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一平
近9000多萬黨員把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作為自己的使命,這在人類歷史是非常重要的定位。
“一帶一路”倡議被賦予歷史性新定位——中共十九大修改的黨章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連同多項治國理政內容被寫入其中。受訪專家均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寫入黨章,近9000多萬黨員把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作為自己的使命,這在人類歷史是非常重要的定位。隨著“一帶一路”寫入黨章,“一帶一路”的前景值得期待。
10月24日十九大閉幕,審議通過對黨章的修改,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經濟發展、社會治理、黨建、外交等多個領域的理念寫入黨章。
修改后的黨章具體提及2013年以來中國力推的“一帶一路”倡議:“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趙磊接受《人民周刊》采訪時分析,十九大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明確提出,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內容寫入黨章。這充分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高度重視“一帶一路”建設、堅定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決心和信心。
從長遠性看來,趙磊指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一帶一路”將成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動能,增添經濟熱度、文化溫度,展現大國意愿、大國能力。
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王靈桂進一步指出,過去四年來,不同省市和地方在推動一帶一路發展的做法太多,看起來條理不是非常清楚,理解上存在差異,也是在中央規劃部署下的一些探索。此次,“一帶一路”倡議寫進黨章,說明一帶一路建設今后將作為頂層設計部署。從黨章角度,從國家治理方略的角度,將對一帶一路的部署更加全面具體,以前的一些問題會迎刃而解。“‘一帶一路倡議寫入黨章,不是行政級別的提升問題,更反映了我們黨一種信心和決心。”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翟崑則認為,新的社會矛盾是對新時代特征的總結,也是開展各項工作的總動力,“一帶一路”是解決新的社會矛盾的具體計劃。因此,十九大報告說明“一帶一路”既是經濟建設的主要成績,也是未來對外開放的工作重點。同時,“一帶一路”還寫進黨章,成為黨的核心工作之一。
十九大為“一帶一路”指明方向
“‘一帶一路第一次進入黨的最高文件十九大報告,而且一亮相就成為高頻詞,在三部分共出現了五次。”
趙磊細讀報告發現:在十九大報告的第一部分,即“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指出“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在十九大報告的第五部分,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在十九大報告的第十二部分,強調“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
翟崑從十九大報告中看到,十九大不僅為中國,為“一帶一路”制定了高標準的目標,指引了新的發展方向。“一帶一路”是聯通“美好中國”和“美好世界”的紐帶。看到一帶一路需要高屋建瓴。他發現,十九大報告提到“全球治理”的次數比十八大報告多,還有專門一段寫全球治理的理念。全球治理的原則與“一帶一路”一樣,都是共商、共建、共享。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為人類做更大貢獻”“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體現了高度的責任意識。
四周年:務實推進 行穩致遠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當年10月3日,他出訪東盟時在印度尼西亞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在趙磊看來,“一帶一路”不僅是從“寬廣之路”,更是“大道之行”。
“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占世界總人口的63%,然而沿線國家經濟規模21萬億美元,僅占世界經濟規模的29%,貨物和服務出口更只占世界總額的23.9%。“一帶一路”周邊大部分國家近年經濟增長放緩,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普華永道2016年研究報告,2016年“一帶一路”沿線66個國家的核心基建項目及交易總額超過4930億美元,涉及公用事業、交通、電信、社會、建設、能源和環境等七大行業。其中,中國占投資總金額的三分之一。
11月6日,商務部綜合司和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聯合發布《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7年秋季)》(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快速增長。“一帶一路”建設加強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聯系,前三季度中國對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20.1%,高出進出口整體增速3.5個百分點。其中,對東盟進出口增長19.2%,對印度進出口增長25.9%,對俄羅斯、中亞進出口分別增長27.7%和23.6%。
趙磊告訴記者,“偉業非一日之功”,“一帶一路”建設是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實踐。在行動對接過程中,需要充分體現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
共享共商共建的全球化前景
“世界的重心將再一次回到它千年之前的位置。”
英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暢銷書《絲綢之路》中這樣寫道。彼得·弗蘭科潘也許并不知道,他的觀點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是新型全球化的有力抓手”恰似遙相呼應。
翟崑認為,“一帶一路”是實現國內國際聯動發展的總抓手。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未來要建設相待化經濟體系,要執行全方位對外開放,而“一帶一路”建設在這兩方面都具是重要的核心角色。
“一帶一路”的內涵歸納起來,主要是“五通三同”。“五通”就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趙磊指出,“一帶一路”在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理念,將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融合在一起,中國的國家軟實力明顯提升。當歐美等西方國家“退、縮、反、逆”情緒蔓延的時候,如美國退出TPP、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英國進行“退歐公投”,黑天鵝、灰犀牛等現象頻發;中國在提供全面的、系統的、多層次的物質性、理念性公共產品,“路、帶、廊、橋”等“一帶一路”實踐為缺失信心的國際社會帶來了新鮮空氣,掀起了進步潮流,中東歐16+1機制、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制度性公共產品供給成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有力注腳。
“一帶一路”旨在創造一條全球化統籌協調發展的新路。”翟崑說,對于未來中國的很多工作,如何納入“一帶一路”的框架內,與全國全世界的發展統籌協調,即是工作成功和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同時也是一個需要創新的過程。
在2013年9月,“一帶一路”還是一個看似比較“縹緲”的中國倡議,以2017年10月為節點,寫入黨章的“一帶一路”將日益成為9000多萬黨員的使命,凝聚全球智慧,凝聚14億人口的努力,改變世界,推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