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永

摘 要:良好的室內醫療空間環境可以讓在其內長期從事醫護工作的人員釋放壓力,提高工作效率。從學術角度來看,治愈系室內醫療空間設計屬于一種特殊的人性化空間設計。在考慮為使用者提供人性化設計的同時,還考慮對“治療”的人性化設計。在本質上就是把環境治療的概念引入到設計中,以空間環境為媒介,使病患不安情緒得以緩解。換而言之,讓病患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通過醫療空間本身的治愈的能力讓其內心也得到治療。
關鍵詞:醫療空間;治愈系;空間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經團聯調研課題“室內醫療空間的治愈性研究”(立項編號SKL—2017—1873)階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收集分析,梳理出“治愈系”的產生原因與發展歷程,并對“治愈系”的概念給出定義;同時也對室內醫療空間做出簡要概述;最后針對兩者的融合進行分析,通過研究對“治愈系室內醫療空間設計”做出大膽的概念界定。
一、“治愈系”的產生及概念界定
(一)“治愈系”的產生原因及發展歷程
這幾年,隨著“治愈系”的文化風潮不斷吹起,大眾對其關注度也日漸增強,但人們到底應該怎樣理解“治愈系”一詞并沒有清晰的認識,多數認知來自主觀意識的判斷。“治愈”一詞最初起源來自于宗教的祭典,使用超自然的力量進行治療的動作,例如誦讀經文或頌唱贊美詩,這是向神祈禱的一種儀式,人們之所以如此為的是獲得內心的安寧與滿足。
“治愈系”是在日本90年代末(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給尚未從80年代末因貨幣增值引發金融體系崩潰的日本經濟又一重創)出現的詞匯。當時的日本,大批人口失業,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因焦躁情緒所引起自殺率的攀升就是其中眾多問題之一。于是人們開始探尋自救的途徑,用溫暖人心,撫慰心靈,難過時能帶來慰藉的媒介來治愈自己。1999年下半年在日本開始流行一種能夠治愈人心的音樂門類,雖然其并沒有共通的顯著的音樂特性,但一般把節奏舒緩,能夠放松心情、安撫人心的音樂都歸到這一門類。之后在日本很多藝術、設計類的作品甚至是藝人、工業產品都被冠上治愈特征。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領域開始貼上治愈系的標簽,治愈不再僅僅是用來形容心理方面,開始在各個領域(如食物、服裝、玩具等)展現其獨特且驚人的魅力。“治愈”文化的現象級風潮開始涌現,所有能夠給人帶來“心情舒暢”體驗的事物,我們都會給其加上“治愈”二字。
(二)“治愈”概念的界定
Healing就是“治愈系”在日本譯為“愈し”一詞的英文解釋。依據基督宗教外語漢語神學詞典的描述,該詞起源于德國,在古德文中稱之為‘hale,是指“完整”的意思。“現代德文為“heilen,Heil”,指使一個人恢復健康、完整、健全、清潔、純化的行動。”筆者羅列出了各國間對“治愈系”的詞語釋義,如下表。
各國對應“治愈系”的詞語、含義及相關名詞
圖表來源:筆者自制
“治愈系”的文化風潮興起后,產生了為數眾多且貼有“治愈系”標簽的產品,這些產品受到了年輕人熱烈的追捧。治愈系的文化藝術類產品類別多樣,但整體上可分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治愈五類,由于分類對于論文醫療空間的設計要素是有關聯的,因此要適當列舉:
1. 視覺治愈
視覺治愈是指通過眼睛的觀察,使被治愈者產生舒適、愉悅的心理感受。眼睛是人體接受外部信息最主要的器官,所以整體療愈中視覺治愈占據很大的比重。視覺治愈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其一為通過藝術創作來釋放消極情緒的輸出型;其二為通過欣賞美好事物來緩解心里壓力的輸入型。
2. 聽覺治愈
聽覺治愈指的是通過運用不同的聲音讓被治愈者體會到輕松愉悅感覺的一種心靈的情感愈療方式。音樂治療在1940年正式成為獨立學科,到目前為止已經創新出一百多種臨床療法。音樂療法指的是“運用一切音樂形式和手段對人進行刺激和催眠并用聲音激發身體反應,使人達到健康的目的,它是一種在時間上有組織的聲音,也是一種藝術呈現”。
3. 味覺治愈
味覺療愈是通過對食物的享用增強自身的幸福感。醫學界認為食物中的一些成分確實有抗抑郁的作用,比如銀杏中含有的山苷酚、白楊黃素,櫻桃、火龍果中含有的花青素;香蕉中含有的血清素(5-羥色胺)等,食用含有這些成分的食物能讓人產生快樂的情緒。此外醫學研究還發現,甜食對味覺的刺激也會讓人產生滿足感。
4.嗅覺治愈
嗅覺療愈指的是通過讓被治愈者聞到自己喜歡的氣味,從而產生放松、舒適等正面情緒的愈療方式,通過對嗅覺的刺激讓大腦產生愉悅的情緒,從而間接為身心舒緩壓力。
5. 觸覺治愈
