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酒業巨頭的發展策略是通過多元化的品牌策略占領最大化的市場。為了應對沖擊,國產酒企業均在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加大研發力度。
白酒行業復蘇被唱好已久,18家白酒上市公司業績全線飄紅,那與白酒行業相繼進入調整期的國產葡萄酒行業何時才能回暖呢?截至目前,國產葡萄酒上市公司均也已公布半年報,并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的態勢。
國產葡萄酒半年報“看上去很美”
財報顯示,公布財報的幾家葡萄酒上市公司2017上半年營收幾乎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具體而言,國產葡萄酒龍頭張裕實現營收27.67億元,同比增長0.51%,中信國安葡萄酒實現營收1.92億元,同比增加51.54%,通化葡萄酒營收4.73億元,同比增加101.39%,威龍葡萄酒營收3.95億元,同比增5.6%;只有通天葡萄酒營收8104.4萬元,同比下滑54%。
對于營收的增長,多家企業認為是受益于公司電商業務收入的增長。例如,通化葡萄酒公司財報顯示,營收增長是因為子公司北京九潤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營收增長造成的,中信國安葡萄酒公司財報顯示,營收增長受益于控股子公司徐州中信國安電子上午有限公司收入增長。
雖然營收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但幾家國產葡萄酒企業的凈利潤表現不盡理想。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張裕葡萄酒實現凈利潤6.7億元,同比下滑3.59%;中信國安葡萄酒凈虧損為4774.9萬元,相比去年同期4715.2萬元的凈虧損,虧損面加大;通化葡萄酒凈利潤為114.8萬元,同比下滑50.6%;通天酒業集團出現近虧損3959.2萬元,同比下滑,而去年同期的凈利潤為1329萬元。只有威龍葡萄酒出現凈利的上漲,實現凈利潤2627萬元,同比增加23.9%。
如果按照凈利潤來看,張裕、通天、通葡、中葡等均同比有所下降。整體來看,葡萄酒企業的上半年業績可以用“看上去很美”來形容,正如平安證券分析認為,經歷需求驟降與去庫存后,行業可能出現向好趨勢,但受產品結構降級與進口酒沖擊影響,高端葡萄酒仍面臨較大壓力。
“內、外”爭奪國內市場
稍早之前,有媒體報道稱,在中國葡萄酒六大產區的河北沙城產區,由于酒企銷售疲軟,釀酒葡萄收購價格的下滑,現在種釀酒葡萄的利潤太少,幾畝地的收入不夠一家人開支,因此,當地部分農戶砍掉了葡萄藤轉而外出打工。
記者注意到,前不久,通天酒業發布的2016年業績報告在描述業績虧損時是這樣表述的:“虧損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酒類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進口產品不斷深化對中國市場的滲透,導致中國葡萄酒市場不同檔次產品的競爭激烈,從而對國產葡萄酒產品銷售造成較大沖擊。”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何燁出席發布會時指出,當前我國葡萄酒巨大的消費市場中有42%以上來自于進口,而且與國產葡萄酒產量下降對應的是進口量的快速增長。
來自中國酒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6月,國產葡萄酒產量達50.85萬千升,同比下降3.92%,是上半年唯一產量負增長的酒種;實現利潤總額19.91億元,同比下降5.16%。而1~6月,進口酒總量達33.7萬千升,同比增長12.66%;進口額達12.47億美元,同比增長5.13%。尤其是6月份,進口額達2.5億美元,同比增長40.8%。
從這組數據不難解讀出,進口酒對國產酒的沖擊一浪高過一浪,與中高端白酒受到市場追捧,業績飄紅不同,作為凈利潤的重要來源——國產高端葡萄酒,表現得不盡人意。
