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玲玲
(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第二中學,江蘇響水 2246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優化傳統課堂教學流程、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各學科教學工作的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知識導入是一個重要的課堂教學環節,但也最容易被授課教師忽視,甚至許多教師一上課就直接按照教材內容來引導學生學習,使許多學生聽得糊里糊涂,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升課堂知識導入的有效性是值得深入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學習目標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指南針,也是教師教學的根本出發點與最終歸宿,貫穿于生物課堂教學的整個環節。如果缺乏學習目標,學生學習起來無法抓住要領,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效率也會大打折扣。所以教師在教學前,在導入教學知識時,需要使學生明確該堂課學習的目標,如該堂課學習的重點、難點及其他要點,或者自己在本堂課教學中需要完成什么任務等,增強他們聽課的目的性與計劃性,促使他們在明確的學習目標指引下,更加高效、準確地掌握所學的生物知識。此外,在導入學習目標期間,讓學生在每堂課結束后自主檢測自己的課堂學習成果,確保可以及時發現與彌補自己課堂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以便課下進行針對性的復習。這樣利用有效導入,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一課時,相應的學習目標是使學生對蛋白質結構及功能有初步了解,并且可以自行對其進行概述。針對該學習目標的導入,教師可以采用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比如,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幾幅“大頭娃娃”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幾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種娃娃?你們知道他們頭部大的原因嗎?”在學生積極思考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導入有關本節課學習目標的問題,如“蛋白質是人體必需的一種組織成分,不僅對人類生長發育會產生重大影響,還承擔著許多其他生命活動功能,那么你們知道為什么蛋白質有這么多功能嗎?與蛋白質自身結構是否有關?下面讓我們一同來進行探索。”通過該種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逐步引導學生的思維向蛋白質結構、功能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等相關學習方向轉變,這樣就可以潛移默化地將學習目標滲透于知識問題情境的創設中來[1]。
在新課標下,建構生物知識體系是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為了幫助高中生更好地建構生物知識結構的框架,生物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科學地導入相關知識結構,具體就是結合相關生物教學目標和要求,在特定知識范圍內,幫助學生建構知識范圍內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結構,幫助學生明確不同生物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在這種生物知識的導入形式下,可以深化學生對生物新知識本質屬性的理解與認識,進而可以使學生在后續學習生物知識時,不斷充實與細化生物知識結構框架,最終可以顯著提升生物知識的學習效果,避免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生物知識點遺漏等問題,強化對各種生物知識點的理解與認識。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需求,立足于不同范圍內的生物知識,從課程、章節等視角,來為學生導入相關生物知識結構的框架[2]。
例如,在學習《分子與細胞》一課時,該課涉及較多生物知識點,為了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與掌握這些相關生物知識點,避免他們出現知識點遺漏或混淆等問題。生物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圍繞生命的物質基礎與結構基礎這一問題,以細胞為核心概念,將其作為構建生命系統的一個基本要素來看待,之后基于此來建構相關知識點的結構框架。比如,在該章節部分知識學習期間,生物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下述知識總體框架:

在生物知識體系建構的過程中,明確知識之間的聯系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高中生物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性,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與掌握新知識,并將其補充到學生已經建構的知識架構中。一方面,生物教師應采取恰當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將待學新知識和學生認知結構中已經形成的知識關系網進行聯系,這就要求生物教師認真調查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掌握情況,探尋學生已有生物知識與待學新知識之間具有緊密關系的生物知識點,并將其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通過有效導入知識,引導全體學生有針對性地復習有關當前學習任務的已學生物知識,糾正與補充學生已經掌握的生物知識。另一方面,在新知識導入教學期間,教師要按照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或內在邏輯順序,將新知識有條理、有順序地呈現,并借助有效導入來為高中生提供新舊知識相鏈接的過渡橋梁,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DNA分子的結構》一課時,在導入該部分新知識前,生物教師要先帶領學生有針對性地復習已經學過的“核酸”“脫氧核糖核酸的組成”“脫氧核糖核苷酸鏈”等相關生物知識,借此使高中生明確DNA分子的結構及化學構成。之后,教師要以此為知識的生長點,為學生深入挖掘和揭示DNA分子各化學組成部分在空間結構中的位置以及排列方式,深化學生對DNA分子空間結構與化學組成這兩部分知識之間聯系性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可以為后續“DNA的復制”部分生物知識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高中生物教學期間,學生的高效學習離不開對相關學習問題的深入探索,所以,教師在展開知識導入前,要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需求,科學地設定一些問題,借助問題情境的創設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并且所設置的問題要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其中針對性就是指問題設置要立足于本堂課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啟發性就是指所設置的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的疑惑或認知沖突,促進他們積極進行思考[3]。
例如,在學習《物質跨膜運輸》一課時,相對應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說明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針對該部分知識的導入,生物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示“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相關圖片,啟發學生思考“活細胞時刻需要和自身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物質會通過細胞膜進進出出。已知道細胞膜對物質具有選擇性,那么你們知道被選擇物質是如何完成跨膜運輸的嗎?有哪些運輸方式?”在該種問題框架設置下,生物教師還可以設計一系列相關的子問題,如主動運輸與被動運輸的劃分依據是什么?被動運輸有什么特征?有哪些方式?大分子是如何運輸的?通過這些富有啟發性和針對性的問題設置和導入,可以有效地啟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總之,“導之有法,導無定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生物教師要善于引導,促使學生可以全身心參與到課堂知識學習中來,使他們在明確學習目標、構建知識架構及強化知識聯系性的同時,進行深入思考,確保可以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