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躍春 王嘉珮
今年是東亞區域合作的“大年”,恰逢東盟成立50周年和10+3合作啟動20周年。明年是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5周年。
11月12日至16日,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包括第20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20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12屆東亞峰會,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
2017年以來,全球貿易投資活動回暖,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活躍的內部需求推動了東亞地區的穩步增長。但保護主義、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及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收緊等諸多因素,增加了發展的外部挑戰。
今年是東亞區域合作的“大年”,恰逢東盟成立50周年和10+3合作啟動20周年。明年是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5周年。中國-東盟關系將開啟轉段升級新征程,東亞合作將迎來新機遇。
此次系列會議聚焦對話合作,努力擴大共識,共謀互利發展,共同應對緊迫挑戰,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社會人文、非傳統安全等領域合作,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東亞作出新貢獻。
東亞經濟態勢
在東亞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日本第二季度年化增長率為2.5%,經濟擴張趨勢已持續6個季度,在政府大規模刺激政策推動下,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公共投資和私人消費延續增長勢頭,預計全年實際增長率為1.5%。
韓國第三季度同比增長3.6%,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1%,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預計全年增長3.0%。
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主要東盟國家私人消費增長迅速,在政府大型基建項目等措施推動下,私人投資也大幅增長,多數東盟國家全年經濟增速預計將在3%以上。
東亞各經濟體增速雖略低于南亞,但仍普遍高于其他地區,從全球范圍看,東亞地區仍是經濟頗具活力的地區。
東亞地區貿易與投資回暖,區域內融合度進一步加強。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改善,尤其是美、歐等發達經濟體不同程度的復蘇,東亞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外部需求增強,對外貿易和外資流入好轉。其中,泰國出口止跌回升,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等國電器、半導體等制造業出口上漲;這些經濟體的外資凈流入也保持上漲或高位態勢。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使部分制造業生產逐步向東盟轉移,區域內經貿聯系進一步加強。
亞開行數據顯示,2016年東盟“10+3”域內貿易所占比重已經上升至47%,域內投資比重上漲至57.8%。今年這一趨勢或仍將持續。
中國在東亞經濟發展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目前中國是日、韓及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前三季度對三大經濟體進出口均實現大幅增長。隨著增長從投資和出口驅動向消費驅動的轉型,中國經濟正逐步發揮積極的外溢效應,成為美、歐、日之外東亞地區的重要消費市場。“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加快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中國對日、韓和東盟的投資見漲,尤其在東盟地區,中國已成為柬埔寨、老撾等國的最大外資來源地。在貿易和投資推動下,區域生產網絡繼續深入發展,中國仍以日、韓為重要的核心零部件來源地,同時加快了同東盟在基建、能源、輕工紡織、化工、裝備制造等領域的產能合作,域內生產網絡更趨緊密。
經濟發展需繼續克服障礙
首先,外向型增長模式或受到沖擊。長期以來,東亞經濟體依靠外來投資和技術,以中間產品貿易為渠道逐步形成區域生產網絡,帶動了域內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東亞地區的生產能力高度依賴美國、歐洲等少數最終市場,外向型增長特征明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尚未促使大部分東亞經濟體進行深入有效的經濟結構調整,投資和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依舊。雖然區域內貿易和投資比重逐步上升,但有研究顯示,目前大部分域內貿易仍然與域外需求緊密相關。隨著全球生產大幅擴張和消費萎靡不振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經濟體將全球化視為零和博弈,對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全球性、機制化安排興趣索然,保護主義似有愈演愈烈之勢。這對東亞的生產和增長模式將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東亞經濟增長和生產能力的提升對初級產品需求增加,而在供給剛性制約和金融化趨勢的共同影響下,初級產品價格極易出現巨幅波動。原材料和最終市場的雙重壓力,將使東亞生產模式的可持續性受到一定考驗。
其次,系統性金融風險不容小覷。一方面,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的正常化,可能增加東亞地區資本流出風險。過去兩年間,美聯儲已經進行四次加息,并啟動了縮表進程,新上任的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或將延續貨幣政策漸進式正常化的節奏;10月歐央行如期縮減量化寬松規模,英國央行也于近日開啟十年內的首次加息。從歷史經驗看,發達經濟體尤其是美國的貨幣緊縮政策將吸引國際資本流入,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資產價格下跌,進一步加速資本流出,增加流動性緊縮風險;各貨幣當局可能會被迫加息以減緩資本流出速度,宏觀政策空間被壓縮。2017年以來,東亞主要經濟體資本外流狀況有所改善,外匯儲備也相對充足,但仍需謹慎面對相關風險。
另一方面,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東亞主要經濟體的非金融私人部門借貸不斷增長,導致多個主要經濟體非金融私人部門債務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歷史極值,其中韓國和新加坡接近190%。隨著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的收緊,企業債務面臨利率上漲、本幣貶值等多重壓力,甚至有可能波及金融部門,增加系統性金融風險。
推進區域經濟合作進程
目前,東亞已形成雙邊和多邊機制共存的區域合作格局。東盟“10+1”“10+3”“10+6”等多個層面的對話機制是推動東亞經濟合作和一體化的主渠道;貿易領域以雙邊安排為主,有數據顯示域內各經濟體間已經簽署近50個雙邊自貿協定;域內經濟體以清邁倡議多邊化、亞洲債券基金等為核心,建立了以多邊為主的金融合作機制。
區域合作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貿易安排量多質低。雖然雙邊自貿協定數量眾多,但總體而言其規則和標準水平較低,貿易、投資自由化程度尚待提高;域內經濟體似有重雙邊輕多邊的傾向,目前為止尚未形成統一的區域貿易安排。再比如,域外國家的影響。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曾被認為是東亞經濟一體化的一條路徑,美國雖已退出TPP,但特朗普政府有意與域內經濟體建立雙邊貿易安排,這可能使東亞地區數量繁多的自貿協定網絡更趨復雜。
目前看,東亞經濟體外儲充足、通脹可控,經濟韌性仍強。展望未來,東亞經濟體應加強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著力提升域內消費能力,逐步減少對歐美等少數單一市場的過度依賴;
二是繼續推動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為區域生產網絡的深入發展掃除障礙;
三是加強金融合作,特別是宏觀政策的協調,提升域內經濟體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