沙理工大學土木與建筑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4;2.長沙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
“道”在道家和儒家眼中,形成了一種獨有的哲學思想,正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道”無所不在.又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出現了經商的生財之“道”,企業經營管理之“道”,健康長壽養生之“道”,做人處事為人之“道”,這些形成了人類生存發展的文明之道.按照這些“道”去行事做人,就能獲得圓滿結果,否則,背其“道”而行之,則會碰得頭破血流,不得好果.因此人類在長期的生存發展實踐中,不斷探索、摸索適合各行各業的規律、規矩,也就是“道”.
大學是有大的學問,有難的學問,不但內容難,而且要求高,作為專業領域的高級技術人員,如果沒有掌握好專業知識,到頭來是無法勝任專業工作的.筆者從事土木工程《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近三十年,一方面感覺到課程的重要性,它是土木工程專業的“飯碗”,有些同學因為沒有用心學好這門課,導致就業改行,無法從事本專業的工作,大學四年毀于一課.另一方面,學生感覺《結構設計原理》內容多,標準、條條框框多,難學難記,成為“頭痛的”課程.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深刻體會到,要讓學生掌握結構設計的原理、方法,就要在課程教學中,去表存里,去繁存簡,去假存真,找出“道”理;口口相教,傳授“道”理;親身體驗、實踐,按照“道”的方法練習,感悟領會“道”理,讓結構設計原理的知識用“道”定格,變得簡單明了,易懂易記;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學習的效果[1].
《結構設計原理》是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內容涵蓋土木工程用的材料(主要針對混凝土、鋼筋)的力學性能以及特點,按照極限狀態法設計結構的原則、規定,計算各種鋼筋混凝土結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極限承載力,還加上圬工結構的設計原則,極限承載力計算.授課時間是80課時左右,從原理、方法,到具體構件的設計計算,內容十分豐富.需要熟悉運用的標準規范比較多,學生從基礎課的學習,一下過渡到專業基礎課,處在一個轉折適應的過程,如果平時不抓緊、不用心,單純靠最后的強記硬背,不可能掌握結構設計的原理.為此,采用化整為零,求同存異、同類合并,去表存里、去繁存簡,對各部分知識點歸結成順口的“道”,便于誦記.
化整為零,將全部內容分成三大塊:材料性能、計算原則和構件設計,這樣就感覺內容并不多[2].求同存異、同類合并,對不同材料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設計原理對比講解,分析各自的特點,找出相同點和異同點,加深理解和記憶.去表存里、去繁存簡,對于規范的一些條文、規定,引導學生去閱讀,不需要強記,但要學會運用,對于結構形成使用的機具設備,則盡量結合工程實例、實物講解,也不需要強記.全篇重點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三基教學,各個知識點盡量整理成順口的“道”,比如關于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應力驗算的內容,整理成:“應力驗算很重要,一旦超過出狀況;驗算方法是截面法,選好對象來計算;驗算內容分狀況,短暫持久不一樣;短暫只算砼正應力,持久還有主應力、鋼筋應力;荷載效應要明確,預加力作為外荷載;幾何參數看狀況,持久要用換算截面;限制指標分狀況,短暫區分先張、后張;以上原則牢記了,應力驗算隨我求.”
大學課堂是師生親密接觸的場所,真正的大學生,一定是獲得大學課堂大師的真傳,受到好的系統教育.人們之所以要上大學,就是希望聽到大(學老)師真傳,當面聆聽,有疑問與老師進行交流,問題得到老師的解答.大(學老)師一定是站在高的起點,精心準備,在三尺講臺上,通過具有邏輯性、條理性的講授、注重理論(原理)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原理的具體應用),潤物無聲;不管是采用分析法講解也好,還是對比法、案例教學法,教師就是要使出渾身的解數,讓復雜的原理變成通俗易懂的道理,讓學生吸收消化.另外還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融合課堂,配合大(學老)師的教學.老師的講解也要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富有吸引力,還要注意采用多媒體等先進設備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們可以將注意力放在聆聽和黑板上.課后的答疑解惑也非常重要,善待學問者.孔子說,善待問者如撞鐘,撞鐘須會聽音,待問需求會意.你講授的內容學生是否聽懂?學生是否有疑問?有的時候還要針對 “道”的問題,加強考核測試.或者通過討論分析,在師生交流中解決疑問,穩固“道”理.口口相教,用各種方式傳道.
《結構設計原理》講授土木工程結構設計的原理、方法,它是一門適應工程需要、服務于工程的課程,它的知識源于工程,服務工程,最終還要引領工程[3].在本科教學這一層次,主要是講授一些基礎知識,通過精講與多練相結合,理論與實際(驗)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讓學生親身體驗感受、思考、多學、多練、多想、多悟,最終領悟“道”.
為了配合四結合,需要學校高度重視,并創造條件提供堅強的后盾.具體而言,師資力量的保障、課時的合理分配與高效利用、經費的投入,以及行業內的交流溝通都是極為必要的.與此同時,學生的有效組織和積極參與也需要校方實時關注,并創造條件使他們更好地了解實際情形與行業動態.
精講,注重講典型,講重點、難點,聯系工程用“道”去具體應用;“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可以是課后作業,可以是現場參觀,可以是實驗室模擬訓練,還可以請工程師來課堂講座,強調學生多動手、多體驗個中味“道”.讓知識“活”起來,能獨立運用到具體構件的設計中,感悟其中道理.
《結構設計原理》是土木工程專業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程,打破以往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開創一種以成道、傳道、悟道的新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為學生提供簡明的方法.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要站在更高的起點,把知識點整理成道,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傳道,讓學生真正得道,這也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參考文獻:
[1]邢志霞,崔燕兵.以工作任務為引領的藥物分析課程開發與實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2,(15):54-55.
[2]宋高麗.土木工程專業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6,(4):62-64.
[3]陳進, 謝孝, 王薇 ,等.基于執業能力培養的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系列課程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0,(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