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藝馨
摘 要:日本是接受我國文化比較多的國家,在日本當前的教育文化中可以看到我國隋唐時期教育文化的影子,文章對此開展研究,分析隋唐時期教育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關鍵詞:教育文化;隋唐時期;日本文化;文化交流;奈良時代;建筑理念
隋唐是我國古代教育文化發展比較昌盛的時期,出現各種教育文化,對后世發展有著積極影響。日本在隋唐時期和我國的交流比較多,四次派遣遣唐使和大量的學問僧以及留學生,對隋唐時期的先進經濟制度、文化藝術、生產方式以及教育文化等進行全面性的吸收。通過對隋唐時期先進的教育文化進行學習和引用,日本出現“天平文化”,讓其經濟、教育文化實現質的飛躍。可以說,隋唐時期呈現的教育文化對日本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促使奈良時代實現較高的政治與文化等層面的發展。為了更好研究隋唐時期教育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文章從教育制度、隋唐燕樂以及建筑理念展開分析,以期更好地掌握該歷史現象。
一、對教育文化進行內涵分析
教育文化是對社會經驗進行傳播的一項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有機體在理論層面的一種形態,具有較強的理論特質。第一,在精神層面展示的教育文化為當前全部教育活動開展的靈魂;第二,在制度層面呈現的教育文化為整體教育活動在運行中的軌道標準;第三,在器物層面出現的教育文化為實施諸多教育活動中的資源;第四,行為層面展現的教育文化是此理論的目標終端。
教育文化具有很強的功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論述。首先,可以對教育活動起到整體性的觀照,對有機體的性質進行正確的揭示[1]。其次,能夠探尋實施組織活動的動力,對活動主體進行關注。最后,可以對動態屬性的文化進行有效的展示,促使文化實現一定的傳播。
可以說,教育文化是社會在發展中產生的一項沉積物,屬于一種歷史現象[2]。教育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被各種形態的歷史潤色,呈現著多種的內容展示形態,如民族歷史、生活方式、制度文化以及文學等層面。隋唐時期為我國古代教育文化發展比較繁榮的時期,創造了多種教育文化,對后期歷史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3]。日本是對隋唐教育文化吸收比較多的國家,在政治制度、文化教育以及建筑理念方面均受到影響。
二、隋唐時期教育制度對日本的影響
(一)教育政策
隋唐在開展教育的時候,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對學子實施教育。唐朝時候更是樹立以儒家思想為主要教育導向,道家思想為輔的教育方針。就隋唐兩朝代開展教育的情況來看,學校的教育主要內容是經學,唐太宗更是將經學推崇至高。同時,唐朝在實施教育的時候,也開展玄學教育,讓玄學得到一定的發展。雖然唐朝沒有開展佛學的學校教育,但是有很多的寺院,僧徒的數量比較多。可以說,唐朝在實施教育的時候,是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進行初步的融合,對當時教育產生著較大的影響。
在奈良時代之前,日本所實施的教育方針是政治教化,融入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與學說。奈良時期堅持的教育政策是“儒家+佛學”,但是以佛教為主。日本之所以實施以佛教為主的教育,是因為日本認為隋唐可以結束之前的割據的歷史局面的原因是重視佛教。所以,在實施統治過程中,掌權者重視儒家和佛教,但是更為偏愛佛教。
(二)教育領導的體制
國子監是唐朝開展學校教育的專門機構,也是掌管全國教育活動的機關。祭酒是國子監中最高的行政長官,在地方設置教育的長官,稱之為長吏。可以說,唐朝在實施教育管理的時候是設置了涵蓋中央和地方的,比較完備的兩級教育體制,促使教育事業得到穩定的開展。此外,唐朝設立崇文館,這是由東宮進行直接領導的機構,全國的醫書均在這里接受保管。對于其他性質的學校,唐朝也設立專門的機構對其實施管理。
日本大約在五十年之后,將這套比較完備的教育領導的體制引入到日本。依據《大寶律令》文獻資料可以知道,日本在其京城設立了大學寮,在地方設立國學,由中央進行直接形式的管理。同時,日本設立了雅樂寮以及典藥寮等專門屬性的教育機構,分別由中務省等實施直接形式的領導。
(三)學校教育的制度
唐朝時期,為了滿足封建社會對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的需求,從中央開始建立官學。此外,中央在設立國子學的同時,也設立四門學、廣文館、算學以及醫學生等教育機構,促使教育工作能夠實現高質量的開展。唐朝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官學教育制度,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設立學校的數量比較多,且種類也比較多。第二,學校的管理等級比較森嚴。各級學校均有自己的招收條件,依照學生呈現的品級確定入學的資格。第三,學校的開展形式比較多樣,如正規的學院教學,教育研究,以及師帶徒等形式。
據《大寶律令》文獻資料顯示,日本仿照唐朝實施的官學制度對學生開展教育,并制定了貴族學校的教育制度。大學寮中設立一名大學頭(也就是校長),六名教育官員,九名教官。同時,日本對學生入學的條件也是有著明確的規定,不能隨意入學。
(四)教學內容
唐朝時候是樹立以儒家思想為主要教育導向,道家思想為輔的教育方針。所以在開展教學的時候,主要是對學生開展儒家思想的教育,以正經和旁經為主。正經也被稱之為大經,含《左傳》和《禮記》。但是會因為學校的性質不同而進行不同學科的設置,所講授的知識也不相同。國子學和四門學在對學生實施經學教育的時候,必須是依照大經——中經——小經的順序開展學習。后來,唐太宗為解決儒學門類較多,章句比較繁雜的問題,讓祭酒孔穎達和顏師古進行《五經正義》的撰寫,審定合格之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成為官學教育的統一教材。
