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修機+劉星辰



摘 要:陶瓷材質作為偶動畫的創作基底,不單單是對偶動畫形式上的一種創新,更是對陶瓷材質一種全新的展示。根據陶瓷與偶動畫結合的方式,通過對陶瓷偶的材質、陶瓷偶的制作方式以及陶瓷偶動畫拍攝方法進行分析,及其創作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為更好地展示陶瓷偶獨一無二的韻味。
關鍵詞:陶瓷;偶動畫;創作
[本文系江西省社會科學聯合會文化產業專項班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004]
偶動畫,指由粘土偶、木偶或其他混合材料的角色來演出的動畫,這種動畫通常是以定格動畫的方式拍攝出來,也稱為定格動畫。定格動畫作為動畫藝術的重要分支,它起源于古老的電影攝影技術,是至今已有近百余年的歷史傳統技法。其實驗性對質感、光感的表現,是它區別于二維手繪動畫和三維電腦動畫的獨特魅力。其拍為每拍攝一格畫面調整一次偶型姿態的特殊類型攝影技術,以逐個拍攝連續播放的手段呈現各種材質物形的運動變化并以實物作為角色進行敘事。偶動畫的制作也是一個多種創作手段結合的過程,從偶的材質(不同質感的偶會表現出不同意味的情感)、拍攝的角度、燈光的運用等一系列藝術加工。
陶瓷作為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一種工藝美術,可以稱得上是我國古代工匠的一項偉大發明與創造。其種類繁雜,制作的工藝特殊,無論是器型的弧度還是上面的花樣裝飾以及獨特的釉料材質,都有著濃而不艷、拙而不板的樸實風格,如玉一般溫潤的氣質,晶瑩剔透的表面給人一種獨有的享受。陶瓷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粹,是悠悠五千年來中華文化的重要表現,而以陶瓷材料作為偶動畫的材質創作基底,則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陶瓷偶動畫的制作過程大致分為陶瓷偶形的制作、陶瓷偶形的骨架構造、陶瓷偶動畫的光表現、后期的圖片調整這四部分。本文針對前三部分,對陶瓷偶進行分析,通過對陶瓷偶創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的探索,從而得出改善并優化它的方式方法。
一、陶瓷偶形的制作
陶瓷包括陶與瓷兩種材質,其原料由可塑性粘土和瓷石礦組成,表面用長石和石英等原材料制成的釉料上色,通過成型、干燥、燒制等多個步驟制成。由于陶瓷的特殊材質,在制作陶瓷偶形的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特有的問題。
(一)陶瓷偶的變形問題
瓷土塑造偶形放到窯里燒制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其中陶瓷的變形是重要問題之一。眾所周知,制作定格動畫時偶需求數量龐大,不同形態、不同表情的偶形,同一形態的偶形也要有許多用來替換。可是陶瓷的燒制具有多種偶然性,根據窯爐溫度的高低和冷卻的方法,窯內氣體成分濃度的變化,使得每一件陶瓷都存在獨特性,即存在差別。而定格動畫所需要的偶是相對穩定并且一致的,在此基礎上才能保證動畫的流暢性,如果偶的大小不一致則導致影片會存在一會大一會小的視覺誤差,在定格動畫中,即所謂的跳幀,這在定格動畫的創作中是很致命的問題。
(二)陶瓷偶的釉料問題
給土上釉,最后燒成這才完成了陶瓷的全部步驟,釉色的問題也不可忽視。包括胚釉的裂紋、產生的氣泡、流釉、積釉等問題。首先,裂紋的形成原因是在窯里釉料的燒制溫度大于素胚的燒制溫度,釉面產生了比較大的張力,導致釉面產生很多無規律、無定式裂紋。釉的裂紋屬于隨機性裝飾紋樣,在陶瓷裝飾品中屬于獨特的存在,但在陶瓷偶動畫中則是不規整不可取的。其次是釉斑,由于釉料的純度不夠或是顆粒過大,在燒制的過程中,釉料沒有充分融化,或其中有無法融化的雜質,導致燒成后陶瓷偶表面存在大小不一的斑點。針孔是因為釉胚中存在氣泡,在瓷器的胎外釉下,釉中和胎內水份及空間氣體經高溫燒制過程而運動,受到釉面阻擋而形成的。陶瓷釉料的均勻度不夠、釉料涂抹過厚,也會導致流釉、積釉、漏釉、跳釉,燒成后釉色與原釉色存在色差[1],這一系列問題都在定格動畫中被視為嚴峻的考驗。由于陶瓷的偶然性太多,在常規偶動畫中這些都被視為缺點的存在,反之其獨特的缺陷可以發展成為陶瓷偶動畫裝飾的特點,裂紋的存在可以當作陶瓷偶的裝飾,用來增加陶瓷偶的變化,突出陶瓷特有的味道。其中微小的裂痕在鏡頭的展現下,可以用來表現角色的內心世界,會具有意想不到的美感。
