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勝濤
(太原市園林植物保護站,山西 太原 030001)
菊花(Dendranthemamorifolium)為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太原市市花。菊花在栽培過程中易受病蟲害危害,如不妥善處理,將大大降低其觀賞價值和經濟效益。筆者對太原地區菊花的主要病蟲害種類及發生規律進行了調查,并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
菊花黑斑病(Septoriachrysanthemella),為菊花葉部主要病害,下部葉片先于上部葉片發病。侵害初期,葉片出現圓形病斑,逐漸不規則擴大,由黃褐色轉為黑色。病斑多時相連成片,葉片變黃、焦枯,嚴重時整株枯死。
發病規律:菊花黑斑病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病枝或病葉內越冬,翌年在溫度適宜的雨后進行傳播。陰雨潮濕、晝夜溫差大時易發生,連作、老根留種繁育、密植均會加重病害發生。太原地區以夏末秋初發病最重。
菊花白粉病(Erysiphecichoracearum),發病初期,葉片產生白色小點,溫濕度適宜時,逐漸擴大成粉霜狀白斑。嚴重時葉片扭曲變形,植株衰弱矮化,病梢不能形成花蕾。
發病規律:菊花白粉病以分生孢子在病殘體內越冬,在溫濕度高、透光通風不良、晝夜溫差10 ℃以上的環境下易發生。在太原地區多發生在8月至9月。
菊花白銹病(Pucciniahoriana),發病初期葉表面出現灰白色斑點,隨后病斑在葉背隆起,破裂后散出黃褐色病菌粉,隨風傳播。嚴重時全株葉片上卷、早落。
發病規律:病原菌在新芽中越冬,喜冷涼、潮濕氣候。孢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為12 ℃~20 ℃,超過24 ℃時很少萌發,故太原地區以9月發病最為嚴重。在栽培中,如果晝夜溫差大、通風透光差、排水不暢、土壤板結、土壤缺肥或氮肥過量等,均易引發銹病。
菊花花葉病(ChrysanthemumvirusB),感病植株葉片有明顯的花葉、壞死斑,嚴重時扭曲或產生枯斑。抗病品種表現為無癥狀或輕度花葉。
發病規律:病原為菊花B病毒,蚜蟲吸食汁液為主要傳播途徑,故蚜蟲爆發年份發病嚴重。此外,也可通過扦插、嫁接及園藝刀具接觸等進行傳播。
菊花菌核病(Sclerotiniasclerotiorum),主要危害莖桿,初期莖桿下部出現水漬狀病斑,逐漸成灰褐色,表層具霉層,局部軟腐。潮濕時病處出現白色菌絲體,內有黑色菌核。
發病規律:病原菌以菌核在殘體及土壤中越冬,喜冷涼、潮濕氣候,適宜溫度5 ℃~20 ℃,最適溫度15 ℃.菌核產生孢子或菌絲,孢子可隨風傳播,菌絲侵染力極強,均可侵染周圍植株,擴大傳播。
蚜蟲(Aphidoidea),是菊花的主要害蟲,主要有菊姬長管蚜(Macrosiphoniellasanborni)、棉蚜(Aphisgossypii)及桃蚜(Myzuspersicae)3種。自菊花幼苗開始到開花結束均有發生,主要為害嫩莖、嫩葉、花梗和花蕾,造成葉片發黃、卷縮、枯萎,花蕾不能正常發育、變小、易脫落,花色不鮮艷、凋謝早。桃蚜是多種病毒的傳播媒介。
發生規律:1 a發生10余代,世代重疊嚴重,以無翅胎生雌蚜或卵越冬。蟲害發生的最適溫度為16 ℃~24 ℃,故春秋兩季為發生高峰期。夏季氣溫高、多暴雨,蚜早發生量下降。
蠐螬為金龜子(Scarabaeoidea)幼蟲,潛伏于根系土壤內咬食幼苗及菊花根莖,受害處呈現整齊的切口,嚴重時全株枯萎。
發生規律:1 a發生1代,以幼蟲在土壤中越冬。當土溫升至15 ℃以上時,蠐螬在土壤表層取食根莖危害植株,10月后下潛到深土層越冬。濕度大、廄肥施用過多易加重受害程度。