觸覺治愈是指通過對某些事物的觸碰使被治愈者產生舒適、愉悅的正面情緒。享譽國際的日本著名平面設計師原研哉曾經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提到過:“一張展覽會的門票,雖然我們的信息是從上面印著的文字和圖片上取得,但紙張作為承載信息的媒介已不僅僅是一張普通的紙。我們可以通過手指輕輕劃過門票去感受它的物理屬性,感受它特有的肌理感,這種感覺細微而奇妙。”同時,將森林圖案印在門票上面從而引起我們曾經的森林記憶,使我們產生觸摸的已不是紙質的票據,而是枝葉茂盛的樹木、清新宜人的空氣的感覺,這已經不單單是對視覺的刺激,更是喚醒了身體各個感覺器官。
二、室內醫療空間概述
我國類似于醫院的建筑群落其實出現的很早,據《周書·王會》記載,“為諸侯有疾病者之醫藥所居”,這被考古學看作我國醫院的雛形。春秋時期齊國丞相管仲設立了專門為殘疾人看病且提供食宿服務的“養病院”。西漢時期,國家在各地設置了許多配備醫生、藥物同時免費給百姓看病的醫治場所。隋唐時期設有專門醫治麻風病人的“癘人坊”。到了宋代醫院開始有了公私之分,官辦的叫“安濟坊”,私立的稱為“壽安院”“養濟院”等。
真正可以稱之為“醫院”的建筑是在19世紀中葉出現。但當時的社會受工業革命的影響非常重,醫學理論也是如此。當時的醫學界把機械運動的理論運用到人體上,人體被視為一臺能動的機械,機械出現毛病就要修理,而醫院扮演的就是修理廠的角色,手術和藥品就是修理工具,醫院的建筑則是修理車間,建筑內部盡是“治療”的場所,醫療建筑應該具備的其它功能還未被重視,這顯然忽視了人性。1859年完成了《醫院札記》這本著作并將畢生精力致力于醫療護理并被患者親切地稱為“提燈女神”的南丁格爾女士,對醫療建筑設計提出了非常具有建設性的提議。她認為干凈、整潔、布局合理且擁有良好通風、光照的醫院內部空間可使病人得到更好的護理效果。由此可見不能僅從生理方面對患者進行醫治,還要同時對他們的心理進行關注。一個擁有良好室內空間環境的醫院不僅能促進患者生理健康的恢復,還能加快患者的心理康復速度,同時能使醫護人員更好地工作、休息。因此建筑設計師與室內設計師應該對如何設計醫療建筑這一命題重新進行思考與研究。
三、治愈系室內醫療空間概念界定
20世紀中葉以后,在發達國家興起了一股健康運動的熱潮,該運動的主旨在于呼吁“關愛患者”。這股潮流對醫療建筑的空間環境設計產生了重大影響,使醫療空間室內環境設計由過去單純的功能性設計轉向重視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發展。
我國的醫院建筑室內環境設計的發展與國外相比起步較晚。自上世紀末以來,我國醫院的設計、經營、管理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但我國醫療空間設計似乎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依然處在滿足規范要求的程度,在醫療空間設計的人性化方面考慮的還不夠周全,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恰恰是亟待解決的。這就需要設計師為當下已跟不上社會需求發展的醫療空間室內環境設計找到一條破局之路。
隨著“治愈系”一詞的流行越來越廣泛,室內設計也與之結合起來。室內設計和“治愈系”的第一次結合是在2012年新浪家居發表的一篇名為《史上最佳解壓法:治愈系家居為你“家”溫暖》的文章中,文中詳細說明了和“治愈系”家居設計有關的內部各空間的設計方法。當時國內眾多擁有家居、裝飾板塊的網站以及和家居環境有關的期刊雜志,如《ID+C》《時尚家居》都對此文進行了轉載。以此為起點,治愈系室內設計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于公眾的視線之中。
四、結語
在室內醫療空間設計方面,眾多建筑及室內設計師也做了很多嘗試,但目前社會對治愈系室內醫療空間設計并沒有一個明確、清晰的概念,筆者依據對治愈系與室內醫療空間文獻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其特征,并對前人的經驗予以借鑒,歸納出以下結論:從病理角度來講,治愈系室內醫療空間設計是通過空間、色彩、材質等方面舒緩安撫病患情緒,緩解患者因病痛產生的精神及生理壓力,從而形成隱性治療的一種空間類型。從商業角度來說,用良好的環境因素給身在其中的人帶來正面情緒影響,使患者及其家屬對其醫院品牌或醫療服務產生好感、依賴感,提高醫院的形象價值;同時良好的室內醫療空間環境還可以讓在其內長期從事醫護工作的人員釋放壓力,提高工作效率。從學術角度來看,治愈系室內醫療空間設計屬于一種特殊的人性化空間設計。在考慮為使用者提供人性化設計的同時,還考慮對“治療”的人性化設計。在本質上就是把環境治療的概念引入到設計中,以空間環境為媒介,使病患不安情緒得以緩解。換而言之,讓病患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通過醫療空間本身的治愈的能力讓其內心也得到治療。
參考文獻:
[1]張楠.“治愈系”室內環境視覺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4.
[2]張波.醫療空間室內色彩設計與創意[J].考試周刊,2011,(87).
[3]孫博.醫療空間康復景觀設計淺析[J].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2015,(12).
[4]張誠,施彤.醫院室內環境的概念[J].新建筑,1999,(01).
作者單位:
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