日本受到這種教育文化的影響,奈良時代開展的學校教育均是以儒學經典為主。在推行的教科書中,將唐朝的儒學教育內容照搬過來。課程也分為大經——中經——小經的模式,并將《論語》制定為學生必讀的教科書。這種教學模式,為日本培養了很多的人才,為后期的社會改革提供人才支撐,對日本教育工作的開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五)學校管理制度
唐朝在實施學校教育的時候,關注學校的管理制度的開展情況,以期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接受儒學教育。唐朝實施學校管理的時候,對考試內容和假日都有著明確的規定。學生在接受官學教育的時候,可以得到兩種形式的假期,分成長期假和短期假。長期假是由田假和授衣假構成,每次放假時間為一個月;短期假是常規的旬假,每十日放假一天。官學的考試時間也有著明確的規定,分成三種考試方式,巡考、歲考和畢業考試。巡考是對學子十日知識學習的情況開展考察;歲考是對學子一年的知識學習情況進行考察;畢業考試是對學生的全部知識學習進行考試,考試合格的學子可以被分配官職,或者是進行深造。
日本受到隋唐的學校管理制度影響,也對學生實施休假制度。每十日放假一天,在放假之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考試,每年的七月份開展大考,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定。如果學生連續三年被學校評定為下等成績,會被進行退學處分。
三、隋唐燕樂對日本音樂(雅樂)的影響
(一)隋唐燕樂的傳入
隋唐是我國古代教育文化發展比較昌盛的時期,出現各種教育文化,如隋唐燕樂和服飾文化等,對后世發展有著積極影響。基于隋唐時期昌盛的教育文化,鄰國對此產生很大的向往,派遣使節來此學習,同時也有民間的商賈來此進行物品的販賣。可以說,日本在隋唐時期和我國的交流比較多,四次派遣遣唐使和大量的學問僧以及留學生,對隋唐時期的先進經濟制度、文化藝術、生產方式以及教育文化等進行全面性的吸收,在這一過程中隋唐燕樂傳入日本。此外,當時有很多中國人東渡去日本,將當時的盛唐文化和理念傳播到日本。如唐代比較著名的音樂家黃浦東朝就是這些東渡日本的代表人物,他將自己的女兒帶入日本,在日本演奏當時的唐朝樂曲。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隋唐燕樂有效地傳入日本,并對日本的音樂產生影響。
(二)隋唐燕樂對日本音樂呈現的影響
隋唐燕樂對日本音樂呈現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第一,對日本的音樂理論產生影響。音樂理論隨著留學生的回國傳入日本,如吉備真備在返回日本的時候,就把唐代的《樂書要錄》全部帶回日本,這對日本的雅樂理論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第二,對日本作曲產生影響。仁明天皇是一位特別崇尚唐風并且酷愛唐樂的統治者,他在日本音樂史上也有著較大的影響,他擅長吹笛并且親自參加多場雅樂演奏。同時,仁明天皇擅長對唐樂進行模仿,并依照唐樂特征進行作曲創作,如將《長生樂》改編成《永隆樂》。第三,對日本的能樂產生影響。隋唐燕樂內容十分豐富,含有獨奏、百戲以及獨唱等。百戲也被稱之為雜戲,也是人們常提及的散樂。隋唐在開展宮廷宴會的時候,通常是先演奏散樂,再進行其他形式的演出。日本對散樂的重視程度比較大,也是先進行散樂的演奏,后期這些散樂戶專門以進行散樂的演奏為世業,并受到國家的保護。
四、隋唐建筑理念對日本建筑的影響
——以長安城和平城京為例
(一)地理選擇的影響
古人在進行房建的時候,十分重視建筑的地理位置,在地理選擇的過程中,將陰陽思想進行融入,并且考慮周邊的物產資源以及交通的情況。長安城在實施地理位置選擇時就對以上因素進行考慮,并在以往地理選擇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變化,將北極天中的思想融入建筑中。長安城在地理選擇上具有特殊考慮,在繼承以往天象思想的理論基礎上,將西南隅的宮城位置改變成正北,因為紫微星位于正北的方向。平城京在建筑的時候就受到長安城的建筑思想影響,依照天象對宮城位置進行選擇和設定,具有很強的相似性。
(二)羅城配備的影響
羅城在古代也被稱之為外郭城,是在都城外圍增加的一道城墻。羅城詞匯是在魏晉隋唐時期出現的,雖然日后對羅城有著不同的稱呼,但是和本文研究不具有較大的關系,進而不進行深度的考慮。但是日本只出現“羅城”一種稱呼,并且出現的時間比較晚,據文獻考證是在公元678年出現的,正是長安城比較興盛的時間。可以看出,日本的“羅城”是由唐朝“羅城”的稱謂模仿而來的。根據對長安城和平城京挖掘的情況顯示,日本羅城是一面羅城墻,并且是回廊形式的格局,和長安城的格局很是相似。通過這一歷史現象可以看出,日本的平城京在羅城配備上是對隋唐長安城的羅城配備的一種模仿。
綜合以上研究可知,教育文化是社會在發展中產生的一項沉積物,屬于一種歷史現象。同時,教育文化是對社會經驗進行傳播的一項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有機體在理論層面的一種形態,具有較強的理論特質。隋唐是古代教育文化發展比較昌盛的時期,出現各種教育文化,對后世發展有著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陳安春.淺析日本服飾文化和苗族服飾文化中的歷史記憶[J].東方企業文化,2014,(11):335+339.
[2]陳磊.隋及唐前期江淮社會風俗的特點與轉變[J].史林,2014,(03):29-35+189.
[3]李傳江.隋唐時期的文化教育政策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32-33.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