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于博的《誰上頭題》,寫了一個村的老書記高文明勇救落水兒童不幸遇難,不入流的演藝明星王艷“榮歸故里”,兩條同時發生的新聞誰該上頭題?從事多年新聞工作的榮主任為此受到晚報總編的“批評教育”。看似普通的事件背后,實質上是拷問人們的價值取向。
機遇到底能給人的命運帶來什么?劉春梅的小說《機遇》,給了我們一個冷幽默式的答案。小說寫了公司員工王楠,因為與一位大人物的偶遇而發生命運變化的非凡遭遇。和省長一次偶遇對話,給王楠帶來了發揮才華的機遇,成為公司冉冉升起的新星,并不斷得到提升。然而,隨著那位省長大人的沉浮,王楠的命運也急轉直下,一下子又跌落塵埃。在這一連鎖反應中,公司領導前倨后恭的勢利嘴臉,世間的人情冷暖,盡顯紙間,令人脊背發涼。
車永華的小說《奇怪》,寫得蠻有味道。作者寫了一對夫妻,丈夫因在單位加班,到家已深夜,由此女主人公懷疑丈夫有鬼,便和丈夫爭吵不休。女主人公上班遇到馬姐,恰巧馬姐的丈夫和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同一單位,這就有了馬姐編造假話,哄女主人公與丈夫和好如初的機會。而女主人公恰恰相信了假話,使丈夫有了疑問,奇怪人為什么能相信假話,而不相信真話。
小說寫到此,味道全出來了,寫作者的擔承也完成了。
——特約欄目主持:袁炳發
“挺住啊拴柱子,我來救你!”隨著一聲大喊,一個人撲通一聲跳進水庫里。不遠處,一個小孩在水中掙扎著……
水庫,挺寬也挺深,是二佐村農業學大寨那會兒人工硬生生挖出來的。歪打正著,里面有泉眼,再加上上頭的控山水,二佐的水庫頗有些規模,在鄉里的地圖上有了記號。
被淹的拴柱子姓劉,十一二歲,二佐村的。
下水救人的叫高文明,已經六十出頭了,在二佐村當了十來年黨支部書記,去年由于年紀和身體原因辭職不干了。他來水庫邊兒打點稗草喂老牛,正好趕上這茬兒。一點兒沒猶豫,穿著衣服就躍入了水中……
距離二佐水庫六七百米是一條通往團林市的鄉級公路。也就在高書記救人的一剎那,一輛廣州本田轎車嗖的飛馳而過,車上坐著二佐平崗鄉黨委書記馬超。馬書記是去市里接人——一個演藝明星。準確說這個“星”不咋耀眼,還是從二佐村子走出去的。她大名叫王艷,人長得俊,嗓子好,高中沒畢業就跟著一個戲班子唱二人轉,后來到南方發展,加入了一個演藝公司,改名王飛飛。前些日子,縣里從南方招商引資一個項目,那邊投資公司的老總說他認識一個明星。誰?王飛飛。一嘮扯,巧了,王飛飛就是本土明星啊。老總說王飛飛這兩天要回老家看看。縣里相當重視,立馬把這一信息匯報到市里。團林市主管招商引資工作的王副市長迅速做出批示,要求縣鄉兩級政府把這項工作提上議事日程,接待明星王飛飛。王副市長特別強調,接待好王飛飛就是接待好投資方,這關系此次招商引資工作的勝負成敗。這不,今天下午,明星王飛飛就要來到團林,縣里和鄉里領導都分別趕赴市里接待去了。
高文明跳到水里,撲通撲通地向拴柱子游去。他的水性一般,只會兩下狗刨。游到拴柱子身邊,一手抓住孩子的胳膊,托起來就往回游。六十多歲的人,身體還不好,加上一個孩子的重量和水的阻力,著實讓高文明夠嗆。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把拴柱子托舉上岸,勁兒一下子全卸了,身子一哆嗦,腿一突突,竟啪嚓一下栽倒在水里,水花打了個漩兒,就再也沒見到高書記的人影……
等屯子人知道信兒紛紛趕來時,二佐水庫已是波瀾不驚,一只小燕在水面上時高時低地盤旋幾下,而后嗖的飛遠了。偶爾一陣涼風吹來,讓人冷不丁打個激靈……
經過村衛生所林大夫搶救,拴柱子啊啊地吐了好多水,總算活了過來,可老支書高文明卻永遠躺在了冰涼的水庫底下了。
失去老書記的悲痛在二佐村的上空彌漫。
接待明星王飛飛的酒香在團林市政府接待中心彌漫。
而一種糾結也在《團林晚報》一版榮主任的心里漸漸彌漫。
老書記救人和接待王飛飛的第二天,榮主任的電腦里出現了兩個新聞稿件,一個是本報記者小楊采寫的新聞特寫《明星王飛飛榮歸故里》,一個是通訊員平崗鄉宣傳委員小謝連夜寫的報道《老書記勇救落水兒童 生命定格在三尺水中》。誰上頭題?這讓從事二十幾年新聞工作的榮主任大傷腦筋。
原本榮主任是把老書記救人的新聞簽發頭題,王飛飛的是倒頭題,但到總編那兒一下子就被斃了,還挨了一頓批。老榮啊,虧你還是個資深編輯,現在一切要給經濟讓路。我們是晚報不假,可也是黨的喉舌嘛。再說,凡是有市領導參加的活動一律上頭題,這已是報社歷來不成文的規定,你怎么能越這個雷池呢?
榮主任心里不服,不由得隨口嘟囔一句:我是按新聞規律辦事的!
什么規律?規律前面是規矩,規矩前面是規定。明白告訴你,市政府辦已經打來電話,王副市長明確要求明星的稿子要上頭題!這樣吧,為了不沖淡主題,把那個救人的稿子壓縮個簡訊,發到三版上。總編說完,陰著臉進了里屋,榮主任愣怔了半天,最后蔫了吧唧地推門出去了。
第三天一大早,一溜兒小車鳴著笛駛進了二佐村口。車上的馬超書記拿著《團林晚報》,回頭對后座的王飛飛說:“大明星,你看你的照片拍的多大,真給咱們平崗鄉爭光啊!”王飛飛莞爾一笑,沒有回答,正了正墨鏡,低頭揉搓起她那鮮紅的指甲蓋。
嘀嘀!嘀嘀!這時,司機使勁按喇叭,馬書記扭回頭,剛要發作,見車前面出現一長溜出殯的隊伍,高文明老書記的棺材被八個人抬著,一步一步向前慢慢行進,棺材前面貼著他放大的黑白相片,老書記那花白的頭發似乎隱隱飄動。
馬書記他們這一溜兒轎車停住了,送葬的隊伍慢慢在車窗旁走過。
作者簡介:于博 1964年生人,黑龍江省望奎縣人。曾任職機關秘書,《綏化日報》編輯記者。現居綏化市。有小說、散文見于《北方文學》《章回小說》《農村青年》《法制日報》《黑龍江日報》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