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東方 IC
近兩年,發熱內衣橫空出世,被商家封為“過冬神器”。從此,一衣在身似乎便可“美麗不凍人”。然而,在受到追捧的同時,追問和質疑聲也隨之而來。發熱內衣究竟能不能發熱?它的保暖效果真如商家說的那么神奇?
在淘寶等電商平臺上搜索“發熱內衣”,可以找到4萬多件寶貝。這些內衣大多打著“會發熱的內衣”“暖冬必備”等宣傳語,大多號稱是遠紅外發熱纖維、超細發熱絲、航空航天高科技材料等,有的甚至宣稱有緩解痛風、糖尿病等功效。從產地看,有國產的,還有從日本代購的,一套內衣的價格從幾十元到五六百元不等。
有媒體走訪發現,各大商場里的發熱內衣也不少。在一家商場的內衣區,不少內衣上掛著“極暖”“遠紅外智能發熱”等廣告牌。“這種內衣穿著特別舒服,會發熱,比一般的保暖內衣暖和多了。”一名售貨員表示,發熱內衣比普通保暖內衣更抗寒。
這些發熱內衣品牌眾多、款式各異,面料更是五花八門。不少品牌的發熱內衣吊牌標示的主要成分為聚酯纖維(滌綸)、粘膠纖維、莫代爾纖維、腈綸、氨綸、錦綸等。此外,還有在吊牌中特別標出其所用的特殊材質,如“遠紅外纖維”“依克絲”“Outlast材料”等,一些拗口的“高科技”名詞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與電商平臺相比,商場里發熱內衣的價格更高,單件的價格就從一兩百元到五六百元不等,最貴的要近千元。
然而,在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張天驕看來,商家宣稱的“自己發熱”概念完全不符合科學常識。“自發熱這個概念是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一定需要有能量來源。”
據了解,發熱內衣概念源自日本2000年左右推出的一種特殊纖維材料,它通過吸收人體散發的水分產生熱量。其實發熱內衣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因為不管是什么樣的材質通過吸濕都可以發熱。有專家表示,通常吸濕發熱性能與纖維回潮率有很大關系,纖維的回潮率大則吸濕發熱性能好,回潮率小則吸濕發熱性能差,比如羊毛、莫代爾纖維吸濕發熱效果好,而普通腈綸、滌綸的吸濕發熱效果較差。
而遠紅外纖維的發熱方式是先吸熱再放熱。張天驕表示,它吸收的能量有兩種:一種是環境中的能量,另一種能量是環境的熱和人體自身的熱。吸收了這些能量之后會將其轉換成遠紅外線再輻射給人體,從而實現給人體供熱。
張天驕說:“相變材料比如Outlast材料,當外界環境溫度變化時,這些材料會發生相變,就像冰融化成水,水凝結成冰一樣。所以這是一種雙向調溫的材料。”但浙江理工大學材料與紡織學院教授胡國樑指出,材料發生相變范圍比較窄,只有在相應的溫度范圍內,比如冷到一定程度或熱到一定程度時,相變材料才能起作用。
專家認為,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發熱內衣基本是利用人體自身釋放的熱量,再返還給人體,最終達到保暖效果,其實還不如多穿一件衣服暖和。(據《科技日報》《東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