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摘要】目的:總結并比較在早期膀胱癌患者治療中應用經尿道電切術和開放手術的手術效果以及預后影響。方法:選擇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間在我院治療早期膀胱癌的患者作為樣本研究資料,共有52例。依照計算機表法處理為兩組,試驗組(n=26例)進行經尿道電切術治療,對照組(n=26例)進行開放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腫瘤復發率、手術以及住院情況均遠遠優于對照組,呈現出P小于0.05的最終結局,具有探討研究價值。結論:對早期膀胱癌患者進行經尿道電切術治療,具有明顯的臨床應用效果,可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腫瘤復發率,提升患者手術治療的預后效果。
【關鍵詞】經尿道電切術;開放手術;早期膀胱癌;手術效果;預后影響
早期膀胱癌在臨床治療中主要采取經尿道電切術以及開放手術治療這兩種治療形式,此次樣本研究對象都是收錄于來我醫院治療早期膀胱癌的52例患者,比較兩種治療方法對患者手術效果及預后的影響,現進行具體闡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線資料
參與此次樣本分析對象都是收錄于來我醫院治療早期膀胱癌的52例患者,收入時間范圍控制在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依照計算機表法處理為兩組,試驗組(n=26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0例,最高年齡74歲,最低年齡31歲,中位年齡(48.7±3.9)歲;最高病程23個月,最低病程8個月,中位病程(12.71±1.14)個月;最大腫瘤直徑2.6厘米,最小腫瘤直徑0.9厘米,中位直徑(2.03±0.19)厘米。對照組(n=26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9例,最高年齡73歲,最低年齡30歲,中位年齡(48.5±4.1)歲;最高病程24個月,最低病程7個月,中位病程(12.67±1.28)個月;最大腫瘤直徑2.4厘米,最小腫瘤直徑0.8厘米,中位直徑(2.05±0.21)厘米。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均符合早期膀胱癌的診斷標準,52例患者中共有20例患者腫瘤位于膀胱壁左側,18例患者腫瘤位于膀胱壁右側,12例患者腫瘤位于后壁,2例患者腫瘤位于膀胱徑。52例患者無論是在年齡上還是性別上的檢驗資料都顯示出p>0.05的最終結局,沒有對比價值。
1.2 方法
試驗組進行經尿道電切術治療,對患者進行麻醉后,將其置于膀胱截石位,根據手術中男性患者的實際需要,可以進行尿道口的擴張,使用尿道擴張器完成,使用液體石蠟油進行潤滑后,對電切系統進行雙擊,電切以及電凝功率分別為100瓦和60瓦。在實際手術過程中,需要對膀胱進行沖洗,電切灌注液的主要成分為0.05%的甘露醇,使用電切鏡對腫瘤位置以及輸尿管口進行觀察,同時防止直腸受到損傷,在輸尿管口中留置6F雙J管,以此使得輸尿管的暢通[1]。對于體積相對較小的腫瘤,可以一次性進行切除,如果腫瘤體積過大,應當現將腫瘤的凸起部位切除,再切除腫瘤的膀胱壁以及深層基底部位,也可以對腫瘤表面進行分次切除后完成電凝動脈的止血,在手術結束后進行20F三腔導管的留置,如果患者存在大量的出血,需要對膀胱進行沖洗后將尿管留置3至5天,等到尿液顏色正常后再將導管拔出。對照組進行開放手術治療,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切口在患者的腹部下方正中央位置,腫瘤的切除方法與試驗組一致。兩組患者在手術結束后均需要進行膀胱的灌注化療,使用吡柔比星每個星期進行一次,需要持續灌注一至二個月后調整為每個月灌注一次,并持續半年至一年的時間[2]。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計患者的手術情況以及住院情況,觀察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在患者出院后對患者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的腫瘤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將52例早期膀胱癌患者的樣本數據資料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19.0當中進行此次樣本分析,選擇X2檢驗,以%形式表示出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腫瘤復發率情況;選擇t檢驗方式,以(x±s)形式表示出患者的手術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P呈現出小于0.05的最終結論,擁有討論價值。
2 結果
2.1 各組26例患者手術以及住院情況的對比
26例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呈現出P小于0.05的最終結論,探討分析有效,見表1。
