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吐蕊、捷報頻傳。一屆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召開,見證了我國科技創新的跨越式發展。每一次大會都有新亮點、新驚喜。今年的成績單很是亮眼:2人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評選出35項國家自然科學獎、6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70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串串數字體現出我國科技創新中的輝煌新成就。
璀璨繁星耀中華,科苑葳蕤創未來。每年年初,北京人民大會堂都會迎來特別的客人——中國頂級科技精英。
1月8日,在現場熱烈的氣氛中,習近平向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澤山院士、侯云德院士頒發了獎勵證書。
一項項受表彰的科技成果鐫刻了一年來創新中國的腳印,這是一份令人贊嘆的成績單:基礎研究持續“增產”,一批成果世界“領跑”,產業升級改善民生,企業創新地位凸顯……
作為我國最權威的政府科技獎勵,這場頒獎大會無疑是科技界的盛事。今年更有著不同尋常的時代意義——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后和中國科技獎勵制度進入“深改時間”后的首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科技成果從零星到井噴,從量變到質變,中國科技正站在飛躍發展的新起點,彰顯著中國新時代的強大創造力。
經過嚴格評審,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71個項目和9名科技專家。與往年相比,2017年科技獎勵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
首先,2017年進一步拓寬了專家推薦的渠道。在自然科學獎推薦項目中,專家推薦84項,占比40.2%,評審通過項目中,專家推薦19項,占比54.3%,比2016年的23.8%翻了一倍多,而且兩個一等獎項目全部由專家推薦。在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中,專家推薦64項,獲獎12項,分別占推薦總數和獲獎總數的30.3%和24.5%。從以上數據看,專家推薦已成為重要的推薦渠道。
其次,2017年試行了定額評審制度。近五年三大獎總數基本呈逐年減少趨勢,2017年試行授獎數量總額控制,將自然科學獎數量控制在45項左右,技術發明獎數量控制在65項左右,三大獎總數不超過300項。按照這一規則,2017年在評審委員會階段對技術發明獎試行了差額投票,差額9項,為進一步完善定額評審制度積累了寶貴經驗。
同時,本次評獎限制完成人頻繁報獎,遏制論文堆砌。2017年對完成人報獎間隔年限和論文規范使用出臺了更嚴格的規定。一是規定2015年和2016年三大獎獲獎項目的全部完成人不能作為2017年三大獎推薦項目的完成人,遏制了部分完成人搭車報獎、拼湊報獎的現象。此外,規定自然科學獎提交評審的論文專著數量,從原來的“不超過20篇”減少為“不超過8篇”,力求營造求實創新、重質量、輕數量的風尚。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各獎項含金量十足,大會好中選好、優中選優,遴選出真正優秀的科研成果進行表彰,這不僅給了廣大一線研究工作者極大的鼓勵,也為研究指明了方向。
基礎原創“多點開花”
作為我國基礎研究領域備受矚目的國家大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繼2006年之后再次迎來“雙響”,以李家洋院士為第一完成人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和以唐本忠院士為第一完成人的“聚集誘導發光”項目團隊雙雙折桂。
來自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的信息顯示,自1999年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改革以來,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秉持“慎之又慎、寧缺毋濫”的高標準原則,曾9年空缺。不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從2013年至今,我國連續 5年都有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基礎研究重大成果持續產出。
從2013年度趙忠賢院士領導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到2015年度潘建偉院士團隊的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研究,再到 2016年度王貽芳院士領銜發現中微子振蕩新模式,隨著我國基礎研究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原創性成果不斷涌現。
更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研究已從之前較為集中的基礎物理學,發展到化學、生物學,呈現“多點開花”之勢。國家自然科學獎代表著基礎研究的硬實力,聚集誘導發光和水稻分子設計育種研究兩個項目同時獲得一等獎,其中“聚集誘導發光”概念更是由我國科學家首創。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劉靜說,缺乏原創成果是我國長期以來的科研短板,越來越多原創突破的出現,說明我國基礎研究實力正逐步提升。
自主創新實現“中國引領”
縱觀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獲獎項目,它們當中既有對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在加工技術與裝備上的突破和發明,也有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的研發及應用……在油氣開發、現代煤化工、深海探測、交通基礎設施等多個重要領域,我國通過自主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清潔能源發展,加快海洋強國建設,深化高鐵“走出去”戰略等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進入新時代,我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涌現出來的部分科技成果具備全球領跑實力,科技獎勵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得到進一步彰顯。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印發了《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凝心聚力的重要舉措。
