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研究所網站3月17日文章,原題:民族主義、國內政治與中國的全球領袖角色我們應如何理解中國當前的全球角色及其雄心?一方面,中國在國際上日益活躍。這讓一些人擔心中國試圖取代美國,以更適合北京需要的秩序替代當前國際秩序。另一方面,不斷有權威人士呼吁中國在全球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暗示中國目前并沒擔當全球領袖角色。
上述兩種看法均未充分考慮國內民意對塑造中國全球領袖角色的程度和性質的影響。民意是個重要因素,這有現實和理論上的多個理由。首先,中國領導人用民族主義增進合法性。其次,中國政府越來越多就廣泛課題進行民意調查,目的是回應公眾的關切。最后,研究顯示,包括民族主義在內的國內政治因素,日益影響中國的外交決策。
在經濟領域,中國對全球角色最為積極。目前,中國的援外超過英國,但由于國內因素,其對外援助項目在放緩。有種看法認為,中國自己尚有許多人身處貧困,因而理應把國民福利放在優先位置。美國的援外是戰略定位的,而中國追求能在經濟上惠及本國的項目。此外,“一帶一路”是全球性的,但其依據是為中國商品打開市場,促進海陸運輸。只要能給中國人民帶來經濟實惠,中國愿意擔當更大全球經濟角色。
民意也激發中國軍隊擔當全球性(盡管有限的)角色。隨著越來越多中國公民海外遇險,國內民意支持中國發展遠征能力的呼聲高漲。民眾希望得到政府保護。中國網民曾抱怨,政府老是靠發布安全提醒和外交機制保護國民。
中國參與國際干涉很可能是有限的,這是因為國內民意對“霸權”行為很敏感,民眾在觀念上反感結盟和海外基地。中國或許會發展海外“節點”。但與美國不同,它們只部署后勤與防衛裝備和人員,而不會用于恫嚇、干預別國內政等霸權目的。這與中國國內民意對該問題的看法一致。
若美國決策者能理解中國民眾的意見對中國共產黨的制約或推動,就能更好地預測中國未來會是何種全球大國。中國似乎準備選擇的全球角色,仍是面向國內利益,且很可能主要是經濟而非安全上的。若以美國模式衡量中國雄心,肯定是不準的。中國也不太可能推翻美國主導的秩序,而會根據國內經濟需要,建立某些替代機制。▲
(作者奧莉婭娜·馬斯特羅,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