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波



【摘要】目的:探究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癥的臨床效果。方法:每組35例,對照組給予地塞米松治療,觀察組給予聯合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小板計數水平與治療總有效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實驗數據。結果:觀察組分別有20例和12例,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91. 43%VS80. 00%,P0.05)。結論: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癥實施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輕微,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癥;利妥昔單抗;小劑量;有效性;不良反應
本次研究探究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癥的臨床效果。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選擇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癥患者70例,患者年齡分布范圍為19歲-69歲,中位年齡為47歲,男性、女性患者分別有39例、31例。試驗嚴格遵循《渥太華工作組關于臨床試驗注冊的聲明》相關內容。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進行了臨床專業診斷和檢查,均符合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癥診斷標準[l];均簽訂知情同意書;均為本院收治的住院患者;隨訪資料完整并建立患者臨床病歷資料數據庫。排除標準:嚴重心臟、肝臟、腎臟等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妊娠期女性;合并惡性腫瘤者。
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實施對比研究,每組35例,對2組患者的平均年齡、臨床出血情況等一般資料進行統計與組間比較,無特別差異,P>0.05,具備臨床研究可比性。見表1。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地塞米松治療,患者每日口服地塞米松() 40mg/次,每日1次,連續治療3周。
觀察組:給予聯合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利妥昔單抗()靜脈滴注治療,次lOOmg,每周1次,連續治療3周。
1.4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不同時間(治療之后1周、2周、3周)的血小板計數水平與治療總有效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實驗數據。治療效果判定標準為:(1)顯效。患者各項臨床出血癥狀均全部消失,血小板計數明顯提高,且計數水平達到lOOxl09/L以上; (2)有效。患者各項臨床出血癥狀基本消失,血小板計數得到一定的提高,且計數水平達到30xl09幾以上; (3)無效。患者各項臨床出血癥狀無明顯改善,血小板計數未出現明顯提高,且計數水平在30xl09/L以下。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2]。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統一使用SPSS19.00軟件,計量資料的表示方法為(均數±標準差),組間統計學比較實施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示方法為例(百分比),組間比較實施X2檢驗。計算P值,并以0.05作為檢驗水準,P值小于0.05即為數據之間具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2.1 治療前與治療后不同時間點2組患者血小板計數水平統計
經不同的治療之后1周、2周、3周,2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水平與本組治療前相比均顯著提高,且治療之后1周、2周、3周,同一時間點觀察組的檢測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具體結果見表2。
2.2 2 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判定與總有效率統計與組間對比
經臨床治療效果判定,在顯效、有效的患者方面,觀察組分別有20例和12例,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2 組相關不良反應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患者均經積極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未影響治療或出現嚴重后果。
3 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2組治療中均出現一定的不良反應,但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且患者均經積極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未影響治療或出現嚴重后果。即提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癥實施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效果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但本次研究樣本較少,無法較好的體現出利妥昔單抗治療的臨床應用安全性,尚需大樣本臨床研究來確定其毒副作用等,以期達到更好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發現,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癥實施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輕微,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韓曉丹,周健,喻鳳寬等.利妥昔單克隆抗體和地塞米松聯合環磷酰胺治療復發難治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6, 24 (01):162-166.
[2]董學斌.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原發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 (21):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