2.2 各組26例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
26例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呈現出P小于0.05的最終結論,探討分析有效,見表2。
2.3 各組26例患者病情復發情況的對比
對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進行隨訪,對照組患者中共有10例出現腫瘤復發,腫瘤復發率為38.46%,試驗組患者中共有1例出現腫瘤復發,腫瘤復發率為3.85%,經統計學計算得出X2=9.3392,P=0.0022.相比呈現出P小于0.05的最終結論,探討分析有效。
3 討論
膀胱癌作為一種惡性腫瘤,在臨床泌尿系統中具有極高的發病率,由于膀胱癌在臨床中產生受到多種基因以及多步驟的共同影響,主要可以分為兩種,即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以及肌層浸潤性膀胱癌[3]。其中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治療手段主要為盆腔淋巴結清掃術以及根治性膀胱癌手術,對于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的治療主要是采取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的治療形式,具有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4]。針對早期膀胱癌的手術治療,在臨床中主要是經尿道電切術以及開放手術治療這兩種治療形式。開放手術中,如果腫瘤位于導尿管的位置,則需要對導尿管以及輸尿管下端部位全部切除,再對膀胱壁以及輸尿管進行連接。對早期膀胱癌患者進行經尿道電切術的治療中,應當根據患者腫瘤的實際情況,對腫瘤位置、大小以及外觀形狀等進行觀察,并對具體的手術方法進行調整[5]。與傳統的開放手術治療相比,經尿道電切術方法就有顯著的優越性,能夠降低術后感染發生的風險,促進患者術后身體機能的迅速恢復,降低手術帶給患者的痛苦,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患者在出院后腫瘤復發的可能,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6]。
此次樣本分析中,試驗組26倒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7.69%,出院后腫瘤復發率3.85%,手術時間(26.48±5.65)、導尿管留置時間(2.05±1.67)、術中出血量(31.27±10.68)、住院時間(5.52±1.32)以及下床活動時間(12.63±6.37)與對照組26例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30.77%,出院后腫瘤復發率3 8.46%,手術時間(37.41±5.55)、導尿管留置時間(4.86±2.87)、術中出血量(59.96±13.52)、住院時間(7.8 9±1.64)以及下床活動時間(33.21±10.77)相比,形成明顯的治療優勢,呈現出P小于0.05的最終結局,具有探討研究價值,與李勇,趙積曄,田兵等人[7]的研究成果大體一致。
綜上所述,對早期膀胱癌患者進行經尿道電切術治療,與開放手術治療相比具有明顯的臨床應用效果,可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腫瘤復發率,減少患者的手術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具有推廣應用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文俊,宣強.經尿道電切術和開放手術治療早期膀胱癌的手術效果及預后比較[J].實用癌癥雜志,2015 (02): 276-278.
[2]何耀.經尿道電切術和開放手術治療早期膀胱癌的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8 (11):22-23.
[3]沈中偉,楊波.經尿道電切術和開放手術治療早期膀胱癌的效果對比[J].中國保健營養,2017 (14):157-158.
[4]李景輝.比較經尿道電切術和開放手術治療早期膀胱癌的手術效果[J].心理醫生,2016 (11):37-38.
[5]楊韜,楊玉龍.經尿道電切術和開放手術治療早期膀胱癌的近期效果觀察[J].心理醫生,2016 (10):120-121.
[6]郭志新.經尿道電切術和開放手術治療早期膀胱癌的手術效果及預后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 (26):124-125.
[7]李勇,趙積曄,田兵等.經尿道電切術和開放手術治療早期膀胱癌的手術效果及預后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 (13):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