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 要:文章主要是對川端康成《竹葉》這一作品進行解讀,揭示文章主人公秋子的悲慘命運與文章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川端康成;傳統美學;竹葉
《竹葉》一文是日本文學大師川端康成的短篇作品,小說短小精悍,將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充分展現出來,還給讀者傳達出來極為深遠的意境。文章主要描繪了一個飽受命運摧殘卻仍善良樂觀堅強的女子形象,表面上是在描寫殘疾的女主人公秋子的故事,其實作者更深層次地表達了世界上千千萬萬與秋子一樣的人,飽受命運摧殘的那一類人。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將人物細膩的內心世界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讀者能夠充分感受到文中主人公的悲慘命運。
一、川端康成及作品《竹葉》的簡介與層次分析
(一)川端康成與作品《竹葉》的簡介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說家,在日本的文學界屬于泰斗級人物,其主要代表作品有 《伊豆的舞女》《雪國》和短篇小說《竹葉》。川端康成也是日本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者,川端康成一生中獲得了無數的獎項,日本政府也授予他文化勛章,川端康成也因此成為了日本的文化功臣,可見他對日本文學做出的杰出貢獻。川端康成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自殺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在1972年,這位偉大的藝術家選擇了口含煤氣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就像他之前說的那樣,并沒有留下只字片語。
《竹葉》主要描寫的是女主人公秋子是一名腳有殘疾的人,在戰爭結束后卻并沒有等回自己的未婚夫,而未婚夫的母親帶著未婚夫的弟弟前來拜訪,秋子便帶著未婚夫的弟弟去河邊玩耍,給未婚夫的弟弟做了一些竹葉舟,將這些竹葉舟放在了水中,看著竹葉舟順流而下,后來未婚夫的母親便領著弟弟走了,秋子則是去看了鄰居新蓋的房子,猜測著居住的會是誰。故事至此就完結了,將故事翻譯成中文也就短短的一千字,但是川端康成卻用這短短的一千字向我們展示了內心善良的秋子的悲慘故事,耐人尋味。
(二)作品《竹葉》的層次分析
川端康成的這篇作品并沒有用大量的筆墨去對秋子的心理活動進行刻畫,而是將筆墨都放在了人物的動作描寫上,連人物的對話在文中都少得可憐。這樣更能體現出人物的苦楚,因為平時最直白表現人物苦楚的方式就是大量的對白與心理活動的刻畫,但是作者并沒有選取這種最常見的人物刻畫方法,而是另辟蹊徑,選擇了獨特的描寫方式來展現主人公的悲涼。川端康成選擇的季節是落葉蕭瑟的秋天,本來秋天就是一個傷感的季節,萬物凋零,樹葉隨秋風飄落,因此作者將寫作背景選在秋季,也是別有一番用意的。文章的主人公秋子與未婚夫的弟弟在河邊玩耍,而未婚夫的媽媽在與秋子的爸爸交談。文章通篇并沒有描述未婚夫的媽媽在與秋子的爸爸交談的內容是什么,而是大量描寫秋子與未婚夫弟弟在玩耍,作者這樣描寫的好處是留下懸念,給讀者以思考的空間,同時也使文章更切合主題。因為秋子的左腳有病,走路不便,對于秋子來說她是沒有資格參與這些交流的,秋子的存在在某種意義上是孤獨的。文章是以未婚夫的弟弟玩竹葉作為開端,因此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文章的第一個層次,秋子與未婚夫的弟弟是將竹葉放在水桶中玩耍的,文章中出現這么一句話,“船,你喜歡嗎?”這句話暗指竹葉在水桶中的空間有限。秋子之所以選擇去院子里,正是因為她覺得未婚夫的媽媽想和爸爸單獨聊聊,這個舉動恰好表現出秋子是一個懂事且內心善良的姑娘,同時也體現出秋子內心的敏感。當未婚夫的弟弟在水桶里玩竹葉的時候,作者在此時交代了文章的寫作背景,“戰爭已經結束了,但是他的未婚夫還沒有回來”,讀到此處,大多數的讀者以為這僅僅是作者在交代背景,但是將文章繼續研讀下去,不難發現這句話不僅在交代故事的背景,更多的是為文章后面的發展做鋪墊,揭示了主人公秋子的悲慘命運。
