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惠


【摘要】目的:探討腦梗死介入溶栓治療中采取急診臨床護理的臨床價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于我院治療的100例腦梗死病患為對象,并以隨機分組方法將所有病患分為常規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在治療期間,對常規組病患實施常規護理,對照組病患實施急診臨床護理路徑,觀察并比較兩組病患臨床護理療效。結果:治療后,對照組病患焦慮( SAS)評分、抑郁(SDS)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具有差異性(p<0.05);對照組病患的住院時間、轉診時間顯著短于常規組(p<0.05);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與常規組比較具有差異性(p<0.05)。結論:對腦梗死介入溶栓治療病患實施急診臨床護理,能提高病患的護理滿意度,消除病患不良心理,促進病患早日康復,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關鍵詞】腦梗死;介入溶栓治療;急診臨床護理路徑;價值分析
腦梗死指因血液中的腫瘤細胞、脂肪、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等各種栓子隨著血液流動進入人腦動脈,致使血管阻塞,引發血管側支不能循環代償,進而導致大腦因動脈供血不足出現血性壞死,神經功能缺損。目前,對腦梗死治療方法主要為介入溶栓治療,但對腦梗死病患實施介入溶栓治療的時間有嚴格的限制,一般需在6個鐘以內實施才能有效保證病患的生命健康,挽救病患生命。臨床護理路徑是指根據病患身體狀況為其專門設置科學化、標準化、促進病患早日康復的護理計劃,本研究收集100例腦梗死病患為此次研究對象,分組探討以急診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于我院治療的100例腦梗死病患為對象,并以隨機分組方法將所有病患分為常規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常規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介于43-68歲之間;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介于42-69歲之間;所有病患均根據2018年1月22日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科專業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確診為腦梗死[1]。兩組病患在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常規組:對病患實施常規護理,病患入院后,護士根據常規入院流程安排病患入院,做好相應常規護理,依據醫師囑咐,及時轉入治療病房,經主治醫師診治后,確認病患是否存在由溶栓治療指征,若存在,對其實施溶栓治療[2]。
對照組:對病患實施急診臨床護理路徑,具體情況如下:(1)入院前護理。在病患入院前,護士在急診電話中需詳細了解病患病發地址、病情癥狀、家庭地址,對病患的病情進行初步判斷,準備充足的救治藥物盡快趕往現場進行救治,當確診為腦梗死后,及時聯系醫院開通“綠色通道”盡快送入重癥監護病房進行治療。(2)急診護理。及時準確的評估病患病情,實施常規檢查后判斷其是否存在介入溶栓治療禁忌證,后將其送入介入溶栓治療室。治療時,需時刻注意病患的心率變化,快速處理病患休克、心律失常等病癥。協助主治醫師開展相關體征檢查,檢測病患血壓、血糖,發現血壓升高時做降壓處理,當病患出現溶栓治療指征后,現配尿激酶進行溶栓治療[3]。在溶栓治療期間,醫護人員需每隔10分鐘觀察病患體征、瞳孔、是否有出血傾向等情況,以便及時做好相應的治療工作,待病患病情穩定后轉入普通病房。(3)溶栓后護理。手術結束當天,若病患病情己得到有效控制,可將其轉入普通病房,醫護人員需叮囑病患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手術結束后第3天,要加強病患的并發癥預防、飲食健康,環境衛生等護理。手術結束后5-7天,可將病患的心電監護、吸氧儀器停止,囑咐病患在病情允許下進行相關康復鍛煉。手術結束術后8-15天,評估病患病情是否導管拔除,預防病患并發癥發生,結合理療、針灸等方式進行康復訓練[4]。
1.3 評價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病患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兩組病患住院時間、轉診時間及護理滿意度。病患焦慮、抑郁評分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價;護理滿意度采取百分制計量,特滿意95-100分,滿意85-94分,一般75-84分不滿意75分以下,護理滿意度一(特滿意+滿意)xl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本文出現的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以(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以t檢驗,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時,p<0.05。
2 結果
2.1 兩組病患死亡率、住院時間、轉診時間比較
常規組中,經治療后仍有3例病患死亡,死亡率為6.00%,其余均病情穩定并轉入普通病房,對照組中無死亡,均病情好轉轉入普通病房,兩組病患死亡率比較具有差異性(p<0.05);常規組中,平均住院時間為( 22.34±3.34)天,轉診時間為(65.37±5.32)分鐘,對照組中,平均住院時間為(14.33±2.11)天,轉診時間為(35.37±3.67)分鐘,兩組住院時間、轉診時間比較具有差異性(p<0.05)。
2.2 兩組病患護理前、后焦慮( SAS)、抑郁( SDS)評分比較
護理后,對照組病患焦慮、抑郁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具有差異性(p<0.05),見表1。
2.3 兩組病患護理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與常規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急性疾病之一,其主要治療方式是介入溶栓治療,但對腦梗死病患實施介入溶栓治療的時間有嚴格的限制,一般需在6個鐘以內實施才能有效保證病患的生命健康,挽救病患生命,因此,在介入溶栓治療期間實施急診臨床護理路徑來提高病患溶栓療效具有重要意義[5-6]。急診護理路徑主要以病患為中心,根據其病情制定合理有效的護理計劃,護理時根據制定的護理流程嚴格實施,進行相關的心理護理、醫治護理、健康教育護理、康復護理、用藥指導、住院指導等護理,其能有效縮短病患的住院時間、轉診時間,提高病患的護理滿意度,促使病患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治療,促進病患早日康復[7-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對照組病患焦慮(SAS)評分、抑郁(SDS)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具有差異性(p<0.05);對照組病患的住院時間、轉診時間顯著短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與常規組比較具有差異性(p<0.05)。這表明,實施急診臨床護理于腦梗死病患介人榕栓治療中,可提高病患護理滿意度,消除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縮短住院時間和轉診時間,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
綜上所述,根據腦梗死病患病情實施針對性、科學性的急診臨床護理路徑,能很大程度消除病患不良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病患不良情緒,提高整體護理效果,值得在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陳淑芳,吳潔華,湯微.腦梗死介入溶栓治療中急診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價值分析[J].當代醫學,2015 (32): 76-77.
[2]賀慧玲.改進急救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中的作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8 (03):165-166.
[3]閆惠芳,急診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藥物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社區醫學雜志,2017,15 (13):85-86.
[4]張紅.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梗死介入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7,20(09):129-131.
[5]江新柳,葉慧琴,毛莉,等.改進急救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學,2017,23 (15):176-177.
[6]陳愛云.臨床護理在急性閉塞性腦梗死介入溶栓術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 (11):87-88.
[7]楊詠梅.優質護理在老年急性閉塞性腦梗死行介入溶栓術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 (e01): 209-210.
[8]李曉虹.優質護理在老年急性閉塞性腦梗死行介入溶栓術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 (17): 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