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莉 吳 鶯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老年科,江蘇 鎮江 2120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確的損肝因素所致的,以彌漫性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性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包括單純性脂肪肝及由其演變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1〕。研究發現,肝臟脂肪代謝異常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菌群失調會導致脂代謝紊亂,從而促進肝臟脂肪沉積〔2〕。幽門螺桿菌(HP)是胃腸道生存的菌群,其可以改變正常腸道菌群的構成比例,引起菌群失調〔3〕。因此,HP感染與NAFLD的關系越來越引起重視,但相關研究表明,兩者之間的關系尚無統一結論〔4,5〕。本文主要研究鎮江地區NAFLD患病情況及其與HP感染的相關性。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江蘇大學附屬醫院體檢及老年科、消化科門診患者共43 216例作為研究對象,男23 114例,女20 102例,年齡20~89〔平均(47.9±14.5)〕歲。納入標準:意識清楚可以完成或回答問卷內容者;指標資料完整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近期使用過抗生素、胃酸抑制劑等;胃切除術;每周飲酒超過標準(男≥140 g,女≥70 g);其他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
1.2研究方法 采用面對面問卷調查法收集患者年齡、性別、飲酒史、既往病史等一般情況。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送檢驗中心統一進行生化檢測;記錄患者身高、體重、體重指數(BMI);由統一培訓的醫生進行腹部超聲檢查(GE LOGIQ 7超聲機),并由臨床醫生根據超聲結果和病人情況作出診斷,脂肪肝診斷標準(至少符合以下兩項):肝臟近場回聲彌漫性增強,回聲強于腎臟;肝內管道結構顯示不清;肝臟遠場回聲逐漸衰減。NAFLD診斷標準參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6〕:B超顯示符合脂肪肝診斷標準;排除其他原因。使用13C紅外光譜儀(安徽養和醫療器械設備有限公司生產)進行13C-尿素呼吸試驗,試劑盒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胃鏡下取材采用PH指示劑法進行胃幽門螺桿菌檢測,試劑盒福建三強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產,檢測值≥4.0±0.4為HP陽性。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t、χ2檢驗、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Cochran Armitage 趨勢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
2.1HP感染情況 共檢出HP感染9 503例,感染率21.99%,其中,2012年1 878例(20.84%),2013年1 923例(21.69%),2014年1 764例(21.42%),2015年1 830例(22.07%),2016年2 108例(23.93%);男5 702例(24.67%),女3 801例(18.91%);年齡20~39歲2 112例(16.43%),40~59歲4 226例(22.72%),60~89歲3 165例(26.91%)。HP感染率除2014年外呈現逐年顯著升高趨勢(χ2=28.281,P=0.000);男性感染率均顯著高于女性(χ2=207.977,P=0.000),隨年齡增長感染率均顯著升高(χ2=403.401,P=0.000)。
2.2HP感染者與非感染者NAFLD患病情況 HP感染者NAFLD患病率為42.88%(4 075/9 503)顯著高于非感染者27.65%(9 321/33 713,χ2=804.261,P=0.000)。
2.3NAFLD患病人群和非患病人群中HP感染情況 NAFLD患病人群HP感染率29.73%(3 982/13 396)顯著高于非NAFLD患者18.51%(5 521/29 820,χ2=677.248,P=0.000)。
2.4NAFLD患病相關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MI)、三酰甘油、HP感染和高血壓是NAFLD患病的主要影響因素(P<0.001)。見表1。

表1 NAFLD患病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n(%)〕
2.5NAFLD患病相關因素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以是否患NAFLD為因變量(賦值1=是,0=否),年齡、性別、BMI(1=異常,0=正常)、三酰甘油、HP感染(1=是,0=否)和高血壓(1=是,0=否)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后退法以篩選和剔除變量。BMI異常、高血壓和HP感染為影響本地區體檢人群NAFLD患病的顯著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NAFLD患病相關因素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2.6NAFLD患病率與HP感染率的相關分析 NAFLD患病數及NAFLD患者中HP感染數逐年顯著增高(P<0.001)。NAFLD患病率與患者中HP感染率呈顯著正相關(r=0.821,P<0.05)。見表3。

表3 NAFLD患病及HP感染情況〔n(%)〕
NAFLD作為脂肪肝的一個特殊分支,其發生發展與肥胖、高脂血癥、高血壓等因素均較為密切,NAFLD患病率的升高也不斷引起醫學界的重視,相關研究不斷增多〔7,8〕。HP作為一種革蘭陰性、微需氧的細菌,非常適合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目前研究證實,HP感染是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9〕。研究發現〔10,11〕,HP感染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均有一定關系,其機制可能通過HP感染引發的氧化應激反應、免疫交叉反應等有關。本研究NAFLD患病率明顯高于部分地區的患病水平〔12〕。提示本地區NAFLD患病率較高,有待調查其危險因素進行健康干預,以促進人群健康。本地區HP感染率低于上海等地〔13〕。HP感染是發生NAFLD的危險因素,而脂代謝異常是發生NAFLD的必要條件,因此其機制可能與HP感染后導致機體脂和糖的代謝紊亂有關〔14〕。高血壓也是NAFLD的重要危險因素,HP感染可能引發炎癥反應,炎癥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質過度釋放〔15,16〕,在本來脂質代謝異常的機體內更易誘發高血壓,從而發展為一個危險因素。
1張 莉,張福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6;24(27):3860-9.
2黃紅麗,周永健,鄭啼嬰,等.腸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中的變化及意義〔J〕.廣東醫學,2016;37(9):1283-6.
3董紅霞,梁 浩,閔 敏.幽門螺桿菌感染對腸道菌群的影響〔J〕.科技導報,2015;(7):90-4.
4王 璐.太原市體檢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關性調查〔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16.
5沈嘯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性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6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0;2(1): 15-9.
7姜 杉.APPL2及FGF21與腹型肥胖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關聯及分子機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4.
8呂霞霞,孫建光.代謝綜合征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關性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22):4218-20.
9吳乾龍,曹 杰,王成興,等.廣州地區年輕胃癌發病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5;24(4):570-4.
10孔思明,張曉琳,葉 菲.內質網應激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16;43(2):234-8,248.
11何 叢.幽門螺桿菌感染對代謝綜合征的影響及其與腸道菌群的相關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6.
12徐永輝,利旭輝,邱藝瓊,等.惠州市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流行病學調查與干預措施〔J〕.河北醫學,2014;20(8):1265-7.
13陳 飛,湯浩舟,賈妙興.上海地區健康體檢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調查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29):3464-6.
14趙 紅.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血糖代謝、血脂代謝指標的關系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17(20):51-3.
15鄒 楠,李 燦,張 霞.炎癥細胞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研究進展〔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1):73-5.
16王 慧.炎癥和氧化應激對幽門螺桿菌感染和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頸動脈內膜及斑塊的影響〔D〕.泰安:泰山醫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