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靖芳
2017年初,蘋果一紙訴狀將高通告上美國加州法院,并開始停止支付當季度的專利使用費。蘋果和高通的專利大戰再度升級,蘋果正在努力打造不需要依賴高通的iPhone手機。近期有傳聞稱,蘋果將在今年考慮使用聯發科和英特爾合作的調制解調器。
成立近三十年來,高通憑借自己的優勢地位在我國建立起一個獨特的生態圈,圈子里包含的是自己制定的“游戲規則”,這也是其引以為傲的生存模式。然而政府的監管、過時的收費模式和本土廠商崛起的科技實力等因素,都讓其在市場上遭受各種摩擦。
在不同的移動通信時代,通信標準各異。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市場正從第一代模擬移動通信技術過渡到第二代數字蜂窩通信技術的時代,由七位創始人成立的高通大幅改善了當時并不流行的CDMA通信技術的功率問題,最終,挑戰了當時具有主導地位的GSM標準,并成功將其商用化。
在公司成立初期,高通匯聚了眾多的技術工程師,他們除了埋頭于技術發明之外,做了最重要的兩件事情,第一,將其CDMA技術提交到美國的標準組織TIA和世界標準組織ITU,申請確立為世界移動通信標準;第二,把 CDMA研發過程中涉及的大小技術都申請為專利。標準和專利成為高通日后抵御比自己強大百倍的對手并發展壯大的利器。
目前世界上通行的三大主流3G通信標準:W-CDMA、TD-CDMA 和 CDMA2000 都離不開CDMA技術的運用,而手握接近4000項相關專利的高通可謂是3G時代最大的贏家。沿襲了3G時代的優勢,4G時代來臨之時,高通仍然掌握了相當數量的專利,因此作為全球最大的專利許可收費公司和無線通信芯片制造商,高通依然可以驕傲地宣稱,“每一部3G、4G手機中,都有我們的發明?!?/p>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分析說,如今高通擁有三個主營業務——CDMA技術集團(主要負責研發和銷售芯片)、技術授權部門和戰略投資業務,其中2/3的利潤都來自專利授權。2017年因受蘋果拒付專利費影響,利潤收到大幅影響,技術授權費為64.45億美元,占營收貢獻也有28.91%。
在前述的高通三大主營業務中,前兩項占據了營收的最重要部分,具體到實際交易中,分別可以簡單表述為芯片的出售和專利授權費用。其中,后者的交易模式最受關注。
高通在計算授權費用時,使用的參考標準是整機銷售的價格。也就是說,即使手機廠商使用的不是高通設計的芯片,但只要芯片里包含了高通專利池里的專利,就要向其付費。而且討巧的是,這筆錢高通沒有向芯片廠商索要,反而是向手機廠商索要,以整機的售價為基數,收取3%到6%的授權費用,且這筆費用“很難逃”。
手機廠商無法繞開3G制式來生產手機,因此不得不承擔這筆費用,但他們的怨氣也普遍很大。不僅于此,有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在微博上“叫板”高通:“一部售價為 799元的手機和一部售價為2799元的手機用到的通信專利技術可能完全一樣,后者貴出的2000元是因為用了更好的顯示屏、更大的內存、更高畫質的相機,這些都和高通所擁有的通信技術專利沒有關系,為什么高通可以主張后者要比前者多付2000元x 65%x 5%=65元的專利費?”
另外,高通專利授權費用中還包含了其他廠家的專利,具體的操作是,高通利用自身的專利優勢與手機廠商簽訂合約,此廠商須將自身所持專利免費授權給高通,再由高通來收取專利費,如果有另外的生產商使用該專利,原專利發明廠商就不得向其收取費用。資深電信分析師陳志剛認為,這在本質上會損害國內手機芯片底層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2013年底,因為“部分國內公司的舉報”,稱高通違反了 FRAND(公平、合理、無歧視)原則,國家發改委對高通開出60.88億元的罰單,創下國內反壟斷罰款的歷史新高。這次判罰取消了強制的免費反向授權模式,將整機100%作為基數對比修改為65%。這次的整改最顯而易見帶來的利潤在于基數的改變,粗略以每臺手機1000元的價格計算,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是4.52億部,假設每臺減少15元的專利授權費用,能節省超過60億元。
但是,高通最為核心的商業模式——“以整機價格為基礎”收費的模式仍然沒有改變。不少分析人士也發現,高通在不同國家接受的反壟斷調查,即使接受高額罰款也不愿改變其商業模式。

▲小米在2017年公布了澎湃S1芯片(圖/東方 IC)
高通對企業堅持固定的收費模式同時,國內手機廠商“自力更生”的步伐也在加快。
華為從2004年就開始布局芯片自主研發,發展至今已經平穩地躋身高端智能手機芯片市場。2017年,小米也公布了史上研發周期最長的一款產品——澎湃S1芯片,按照官方說法,其同樣定位的是中高端。
摩爾精英CEO張競揚分析說,高通的芯片產能有限,“給你還是給別人,就決定了你這間公司能不能最先開發新手機,這種狀態對于小米這樣體量的公司就會覺得不安全,華為也一樣?!?/p>
眼下,中國企業的機遇可能在5G時代,相比于3G時代,高通所擁有的專利數量也在逐漸減少,這意味著留給中國企業的機會在增加。此外,產業界的氣候也在悄然變化。2017年半導體行業的最重磅消息莫過于博通欲憑1300億美元收購高通,但這其實不是半導體行業近年來第一次的并購潮,半導體行業的壟斷集中度在持續增加。這也意味著像高通這樣的企業的議價能力和話語權會被進一步削弱。(據《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