而對于這種觀點,法國維克多酒莊中國區董事長莊惠森說,進口葡萄酒對國產葡萄酒造成一定的沖擊導致國產葡萄酒下滑并不是根本原因。莊惠森認為,首先,國內葡萄酒市場在逐步擴大,而國內本土葡萄酒生產商也在不斷增長。目前注冊的葡萄酒產銷企業在一萬多家左右,這與幾年前的市場狀況有著很大的改變。在十幾年前,本土葡萄酒是張裕、長城等老牌子,但現在的市場上卻有很多其他品牌的葡萄酒。其次,在酒市場中,白酒仍占據酒市場的“第一把交椅”。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中國有15億人口,喝葡萄酒的可能也就一億左右,雖然我沒有做過詳細的調查,但根據國內市場葡萄酒銷售份額,也能做出一個大概的估計。而且,這一億消費者可能只是不拒絕葡萄酒,并不是葡萄酒的忠實粉絲。同時,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調整,白酒高端品牌例如茅臺、五糧液早已風光不再,開始發力于中低端市場。而這種高端品牌開發出的中低端產品一經投放是最可怕的,因此,國產葡萄酒出現下滑與中低端產品有著莫大的關系。
創新產品+調整渠道建設
面對“受進口葡萄酒沖擊等諸多因素影響,國產葡萄酒近年發展不利”的情況,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兼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王祖明指出,“在我們現在面臨困難的時候,其實孕育重大的發展機遇。我國葡萄酒市場較低的消費基數與巨大的市場需求潛力,決定了我國葡萄酒市場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國產葡萄酒想要在市場擴大中做到同步增長,甚至能夠分享到更多的市場份額,關鍵是要轉變理念,在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無論是產區還是企業,要充分認識到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的重要性;只有我們加強品牌建設,改變原有推廣模式,尊重消費者,才能擁有廣闊的市場。”
國際酒業巨頭的發展策略絕不僅限于單一化的優勢品牌和大單品,而是通過多元化的品牌策略占領最大化的市場。為了應對沖擊,國產酒企業均在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加大研發力度。2017年上半年,通葡股份就投入了22.24萬元用于開發新產品,通化股份推出了通化脫醇葡萄酒等迎合市場所需。
張裕則繼續堅持“以葡萄酒為主,多酒種全面發展”,鞏固酒莊酒和解百納等中高檔產品市場地位;加快白蘭地營銷網絡布局,進一步增強白蘭地產品盈利能力。同時,加大葡萄與葡萄酒研究院等項目建設。
威龍則形成了自有的有機釀酒葡萄栽培技術、干白葡萄酒發酵前的果汁快速澄清技術、干紅葡萄酒出渣技術等核心技術,不斷創新顛覆已有的核心技術,為市場服務。在強化研發力量的同時,國產酒紛紛發力終端建設,由渠道驅動變為消費驅動。
隨著葡萄酒行業的分化調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通葡股份通過市場細分對產品進行精準定位,推進市場聚焦和營銷精細化,在營銷中植入“互聯網+”思維,借助新產品開發和升級,用互聯網推動渠道扁平化。
威龍的大本營雖在華北,但其堅定不移的執行老板工程套餐推廣模式,同步開展龍網工程,公司在浙江、江蘇、上海等地擁有成熟的渠道網絡,重點推進了有機葡萄酒專賣店建設,培養忠實的核心消費群體,提高市場占有率。
莫高股份說到,報告期內,新增12家專賣店,設立了官方購酒網、天貓旗艦店、酒易購等網絡銷售平臺,并在中報中稱,公司將在下半年繼續加大市場建設力度,省內市場繼續向“百萬縣、千萬市”兩大目標挺進,省外市場從市場、品牌、產品、渠道等方面加大投入,擴大招商范圍,加快市場網絡建設。
國產葡萄酒要獲得長久的發展,需在研發上下功夫,培養自己的釀酒師團隊、種植好自己的葡萄基地,要保持自我的個性,舍得下慢功夫。例如,一度暢銷東南亞等國的通化人參葡萄酒,就充分彰顯了地域特色,曾經廣受市場認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國產酒要在消費需求的導向下進行產品、營銷的創新,否則,等待國產葡萄酒的,或許就只有“被動挨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