朱砂葉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俗稱紅蜘蛛,通常潛伏于葉背面,結一層疏松絲網,刺吸植株汁液使葉片變白、變薄,大量脫落。
發生規律:1 a發生10代,以受精雌成蟲在落葉、雜草、土縫等處越冬。翌年4月雌成蟲開始取食、產卵,7月至8月為發生高峰期。氮肥施用過量時,菊花易受葉螨侵害。
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又名土蠶、切根蟲。危害時先取食幼苗頂心嫩葉,然后鉆入土中,于早晨和黃昏時咬食菊苗,導致植株枯萎。
發生規律:1 a發生3代,以蛹或老熟幼蟲在土中越冬。4月上旬成蟲羽化,日伏夜出,對黑光、酸、甜等趨性很強。成蟲在菊花植株上產卵。5月至6月、8月至10月為幼蟲危害期,第1代幼蟲危害最嚴重。
菊小筒天牛(Phytoeciarufiventris),以幼蟲自上而下蛀食菊花莖根,受害枝不能開花或整株枯死。
發生規律:1 a發生1代,以幼蟲和成蟲在菊花根部越冬。成蟲一般在5月開始活動,啃食莖尖表皮。交尾后在莖梢上咬1圓孔,并產卵1粒,傷口處易折斷、枯萎。幼蟲孵出后沿菊花莖桿向下蛀食。9月老熟幼蟲在蛀道內化蛹,10月成蟲羽化越冬。
加強菊花種子、插條、苗木等繁殖材料的檢疫管理,規范檢疫程序,有效防止檢疫性及危險性有害生物傳入。
1)選用健壯、無病種苗,加強培育管理,增強抗病蟲害能力,減少病蟲害發生機率。
2)加強水肥管理,實行輪作。盆栽苗每年更換新土,地栽苗要加強溝渠管理,做高畦,開深溝,避免田間積水。合理密植,保證通風透光,減少蟲口密度。忌多施氮肥,防止植株徒長,夏季須遮陰降溫。
3)保持環境衛生,及時清除雜草以消滅越冬蟲卵,摘除病葉、蟲葉集中銷毀。中耕松土,改善根部土壤條件,破壞地下害蟲棲息環境,并結合人工捕捉控制蠐螬、小地老虎等害蟲。每年4月下旬起挖根部土壤捕捉菊小筒天牛成蟲,發現菊花莖鞘萎蔫,及時從斷莖以下4 mm~5 mm處摘除,集中處理。每年秋季入溫室前采用熏蒸法進行消毒。
4)圃地必須使用腐熟的有機肥,或與殺蠐螬農藥混合施用。定植前用1∶80福爾馬林對花盆、土壤進行徹底消毒。
用50 ℃熱水浸泡菊苗30 min,可殺死根瘤、病菌。也可利用害蟲的趨避性,使用燈光、色板、異性激素等進行誘殺。如,在金龜子、小地老虎等害蟲成蟲高發期,采用黑光燈、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等進行誘殺;在蚜蟲成蟲發生期,可利用黃色粘板進行誘殺;可采用糖醋液誘殺小地老虎成蟲。蚜蟲蟲害發生時也可用毛筆蘸水刷掉。
1) 可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來抑制病原菌的生存與發展。如,抗菌素、鏈霉素、放線菌酮、武夷菌素等。
2) 保護和利用害蟲天敵,如,菊田蜘蛛、捕食蝽、瓢蟲、草蛉、食蚜蠅等。通過人工飼養釋放害蟲天敵,以控制害蟲蟲口密度。
3) 利用生物制劑農藥,如,白僵菌、蘇云金桿菌等微生物殺蟲劑,及天然除蟲菊素、苦參堿等植物源殺蟲劑進行蟲害防治。
1) 繁殖插條用多菌靈浸泡后再進行扦插,移栽幼苗時應用高錳酸鉀或福爾馬林進行消毒。
2) 早春發芽前,噴3~4波美度石硫合劑,可以防治菊花銹病、白粉病等,以及蚜蟲、朱砂葉螨等。
3) 在多種病害發生初期,噴施百菌清或粉銹寧,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4) 向植株噴灑吡蟲啉、啶蟲脒、溴氰菊酯等藥劑可防治蚜蟲。為減少螨類抗藥性,各種殺螨劑須交替使用。夏季常用清水噴霧,能預防朱砂葉螨。蠐螬防治可澆施敵百蟲或辛硫磷,小地老虎防治可在幼蟲期灌施觸殺類藥劑。菊花莖梢出現新鮮蟲孔時,用3%辛硫磷顆粒劑0.3 g裹上棉球從蟲孔塞入,可毒殺菊小筒天牛幼蟲。
化學防治是菊花病蟲害綜合防治的一種方法,應根據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