文章的第二個層次,就是描寫秋子與未婚夫的弟弟在河邊玩竹葉的時候,他們為了讓竹葉永不停止,秋子就站在石頭上將竹葉一片片的扔到河里去。在此處,作者描寫秋子站在石頭上并不是只有表面的意思,作者還蘊含了更深層的含義,站在石頭上預示了秋子的人物追求。在描寫秋子與未婚夫的弟弟玩耍的時候,通過簡單的動作描寫展現了秋子的左腳有毛病。秋子的左腳不能走稍遠一點的路,但是因為這個男孩是未婚夫的弟弟,因此即使秋子比任何時候都賣力,即使腳上起了大大的水泡,秋子依舊忍著痛苦與小男孩的弟弟在奔跑與玩耍,追隨著河面上的竹葉不停地奔跑,此處更能體現秋子的追求,更是秋子對現實的抗爭。但是秋子的抗爭是毫無作用的,秋子的力量是弱小的,她沒有辦法與現實的無奈做抗爭。“面前是一條小溪,上面浮動著雜草,兩三片竹葉被勾住了”,對于竹葉跟隨著水流飄動的場景,作者詳盡地刻畫出來,在此處的作用是較為重要的。此刻的竹葉并不僅僅是竹葉,更多的是秋子的化身,秋子猶如這個竹葉一般渺小卻又卑微,還遭遇了重重的困境,一些不起眼的小東西都能成為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這看似不經意的描寫卻富有對現實的批判精神。主人公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希冀但卻遭受著現實一遍又一遍的打擊,體現了人物悲涼的氛圍。
二、《竹葉》故事主題探索及情感表達
《竹葉》的故事主人公秋子在小的時候曾經患過小兒麻痹癥,因此左腳落下了殘疾。秋子原本是想獨自一人安靜地過完一生的,但是不曾想到在那個戰火四起的年代,她竟然訂婚了,從此為了未婚夫,秋子不得不盡量地去改善自己身體缺陷,左腳沒法著地就用左腳跟著地去走路。在戰爭失敗后,秋子的未婚夫并沒有回來,所以秋子已經停止練習用左腳跟走路的習慣了,因為秋子的內心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未婚夫不會再回來了,認為沒有練習下去的必要了。但是在未婚夫弟弟的面前,她卻下意識地用左腳跟來走路,即使用左腳跟走路使秋子的腳起了水泡,留了疤,她也依舊選擇這么走路。通過這些細節的描寫不難發現即使秋子的未婚夫沒有回來,秋子依舊懷著一顆赤誠的心去面對未婚夫的弟弟,可以看出未婚夫在秋子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未婚夫弟弟的出現,喚醒了秋子沉睡的冬眠的心,秋子對自己不能著地的左腳重新重視起來,重新讓秋子燃起鍛煉欲望,也是秋子對待人生的態度。即使不知道未婚夫母親的到來所為何事,但是也同樣增加了秋子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與向往。
在文中,用這么一句話來描寫未婚夫的弟弟,“孩子的脖頸深凹處很像秋子的未婚夫”,這句話并不只單單的在形容秋子未婚夫弟弟,更多的是想要表達秋子的內心,表達她對未婚夫強烈的思念之情,同時也說明了秋子對未婚夫母親到來一事的猜忌。秋子不知道未婚夫的母親此次前來是為了解除婚約還是來宣告兒子戰死沙場的消息,對于這些,秋子并不清楚。在與未婚夫弟弟一起玩竹葉舟的時候,竹葉舟更多的是在充當一個媒介,一個拉近與未婚夫弟弟關系的媒介。未婚夫弟弟的到來激起了秋子內心深處柔軟的情愫,但卻并不能帶給秋子一絲一毫實質上的安慰,秋子想要見到未婚夫的愿望難以實現。