(三)偶形的大小
通常想要確保影片畫面有足夠逼真的質感和細節,偶形所需的比例尺寸約為1∶6,這是能保證偶形有足夠視覺細節的最小尺寸。就人物偶形而言,定格動畫影片所用的偶形尺寸通常控制在6厘米至50厘米之間。由于陶瓷的不可控屬性,燒制出來的偶形越大,問題就會越多,對于偶動畫的制作難度就越大,成本就越高。所以在制作陶瓷偶形的時候,盡量控制陶瓷偶的大小,人偶以10厘米以內為最佳,可以有效減少燒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誤差。只有在需要特定的鏡頭時,會適當制作獨立的瓷偶,用來突出細節,強調情感的加深。
二、陶瓷偶形的骨架構造
拍攝逐格動畫影片所用的偶形的肢體都必須能夠自由活動,各個關節的樞軸不僅要能夠方便轉動,還必須具備恰當的阻力,這樣攝影在拍攝時才能保持動畫師所設置的姿態靜止不動[2]。陶瓷最大的特性就是它的硬度是所有材料中最高的,一旦成形,輕易無法改變。它的可塑性幾乎為零,柔韌性極差,脆性又極大。讓陶瓷偶動起來,固定便是偶動畫中最難控制的一部分。通常其它材質偶形的基本構造是由骨架、固定裝置、填充材料、表面覆蓋材料等組成。由于陶瓷的特殊屬性,它的質量偏重,無法在陶瓷偶內裝置骨骼,只能采用吊線的方式。在瓷偶的每一關節活動處添置吊線,骨骼之復雜,人偶的運動會比較生硬,導致動作不流暢;吊線之多,無疑在后期修片的時候增大了難度。動作的表現程度會影響影片整體的情感和故事的走向。目前解決的辦法分為兩種:
(一)制作單獨動作的偶
由于偶動畫的拍攝是把動作分解開來,每一張不同的變化連接起來形成運動的形態,可以把所有需要的偶的動作都做出來、燒制出來。拍攝的時候不需要對偶的動作進行調整,而是直接用不同的偶來替換,最終組成動作較為流暢的偶動畫。一般一秒動畫是由24張圖片組成,在一拍二的情況下,我們一秒需要制作12個連續動作變化的瓷偶,從而達到流暢的視覺效果。在2015年的時候,一位法國藝術家Gilles-Alexandre Deschaud憑著一部3D打印的定格動畫入圍戛納電影節,在這部影片中,他則是采用每一幀都打印一個3D形象,在拍攝不同的動態時,替換不同的人偶,耗時兩年之久,打印了近2500個3D偶形部件,從而達成連貫的動畫效果。拍攝的畫面十分精美,人偶的運動也十分的流暢[3]。陶瓷偶動畫同樣可以采取這樣的方式進行制作,但是缺點是這對陶瓷偶制作者的工藝要求十分之高,并且要完成一個獨立動畫,需要制作的偶的數量會十分龐大,工作量十分繁重。
(二)制作可活動的陶瓷偶
1.通過BJD娃娃(BJD全稱ball joint doll, 即球關節娃娃,是指關節處是由球形部分鏈接起來的娃娃)的靈感,利用陶瓷材料燒制時的收縮比率制作可活動的關節。將角色各部分進行拆分制作,然后利用球形關節將各部分連接組成一個可以生動展現豐富的動作姿態的人偶。利用陶瓷材料在燒制過程中收縮比率的特性,將關節處制作成可活動的、鑲嵌的球形關節,燒制完成后,關節活動處是兩個肢體的重要連接點,不需要其他的材料進行連接。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偶可活動性非常強,并且也能很好體現陶瓷的材質美。但是由于需要活動的關節太多,燒制的時候收縮比率不好控制,對工藝的要求難度較大。擺動作的時候還需要支架進行輔助,否則很難固定動作。2.利于吊線將活動關節進行連接固定。在陶瓷偶的每截肢體活動的關鍵點上打一個小孔,利用吊線來控制每個關節的運動,缺點是吊線的使用量過多,導致后期工作量增大,且動作運動細節難以把控。
三、陶瓷偶形的光表現
陶瓷表面極其光滑,陶瓷表層是燒制后釉的表現。釉本是一種玻璃質體,在燈光的照耀下,存在一種難以言說的美,帶有絲絲神秘的感覺,又有水波流動的感覺。自古以來,人們習慣于在陶瓷上追求一種玉質之感,帶著溫潤儒雅的氣質,同時玻璃的質感又有些許的冰冷。它對光的接受和反射存在自己的規律。陶瓷偶的冷暖、造型都會對光的吸收產生不同的效果。就陶瓷材料本身,對光的感覺也存在很多問題,增大了陶瓷偶動畫的拍攝難度。如陶瓷材料對光的接收與反射,包括在陶瓷偶動畫中布光的時候要注意的問題。
