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辦、國辦《關于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意見》的下發,政法機關擔負的普法任務日益艱巨。在回應與引導輿情時,如何做到巧妙普法?
借助熱點,以案普法釋放法治能量
熱點案事件往往引發社會強勢關注,政法機關若能把握時機,挖掘相關法治元素,及時進行普法教育,則會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一般來說,輿情處于上升期時,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甚至有些案事件經過輿論渲染,還會給公眾帶來恐懼心理,此時政法機關可針對案件具體情況,發布與之相關的法律保障措施,使普法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引導輿論理性思考。如徐玉玉案引發輿論陷入信息泄露的恐慌,201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緊急發布《關于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普法的同時,也給公眾吃下“定心丸”。
若輿情處于消退期時,一般案事件已有定性,政法機關借此普法時,要消解公眾疑慮,通過發布專業性、研究性的解讀,詳細闡述定性依據,引導輿論更深層次的思考,尤為重要。如于歡案在二審改判后,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沈德詠的文章探討“應如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從案例到法理,不僅打消了輿論對于歡案判決的顧慮,更通過此案帶來了全民共享的“法治公開課”。
把握尺度,緊扣法律主線詳略得當
政法機關在輿情引導時進行普法,尺度的把控至關重要,尤其是針對具有爭議性案事件,如若隨大流為輿論某一方觀點“站隊”,極易產生次生輿情。此時政法機關若想發聲,需符合機構身份,客觀闡述案事件涉及的法律知識,以嚴謹的態度和客觀的立場達到普法效果即可。2017年11月,江歌案刷爆網絡平臺,輿論場上關于人性、倫理與道德的討論產生撕裂。面對此種輿論環境,政法系統媒體《檢察日報》及正義網另辟蹊徑,緊扣法律主線,就中日兩國對案件的管轄權、劉鑫未開門是否構成不作為故意殺人、江歌母親公布劉鑫隱私信息是否侵權等法律問題作出解答。在不引起爭議的范圍內,言簡意賅,將輿論關切與普法釋疑相結合,彰顯了專業性和影響力。
此外,政法機關在針對特殊案件進行普法時,需要考慮公眾的感官及心理承受能力。例如,針對兇殺案進行科普時,既要對涉案人員的隱私進行保護,也要注意發布案件內容的尺度,盡量不要使公眾產生不適感。2014年,河南寶豐一鄉官碎尸礦井內,警方通報排除他殺,引發輿論廣泛質疑。@江寧公安在線隨后以漫畫的方式解釋了“意外死亡也是非他殺的一種”“非他殺為何會出現尸塊”,在未出現血腥內容的情況下,使公眾了解到相關專業知識,受到輿論一致好評。
議程設置,形式翻新增強普法效果
網絡時代的閱讀具有碎片化特征,政法機關在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普法時,不妨通過嘗試添加話題和標簽的方式,使相關信息產生聚合效應,對沖信息傳遞的不完整性。2017年11月,@北京朝陽法院通報央視前主持人郎永淳酒駕案時,主動附加話題“#郎永淳危險駕駛案#”,閱讀量高達3122萬次,有效地擴散了酒駕入刑個案的警示意義。
若想呈現高質量的普法效果,形式的多樣化、直觀性、趣味性與法律知識的“完美混搭”,是政法機關需要掌握的必備技能。以庭審直播為例,近年來已逐漸成為普法的重要方式之一,快播案、于歡案等一系列大案要案的庭審直播,實現了法律知識“硬條文”的“軟滲透”。另外,H5、AR、VR、微視頻、網劇、動新聞等新形式日益成為政法機關宣傳時的“新寵”。例如2017年7月,常州公安推出網劇《民警李建國》,向公眾宣傳居家安全、防猥褻兒童等相關法律知識,累積播放量超2000萬次,迅速成為“網紅”視頻。由此可見,政法機關想將普法工作上升到進階階段,打牢基礎的前提下進行創新已顯得十分必要。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助理輿情分析師 周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