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章
(甘肅省慶陽市三岔中學,甘肅慶陽 745000)
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及參與改革的相關專家學者均呼吁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和行為,他們提出一線教師應將“傳道授業”的身份轉變為“學習的促進者”,從“權威者”轉變為“合作者”,從課程“執行者”轉變成課程“開發者”,最后再由“被動學習者”變成“主動研究者”。因此,語文教師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積極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語文教師要讀書寫作,研究創新,大力開發新的課程資源,這樣才可以獲得專業的發展與素養的提升。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般將落腳點放在了“授業”上,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因此課堂也就成了教師的“一言堂”。這種在我國沿用了數千年的傳統教學模式,在一定歷史背景下為我國人才的培養、文化的傳播貢獻過不可估量的力量。然而,在當今的教育背景下,那種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已不適合現在合作型、開放型的課堂教學環境了。
在落實新課程教學過程中,部分語文教師認為“我儲備的知識不夠用,課時不夠用,課堂提問有難度,新教材給我提供了新的不熟悉的教學平臺”等。這些真實感受的逐步涌現,也反映出了新課程對一線語文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另外,課程環境也產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教師的權威地位提出了挑戰,教學內容的不可預料性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樹立嶄新的教學觀,由課程的傳遞者和執行者向課程的創造者與開發者轉變,由教學中的主角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由教學重結論向重過程與結論相結合轉變,由教學過程關注學科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轉變。教師要在這種新的課程環境和核心素養培育下,將自己的知識以情感化的方式和學生分享、體驗、探討與深化,要在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中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與提升。
師生關系是學校內各種關系的核心和基礎。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師生關系會影響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關系。所以,著手建立符合時代需求的健全師生關系是語文教師走向專業化的一項重要任務。新課改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又是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也對師生關系提出了嶄新的要求。
新課程理念以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需求要求師生應當處于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關系中。學生與教師一樣有著尊嚴,因此,在新型師生關系中教師應具備民主平等的觀念,要努力在班級管理與教學活動中營造民主氛圍。語文教師更要毫不猶豫地拋棄傳統的“師道尊嚴”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這樣才能使得學生的自信心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顯著的提升,使學生的個性得以釋放。
新課程理念以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需求要求師生之間相互信任、關系融洽。因此,教師對學生應敞開心扉,加強溝通交流,與學生形成亦師亦友的穩定關系,對學生關懷備至,了解學生需求。語文教師不應只教學生語文課本中的知識,還可以適當地與學生探討一些社會熱點事件,交流對人生及班級和教學工作的看法,引導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另外,語文教學注重的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也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情感的關懷可以促使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極大的自信心。融洽的師生關系能讓學生隨時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進而對學習充滿自信與熱情,充分調動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并發揮大腦的潛能,最終使語文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在我國的傳統教育理念中,應該由專家學者進行教育研究和教學研究工作,教師通常只是將注意力集中于教材和課程的執行上,這極大地限制了教師的創造性和獨立性的發揮。新課程改革及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教師必須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奇思妙想,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工作,將“課程守成者”轉變成“課程開發者”。對此,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多讀書,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要對教科書、課程標準以及相關的教學參考資料進行深入研究,尤其是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發掘與融會貫通。要多找一些與教材相關的文章和書籍與學生一起閱讀,將教材讀厚。要讀與語文教育有關的經典著作,在陶冶情操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語文教學技能。
二要多寫作,做到“下筆如有神”。以往,語文教師僅借助于教參或是自身的教學經驗來組織教學活動,而很少根據實際需求開展科學性的教學活動。而學者化、專業化的實現目標要求語文教師要多寫有質量的教學論文,具有反思性的教育敘事以及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學術論著。
三要多研究,做到教、學、研三結合。一個語文教師要完成專業的成長,成為研究型、學者型、創造型的教師就要具備邊學習、邊教學、邊研究的精神,并且課堂研究、課題研究、學術研究等一切活動都不能脫離課堂,如果脫離課堂教學搞研究,那只能是功利性的。
四要積極參與課程開發。語文教師作為漢語的傳承者與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起語文課程開發的責任,甚至要成為語文課程的主動開發者。語文教師要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
五要自主實施課程開發。課程開發的目的不是印刷幾本校本教材,而是要讓開發的校本教材得到充分地實施。比如,《中外名著鑒賞》《小論文寫作》《口語交際能力訓練》《感悟國學》《趣味語文》等,對這些內容的研發完全可以實施,且可操作性也很強。
《學記》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1]”沒有高素質的教師是無法培養高素質的學生的。皮亞杰曾層說:“假如沒有足夠多的合格教師,任何讓人欽佩的教育改革均無法在教育實踐中成功。[2]”該處的“合格”不僅包含學歷合格,還包含廣博的專業知識、高深的素養、過硬的基本功和高超的課堂教學藝術。新課程理念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需求要求語文教師應向“研究型教師”轉變,積極主動地發現自身不足,充分尋找解決自身不足的辦法,以此提高自身教學質量,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語文教師是核心素養理念下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執行者,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及思維方式、語文專業知識與文學功底都很重要。教師應從學生的視野出發,守望學生的心靈家園,用自身的智慧之光照亮學生的生命歷程,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語文味道和思維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