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然 李艷娥 喬林靜 馬占學 展敏 崔洪濤



【摘要】目的:觀察電針乳根加膻中穴治療產后缺乳的臨床療效。方法:將95例產后缺乳患者隨機分為電針組(47例)、中藥組(48例)分別采用針刺加電針,服用中藥湯劑的方法,觀察兩組患者的血清泌乳素、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評分,對照比較治療產后缺乳的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泌乳素水平、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均P<0.05),但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均P<0.05),且治療組治愈33例,有效10例,無效4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電針乳根穴加膻中穴治療產后缺乳較服用中藥湯劑治療效果顯著,且無不良反應,患者易接受,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電針;乳根穴;膻中穴;產后缺乳
產后缺乳指產婦分娩后乳汁全無或者甚少,不能滿足嬰兒需要的一種常見癥狀,又稱“乳汁不行”“乳汁不足”,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大,高齡產婦與剖宮產不斷增加,產后缺乳的發病率逐年上升[1],針刺治療此證方法簡單,使用安全,療效可靠。筆者采用電針乳根穴和膻中穴治療產后缺乳,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17年10月-2018年6月保定市第一中醫院針灸科及婦產科收治的產后缺乳100例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進行編號,使用SPSS13.0軟件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每組50例,其中治療組(電針組)脫失病例3例,對照組(中藥組)脫失病例2例,實際觀察病例95例。各組患者年齡、病程、分娩孕周、產婦體重、分娩方式及生產史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1.2 診斷標準
1.2.1 產后缺乳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產后缺乳的診斷標準為①產后排出的乳汁量少,甚或全無,不夠喂養嬰兒②乳房檢查松軟,不脹不痛,擠壓乳汁點滴而出,質稀;③乳房豐滿乳腺成塊,擠壓乳汁疼痛難出,質稠。
1.2.2 中醫辨證分型標準
參照《中醫婦科學》中關于產后缺乳章節所論述的內容,進行臨床辨證。①氣血虧虛型:產后乳少,甚或全無,乳汁清稀,乳房柔軟,無脹滿感。伴面色少華,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脈細弱。②肝氣郁滯型:產后乳汁澀少,濃稠,或乳汁不下,乳房脹硬疼痛,情志抑郁,胸脅脹悶,食欲不振,或身有微熱。舌正常,苔薄黃,脈弦細或弦數。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產后缺乳診斷標準的患者;②符合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屬氣血虛弱型、肝郁氣滯型患者;③年齡為20~40歲;④妊娠期:37-42周內;⑤新生兒出生體重大于2500克以上者,沒有被診斷為先天性疾病或畸形,單胎,嬰兒性別不限;⑥依從性好,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能配合臨床治療。
1.4 排除標準
①因乳頭凹陷和乳頭皸裂造成的乳汁壅積不通,哺乳困難;②妊娠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合并癥的產婦;③合并嚴重肝、腎、造血、神經系統等疾病,以及精神病、惡性腫瘤患者或其他疾病不適合母乳喂養者;⑧不能堅持治療者;④服用其他藥物者;⑤既往有暈針史。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都給予常規處理,包括母嬰同室,產后早吸允,勤吸允及食療,囑患者精神放松,保證充足的睡眠及適當的體格鍛煉。
2.1 治療組
采用電針治療。針刺取穴:主穴:膻中(膻中穴分別向左右乳房方向各剌一針)、乳根、肩井、少澤、足三里,配穴:肝氣郁結加太沖。電針:膻中 乳根,左右各一組。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穴位常規消毒,選用0.25*40mm號華佗牌毫針,其中膻中穴:向左右乳房方向各平刺1-1.5寸,乳根:向乳房方向平刺1-1.5寸,肩井:平刺0.3-0.5寸,少澤:淺刺0.1寸,起針后擠壓出血2-3滴,足三里:直刺1-1.5寸,太沖:直刺0.5-0.8寸,足三里穴行提插捻轉補法,其余穴位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電針:選取連續波,頻率一分鐘60-70次左右,強度為患者有感覺并且能耐受為度,每次30分鐘,7日為一療程。
2.2 對照組
采用自擬通乳湯中藥治療:柴胡lOg,當歸15g,麥冬15g,黃芪30g,黨參15g,白芍15g,熟地15g,生地15g,桔梗lOg,天花粉30g,穿山甲lOg,王不留行20g,路路通15g。乳房紅腫硬結者,加蒲公英lOg、夏枯草lOg,惡露未盡者,加益母草20g。將中藥浸泡30min,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7日為一療程。
3 療效觀察
3.1 觀察指標與方法
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將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分為4級,并分別計4、3、2、1分。即I級:治療后乳房脹滿,乳汁自流或自溢,計4分;II級治療后乳房明顯充盈,但不脹滿,乳汁擠壓方出,計3分;ni級:治療后乳房輕度充盈,擠壓可有乳汁外溢,計2分。IV級:乳房空虛,擠壓無脹滿感,無乳汁外溢,計1分。
3.2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乳汁分泌正常,能正常哺乳,完全滿足嬰兒食用;好轉:乳汁分泌增多,或乳汁分泌正常,但量少不夠喂養嬰兒,尚需添加少量輔食;未愈:乳汁分泌無改變。
3.3 統計學處理
臨床資料和研究結果的統計應用SPSS13.0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統計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統計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血清泌乳素比較
見表2。
由表2可見,兩組產婦治療前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和治療前比較有差異(P<0.05),治療組產婦血清泌乳素水平較對照組升高更明顯(t=17.410,P<0.05)。3.4.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評分比較
見表3。
由表3可見,治療后兩組患者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評分升高,和治療前比較有統計學差異(均P<0.05),但電針組較中藥湯劑組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評分上升更明顯(t=2.967,P<0.05)。
3.4.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
由表4可見,經秩和檢驗,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075,P<0.05),治療組效果優于對照組,說明針刺加電針對產后缺乳患者療效顯著。
4 討論
中醫學認為乳汁為氣血所化生,源于脾胃,其樞在胃,其行在肝,受沖任所司。缺乳之因,《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云:“產婦有兩種乳脈不行。有氣血盛而壅閉不行者;有血虛氣弱,澀而不行者。虛當補之,盛當疏之?!惫恃a益氣血、通絡下乳是治療產后乳少的基本法則。在治療上,筆者運用中醫理論,采用簡單易行,易為產婦接受且完全不影響嬰兒哺乳的電針的治療方法?,F在研究表明,針刺治療產后缺乳主要在于可通過良性的雙向調節下丘腦一垂體軸功能,促進催乳素,催乳素分泌增多,從而有利于乳汁的分泌。電針作用一是加強針刺效應,二是電針的低頻電刺激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對神經肌肉組織用明顯的興奮作用,刺激乳腺腺泡周圍的組織及上皮細胞收縮,有利于疏通乳腺管。
綜合患者治療前后各項結果指標可以看出電針治療產后缺乳優勢明顯,能明顯提高血清泌乳素水平和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評分,療效明顯優于單純服用中藥對照組,故可作為一條切實可行的方法推廣。
參考文獻
[1]魏立新,王宏才,韓穎,李彩芬.電針少澤穴治療產后缺乳4 6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07,48 (11):996-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