進入新時代,構建既符合科技發展規律又適應國情的中國特色科技獎勵體系顯得尤為重要。以創新為導向,一大批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和在科技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與組織得到國家科技獎勵,目的就是調動更多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通過自主創新取得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表示,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創新第一動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李蘭娟院士團隊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圖/浙江日報)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獲得 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圖 /中國科學報)
民生科技孕育美好新生活
“獲獎成果中既有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項目,也有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創新。”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
醫學關鍵技術創新既是重大民生問題,又是體現一個國家醫學水平的重要指標。2013年春,一段女院士親自吃雞以示安全的視頻,澄清了公眾將一度流行的呼吸道傳染病誤解為禽流感的傳言。這位女院士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她領銜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項目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為全球傳染病防治提供了“中國經驗”。
同時,獲獎項目在助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也成果豐碩。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榜單上,3項水稻研究成果(團隊)名列其中:除了李家洋院士團隊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外,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潘國君團隊完成的“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產多抗龍粳新品種選育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造血干細胞移植、智慧協同網絡及應用、食品和飲水安全快速檢測……眾多獲獎項目聚焦民生福祉,為人們的生活增添色彩。正如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所指出的:“面向增進民生福祉,開展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污染治理等領域攻關,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企業擔綱技術創新主角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情況顯示,企業對研發、原始創新的重視程度逐年提高,來自企業的科研成果獲獎越來越多,企業日益成為我國的創新主體。
2017年度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中,企業參與完成的占81.6%,比去年提高13.5個百分點,為近5年最高,說明企業在原始創新活動中的參與度大幅提升。同時,企業以重大項目為依托,技術創新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2012年以來的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中,特等獎一共9項,企業牽頭的7項;一等獎64項,企業牽頭的30項,與其他類型的創新主體相比,企業占據了優勢地位。
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項目就由國家電網公司和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牽頭完成,該技術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輸電技術,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項目,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牽頭完成。“蛟龍號”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反響,實現了中華民族“可下五洋捉鱉”的宏偉夢想,已成為海洋強國建設中的大國重器。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煤制油品/烯烴大型現代煤化工成套技術,由神華集團公司牽頭完成,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需要的重要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關曉靜分析稱,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進一步增強,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

“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圖/湖北發布官方微博)
“獲獎成果立足中國、走向世界,彰顯了我國的科技創新自信。國家獎勵這些項目有利于激發年輕一代科研人員的創新自信。”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員黃長平說。
獲獎者身上的奉獻與專注精神引起很多科技工作者的共鳴。“獲獎者們專一求真的科學精神讓我很感動。這啟發我們要把一件事做到世界頂尖,需要一輩子的努力,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說。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說,獲獎項目既有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也有直接服務生產、民生的,尤其是一系列在農業、電力、醫藥等領域的重要突破,讓人們對未來生活充滿向往。
“看到一批農業科技成果獲獎,為農業科技的成果得到肯定感到欣慰。”國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昝林森說,“我們要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國家重視創新、鼓勵創新的科技政策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東方雨虹特種功能防水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段文鋒對此感慨頗多。“這些年,國家在企業掛牌建設了一批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引導科技資源向企業傾斜,這是很好的嘗試。希望我們的實驗室未來做出更多高質量成果,承擔起對接產學研合作的任務和使命。”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科技委副主任朱坤表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求新是科研工作的靈魂,哪個國家搶占了自主創新的先機,哪個國家就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