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汐+劉洋
摘 要:侘寂之美的哲學從誕生之初就有著強大的包容一切的力量。它殘缺、質樸、簡約的表現形式,加之深遠的哲學與美學意義,使它作為一種世界觀和審美體系,出現在世間萬物的身上。結合侘寂之美的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探索設計的本源,做出更具情感和價值的設計產物,讓設計作品更加簡單化,回歸設計的本質。侘寂之美在現代設計與生活中,同樣也散發著自身獨特的質樸魅力,對現代社會同樣有著深遠影響。
關鍵詞:侘寂;設計;本質
一、侘寂的本意追尋
用現在的漢字語義去看日語中的侘(wabi))寂(sabi)已經不足以充分幫助人們進行理解。侘寂最初的哲學精神受到了佛法(小乘)中的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盤寂靜),尤其是無常。Wabi (侘)原指遠離塵世,索居禪林的孤寂,sabi (寂)原指“寒”“貧”“凋零”。世世代代的日本人中,鮮有人去用某個固定的概念給其一個準確的定義,侘寂就像佛教的智慧,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侘寂從15世紀的茶道中發展而來,就像是一種生活方式,引導著人們脫離浮夸的社會風氣,融入到安靜、樸素的侘寂之美中。侘寂看似是將具有殘缺之美、謙遜自然、不圓滿的物件作為了它的載體,但凌駕在這載體之上的,它更是一種精神哲學,一種審美體系,它的內涵極具包容性。
日本的美學觀念從某種角度來看,它一直在追尋黯然、謙卑、簡單的美感,這些美學概念是無法通過具象手法來進行直接表達和描繪的,是一種抽象的文化特征,這一文化特征深深證明著侘寂之美對整個日本文化的影響之深遠。侘寂美學觀念是一種枯寂、樸素、謙卑的態度,是一種不圓滿的美,一種退而求其次的小心翼翼,一種粗糙的精細。侘寂之道是愿意展現器物的不完美的,可以通過日本的建筑或是一些生活中的微小器物上看到,常常有著手工匠人在制作器物時留下了印記,而不是追求完美的工業制造,也能看到在建筑材料選擇上,像安藤忠雄這樣的建筑大師也總是偏愛混凝土材料,他們愿意裸露出建筑材料本身的質地而不去刻意追求華麗的涂層。還有著同樣美感追求的民藝大師柳宗理,他總是對設計作品進行霧面處理,加之具有個人風格的器物造型,正代表著他一直堅持追求的一種具有“澀”感的審美哲學,一種有缺憾的不完美。極具知名度的日本服裝設計師川久保玲曾表達過,認為在服裝上露出一些尚未徹底完成的接縫與拼接的邊緣,這種不完美的感覺更可以顯示出服裝本身不受拘束的靈動感。可見,侘寂之道,作為一種哲學思想,影響著方方面面世世代代的日本人及日本文化。事物并不一定要通過完美的樣子才能展現出價值,何況本身就不存在絕對的完美,很多時候,一點欠缺,或浸入一些個人印記,更能傳達人們的情感。
二、侘寂與設計的關系
現在再來看設計,設計常常被定義為設計產物的創造,為了在某種特定環境中達成某些目標,而由一些設計師身份的人通過使用一些設計原則并根據用戶所提出的要求進行創造認證的行為。但這遠遠不是設計的意義所在,設計發展到今天,包含著方方面面的不同的領域和思維。在當今環境下,設計不只是設計了產品,更是創造出一種體驗。雖然在一次設計工作中,設計師屬于一個受到了委托的身份,哪怕這個委托人正是設計師自己。設計師在設計出自己的設計產物后,交由用戶進行選擇或使用,因此用戶參與的是設計過程結束后的階段,而并不了解設計過程。這就導致了設計師與用戶在理解同一個設計產物時,各自的理解和情感的差異化。正是因為用戶不參與設計過程,因此無法從里到外地理解設計師給予設計產物的特殊情感,也意味著設計師所給予設計產物的各個附加情感和意義,是無法準確傳達給用戶的。那么從某種角度來看,可以把設計這一行為當作是一種存在于過去時的過程,設計完成后,設計師就將設計產物交給了用戶。這種設計師與用戶之間不能完全對等的信息傳遞,不能隨設計產物完全轉移的情感,也可以被看做是擁有侘寂之美的遺憾。但設計又不完全像藝術表達,設計同時是極具科學性的行為,侘寂的哲學讓設計師不偏執于完全對等的信息傳達,同時又能從設計產物所產生的缺陷中找到一些需要科學解決的痛點。也許這就是,在工業4.0時代下,侘寂之美的新的設計表達。設計師應該學會從侘寂之道中找到設計的本源和歸宿,也要找到對世界的洞察力。在侘寂哲學的意義覆蓋下站在用戶的角度去看待設計,我們很容易明白能夠讓用戶寄托情感的設計產物是需要時間的,用戶不會對一個完全嶄新的物品擁有親密感,因此設計師完全可以從此入手,考慮如何可以引導用戶與設計產物之間,隨著時間的積累更好地完成情感積累。
除此之外,要常常思考侘寂之道發展歷程中一位重要人物千利休所說的“一期一會”,即多關注當下。侘寂不僅僅表達了事物隨著時間的積累會逐漸露出本質,增加感情,這些留下的和生長出的東西都是韻味無窮的。它也表達了另一個相反的觀察角度,很多一開始十分美好的東西,經過時間的磨礪卻讓你發現它們是經過了修飾偽裝,慢慢開始脫落得越來越難看,就像很多掉漆的涂裝產品。
(一)侘寂之道對設計師和品牌的影響
說到侘寂之道對于設計師的影響,自然而然便會想到著名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和他與深澤直人一起搭建起來的品牌神話——無印良品。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侘寂之道的影響,簡約,樸素,留有余地的美感。就像設計師Jasper Morrison曾表達對于原研哉的贊同與欣賞時說的,“好的設計應該是簡單自然的”。原研哉的設計理念,是不著痕跡、不追求華麗表象卻讓人無比舒適的,像極了侘寂之道的禪宗。他的設計作品簡單,但從中你能看到精細,是經過反復打磨與推敲的,他將很多復雜難纏的元素歸攏起來,從中清理出物體本身有邏輯性的本質。原研哉會追尋設計的本源,愿意回歸本質,不論是對于產品的材質還是色彩,所以才能將作品做到極簡,極具禪意。無印良品這個品牌,給人的感覺就是樸素清淡又舒適放松的形象,非常自然,十分愜意。它為用戶打造的是一個非常有空間感的環境,給人們足夠的空間去營造每個人喜愛的個人氛圍,它的設計風格有著很大的包容性。同時,無印良品也兼具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傳統的日式美學概念賦予了現代生活各個物件一種本真的美。