(一)陶瓷釉對光的接收與反射
大致分為三個小部分。一是陶瓷釉中小氣泡對光的折射;二是陶瓷材質對其他物體的反射;三是陶瓷釉本身對光的反射。由于窯內高溫下釉料的運動不均勻,燒制熔融時釉料先填平泥胎的細微孔洞,再填平整個泥胎,冷卻時是表面先冷卻,而表面下沒有完全冷卻的被封閉在釉內的釉質仍在運動,從而產生了釉里的氣泡和絮狀物。當光線折射進釉層中,與這些氣泡和絮狀物產生反應,使得釉內發生散射和折射交替的復雜變化。在對陶瓷偶拍攝的過程中,陶瓷偶表面的釉相當于是玻璃體,它會反射出其身旁物體的樣子,削弱本身想強調的內容,在拍攝近距離特寫的時候,甚至會反映出攝影機的位置,導致鏡頭感覺的喪失。陶瓷釉本身對光存在反射,陶瓷釉面表面光滑,在給它打光時反射出來的強光,即高光。瓷在攝影中被歸類為高反光的物體,高反光物體在肉眼和攝像機中都會呈現出高光的“光點”和“光斑”,這種光點和光斑又會隨著瓷器表面的形狀而產生不同的形狀,平面和球面上表現則完全不同。由于瓷雕塑形態的復雜性,高光會有各種形狀。當移動光源,瓷雕塑不動時,高光點會隨著光源的移動和瓷雕塑的形態而變化。當光源不動,移動瓷雕塑時,高光點也同樣會產生不同的變化。高光過多,并且高光點過亮,這種情況在偶動畫的拍攝中是不可避免的缺陷。反之,我們可以利用光的反射做一些特殊效果的處理。比如:多件陶瓷偶的高光聚集在一起,利用多個高光點形成很虛幻,很閃耀的感覺,用來做一些夢幻、不真實的場景;也可以利用高光點的移動,來突出人物情感,或者對時間流逝的表達。瓷對于其他物體的反射,運用恰當可以烘托人物內心語言,有一種飄然、虛幻的效果體現。
(二)關于陶瓷偶動畫的布光
對于瓷偶可以采用多角度,強、弱光混合的搭配方式。通過機位的拉伸和焦點的不斷變換,體現出陶瓷偶的虛實之美。通過光的冷暖明暗、聚散強弱的對比來突出陶瓷偶的層次感。也可以采取多重曝光這種攝影技術,巧妙的使動作拼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殊的視覺效果。
四、結語
陶瓷材料在偶動畫中的運用,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僅僅要注重陶瓷材質形式上的美感,同時要與短片的主題相呼應,考慮是否符合整體的藝術風格。無論是在前期劇本的創作還是人物的設計上,都要與陶瓷所表現出的情感相一致,在創作過程中必須以高度概括的手法表現主題,以流暢的鏡頭傳遞細膩的感情,充分發揮陶瓷獨有的韻味,讓陶瓷獨有的質感成為偶動畫中增光添彩的一筆,賦予這種傳統材質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制作出更多精良的陶瓷偶動畫,開辟出我國偶動畫創作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陳衡.陶瓷藝術的材料和肌理[J].山東陶瓷,2006,(05):45-46.
[2]賴新芽,林藝,顏銳.紫砂材料用于偶動畫制作的可行性分析與研究[J].科技信息,2013,(34):221.
[3]http://www.vmovier.com/46609?from=search_post.V電影,2015.
[4]http://www.zcool.com.cn/work/ZMTY4NjMzOTY=.html.ZCOOL站酷,2016.
[5]倪娜.淺析偶動畫拍攝中的光效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14,(21):106-107.
[6]宋思琪.定格動畫創作中材料應用與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3.
作者簡介:
康修機,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動畫創作與理論研究;
劉星辰,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動畫創作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