但是秋子并不是一個只會沉浸在幻想中的女子,她很快從未婚夫弟弟帶給她的幻想中走出來。同時秋子的人物形象是懂事并且心地善良的,因此她并沒有向父親詢問未婚夫母親的來意,也沒有詢問關于未婚夫的情況,也許對于秋子來說已經不那么重要了,或許是秋子心里早已知曉了一切。秋子隨后去看了鄰居家新修蓋的房子,但是鄰居家的房子不管從哪個方面去看都會顯得很怪異,秋子覺得房子并不好看,甚至還有一點不雅觀。秋子關注鄰居家新修改的房子可能是想將自己從未婚夫的悲痛消息中轉移出來,想要使自己的思緒平復下來,但是作者的意圖卻是將讀者的注意力拉回了現實中。秋子之所以能夠有心情去評論鄰居家的房子,就證明秋子已經將這一切看開了,在經歷感情的大起大落之后,秋子還能夠平靜地去面對,“不管發生了什么,日子總得一天天過下去”。
三、《竹葉》的文學情調與意蘊分析
風雅是日本文學中一種重要的形態,有別于我國詩經中的風雅,這里的風雅主要指的是人的意識中感受的美。川端康成筆下的人物多數是凄苦的,但是作者從來都不是用大量的筆墨去描寫人物,渲染她的凄苦,作者通常都是簡單地去描寫,更多的是讓讀者去感受。《竹葉》中描寫人物凄慘之處是少之又少,但是為什么讀者在讀起來的時候會對主人公秋子感到深深的同情呢?這就是作者寫作的高明之處,用其他方面的細節描寫來突出人物。
川端康成在撰寫文章的時候,會將文中人物的情感與自然結合起來,呈現出人與自然合為一體的超俗文風。在《竹葉》中,作者將故事發生的時間定為秋天,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種是秋天本身就自帶悲傷的氛圍,另一種是想要將秋天與秋子結合起來,秋天是悲傷的、蕭瑟的,文中的秋子也同樣如此,因此秋子就是秋天,秋天就是秋子。這就是將人物與自然風光充分結合,從而奠定文章悲傷、落寞的基本格調,傳達給讀者秋子雖然經歷了悲傷的事情,但是她敢于面對現實的從容態度。
《竹葉》的開篇主要描寫了秋子在河邊陪未婚夫的弟弟玩耍的場景,給讀者帶去無比溫馨的氛圍,但是隨著一句“戰爭已經結束了,然而未婚夫卻沒有回來”打破了溫馨的場景,將秋子心底的忐忑與不安描述得淋漓盡致。文中對于竹葉舟的描寫與既定事實的描寫是相互穿插的,這類方法與電影剪輯中的交叉蒙太奇手法是一樣的。文中對于秋子的整個內心活動的描寫都是隨著河面上飄動的竹葉舟的變化而變化的,竹葉舟前進方向受阻,此時秋子的內心也有一定的變化,竹葉舟順流而下,此時的秋子在看鄰居家的新房并對此作出評論,說明秋子已經做好面對現實的準備,因此竹葉舟與秋子的心理變化是相互交織并不斷變化的。
在文章的最后,即使秋子知道婚約可能被解除,未婚夫不會回來了,即便是這樣,秋子也沒有大哭大鬧,也沒有去詢問父親,而是去欣賞鄰居家的房子,并對此作出評論。看似此刻的秋子是無比平靜的,表面上看不出一絲的波瀾,但是事實卻并不是如此。在秋子看似平靜的表象下,是秋子對命運不公的忍耐,她知道自己無法與命運抗衡,唯有隱忍。文章從頭至尾都沒有描述秋子與家人交談的畫面,作者之所以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了突出秋子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環境外的人物,這樣的描寫使秋子的人物形象更加的豐滿,同時給讀者傳達出來十分悲愴的意境,使文章整體處于悲涼、哀傷的氛圍之中。而秋子能夠從解除婚約和未婚夫不歸的悲傷中走出來,重新面對現實,將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物上去,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借鑒,無論發生了什么,都需要堅強地面對。
參考文獻:
[1]嚴光.川端康成《竹葉舟》主題及意象淵源之辨析[J].欽州學院學報,2015,(06):22-27.
[2]安芳君.覽微水深瀾 意蘊深遠——川端康成《竹葉》賞析[J].語文月刊,2012,(10):89-90.
[3]楊經建.東方的“憂郁”:川端康成與20世紀中國文學[J]. 江蘇社會科學,2010,(03):154-161.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