另一個受到日式美學侘寂之道影響頗深的人物要數蘋果公司創辦人Steve Jobs了。他曾專程到日本學習日式美學感受侘寂之美。他生前所打造的蘋果品牌,稱其為是改變了時代的產品也不為過,喬布斯有雄心和天賦,他是成功的,但喬布斯自身的榮譽感也是帶有謙卑的態度的。他曾講過一句話“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很多人將這句話翻譯為“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這句翻譯是不恰當的,因為沒有翻譯出這句話所體現的他野心勃勃中的謙卑感,這是侘寂之道的內涵之一,也是侘寂之道帶給他的影響。在喬布斯實現他的設計目標的過程中,侘寂之道也無所不在,這是一個有著時間磨礪和情感積累的過程,是單純的,隱秘而偉大的過程。喬布斯的蘋果,是追求去除產品的表象與裝飾,脫掉不必要的部分,盡力留下本質的產品。就像Leonard Koren 在他的一本書《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中所說:“削減到本質,但不要剝離它的韻,保持干凈純潔但不要剝奪生命力。”
(二)侘寂之道與現代設計
現代設計離不開現代生活,現在的世界已經是工業4.0時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甚至有很多人只通過碎片化的學習來獲取知識,在設計領域,同樣也存在很多快速消費品,這些快消品有市場有用戶有設計者。各個行業的速度化發展證明著人類社會在迅速發展,但是靜下來想想,也許正是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更需要有空間和時間去感受侘寂之美,從而達到某種平衡。中國也曾經有著受到世界贊譽的中國美學,歷史上曾經發展得十分輝煌過,甚至影響了周邊很多國家的美學觀。而近代以來的凌亂發展,導致現在真正的中式美學已經不那么具有影響力,而近些年來流行的所謂“新中式”,很多的風格都已不再純粹。這需要我們能從侘寂之道中找到一些啟發。安靜,樸素,淡然,包容,自然,簡單,這些侘寂之道的內涵應該帶給中國現代設計師更多啟發。沉淀下來做一些侘寂之美的思考,從中領悟到一些設計元素并將其融入到現代設計產物中,可以讓產品更具情感。
三、對設計中的侘寂之美的思考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和 Eugene Halton 曾經在芝加哥做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他們一共訪問了三百多人,想要知道普通人究竟是從哪些視角去判斷藝術物品和設計作品的價值的。最終的調查結果顯示,不論參與調查的人們是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還是毫無專業背景的人,他們都會偏向一些有著他們個人印記的作品,這些作品甚至沒有什么美學價值,但卻能喚起人們的情感和記憶。這是否也是侘寂之道的寓意,人們通過設計產物看到了物件的本質,它帶給人們的時間感和情感體驗,是需要融入感情做出的設計,就像原研哉的設計哲學——尋找設計的本源。對于設計來講,設計師構建的不只是一件產品本身,而是涵蓋了它帶給用戶的使用體驗,需要設計師能夠保持對世界的包容性和不斷探索,保持活力并不斷努力前行,同時,也給予設計產物以詩意和美好情感。侘寂之道的哲學,不是體現在設計產物表面的痕跡,也不是一種殘缺的表現形式,它體現在設計產物的靈魂中。日本的手工藝人窮其一生做好一件事情,不只是對工藝品的外形打造有著爐火純青的技術,更是增加了一種單純樸素的美好在其中。在設計中,侘寂之道的精髓是由繁到簡,減掉多余的步驟,能夠讓用戶體驗到產品的本質,處于輕松舒服的狀態中,把侘寂之美從設計過程延續到用戶的使用體驗中。
“在十六世紀下半葉的日本,有一位隨老師學習茶藝的學生千利休,他的日常工作常常是幫忙打掃老師的庭院。千利休非常認真地進行庭院的清潔工作,仔細地清理雜物打掃地面。但是,當他把庭院打掃到干凈完美的時候,就會輕輕地晃動櫻花樹,讓櫻花的花瓣和葉子落下幾片到地上。這就是Wabi-sabi,侘寂。”
四、結語
侘寂之美的獨特性與其強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離不開它背后深遠的歷史沉積和宗教哲學的積淀,侘寂之美遠遠不止表面看上去的現象而已,它帶給設計師的思考也遠不止于此。侘寂之美的內涵一直在帶給設計師們許多啟發和思考,文章淺顯地論述了侘寂之美對于尋求設計本源的幫助,后續仍需繼續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Leonard Koren.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 [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8.
[2]岱牧黎.侘寂生活與設計之美[J].中國西部,2014,(18).
[3]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贊[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4]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郝文汐,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業設計。
指導老師:劉洋,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研究方向:工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