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亮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黨中央把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作為經濟建設和全方位外交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此背景下,實施沿邊開發開放戰略意義重大。
沿邊地區是開放的前沿和邊境安全的保障。云南省德宏州當仁不讓地成為云南省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服務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的排頭兵。自云南瑞麗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啟動以來,試驗區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舉,在邊境維穩、發展要素、對外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在全國其他沿邊地區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創新成果,努力開辟出一條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共享之路。
牢固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著力營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和平安寧的環境。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必須切實增強守邊固邊穩邊意識,構筑國土安全第一線的堅實壁壘。為此,德宏州在邊境維穩方面探索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思路。
為了有效化解兩國邊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矛盾糾紛,德宏成立了姐相銀井涉外矛盾調處中心,建立了邊境邊民糾紛聯合調處機制;積極探索解決邊境管理中的“老大難”問題——跨境婚姻問題的有效途徑,對嫁入中國的緬籍婦女進行教育培訓,提高她們的生產生活技能,引導她們融入當地生活。
云南省首家國際執法安全合作大隊在瑞麗成立,維護了中緬邊境一線平安穩定。執法部門堅持邊境管控、反恐維穩、打擊刑事犯罪、聯合執法、聯合緝毒,建立中緬警方聯合執法機制(緝毒、打拐、消防等)和中緬打拐警務協作機制。同時瑞麗市區全部安裝高清視頻監控探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不斷完善,應急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建設不斷加強,并向基層延伸。
針對瑞麗市出入境人員復雜、滯留外籍人員近4萬人的實際,2013年瑞麗市成立了全國首個外籍人員服務管理中心。中心通過一站式服務、一表式審批的模式對外籍人員實行集中服務統一管理。并在全國首推境外邊民入境務工管理暫行辦法,規范了境外邊民入境就業秩序,同時在全國首創研發啟用了境外邊民服務管理系統,該系統在滿足了出入境管理部門受理《臨時居留證》業務的同時,也為辦案部門提供了龐大的境外邊民基礎數據資源支撐。
聚焦發展要素,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釋放發展潛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使各族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隨著沿邊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的穩步推進,德宏州沿邊金融改革亮點紛呈。德宏成立了全國首個在緬非現金跨境支付服務點,填補了我國在緬邊境地區無跨境結算服務點的空白。2014年德宏州在全國首創試點經常項下人民幣兌緬幣特許兌換業務,兌換形成“瑞麗”指數。2016年第一家民間龍頭兌換商正式成為外幣代理兌換點,成為全國第一個兌換范圍擴大到經常項目下的地區。這些舉措推動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貨幣互聯互通,打通貨幣互不往來的隔閡,人民幣周邊化、區域化進程加快。
德宏的營商環境在體制機制創新下進一步優化。2011年德宏州打破傳統窗口界限,將“申報納稅、發票管理、綜合服務”三類窗口統一設置為“綜合服務”一類窗口。德宏州首家縣級行政審批局在瑞麗市掛牌成立,真正實現集中審批、高效服務、“一站式”辦公,審批效率提升50%以上。為提高試驗區“造血功能”,德宏州先后提出了“邊貿稅收管理”等一系列重大稅收優惠政策,助推試驗區建設駛入“快車道”。
在選人用人方面,德宏州在公務員招考中加大對五種世居少數民族的政策傾斜力度。在崗位設置時,除定向四項目人員崗位外,設置定向少數民族崗位達43%。同時向國內外公開招聘聘用制公務員,拓寬用人渠道,優化德宏州公務員隊伍結構。
依托“五免五減半”等優惠政策,德宏形成了招商引資的“洼地”效應,吸引了大批知名央企、民企、外企投資入駐。以“兩車一機一電”為代表的加工制造業從無到有快速發展,以能源資源深加工為主的進出口加工業逐步壯大,“德宏制造”迅速崛起。
在創新平臺建設上,德宏在緬甸內比都、曼德勒成立中緬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科技合作交流辦公室。簽訂了科技合作紀要,建立了國際科技成果對接轉化、國際技術轉移和項目合作機制。云南省首家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的國際化眾創空間——泛亞國際眾創空間的成立標志著德宏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技術轉移平臺初步形成。泛亞國際眾創空間正積極發揮國際技術轉移、孵化及實訓基地的重要作用。
打造開放型合作平臺,共建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
在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要不斷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實現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為此,德宏利用區位優勢,完善多層次沿邊開發開放平臺,切實增強沿邊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和周邊輻射帶動力。
設施聯通是合作發展的基礎,在路網布局上,德宏州加快建設高速公路網、鐵路網、互聯網、電力網、油氣管網、航空網“六位一體”的現代國際交通運輸體系和“大通關”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國際大通道建設成效顯著。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經濟合作實驗區——中緬瑞麗-木姐跨境經濟合作區率先啟動。合作區以瑞麗市為主體,加強跨境區域規劃對接、通道對接、設施對接、功能對接、產業對接、政策對接,重點加快姐告邊境貿易區與木姐白象街商貿區等境外區域深度融合發展,打造國際旅游購物天堂。目前,中緬雙方已簽署《中國商務部與緬甸商務部關于建設中緬邊境經濟合作區的諒解備忘錄》,相關建設工作正加快推進。
跨境農業合作助推農業技術和標準“走出去”。德宏州通過赴緬開展技術培訓、共建規范化種植示范樣板田、優良品種展示,篩選出適合在緬甸推廣應用的農作物新品種,推廣和輸出了農業技術和標準,建立健全了跨境農業合作交流機制,實行土地資源、作物栽培技術、農林牧品種等農業資源的區域性合作,為跨境農業合作提供了新經驗。中緬雙方還在豬、雞、牛等家禽的品種改良和引進、疫病防控等方面達成了合作共識。
NGO組織走向國際化。2014年瑞麗市婦女兒童發展中心緬甸木姐辦公室正式掛牌成立,成為中國在緬甸正式登記注冊的第一個NGO組織。組織繼承和發揚了中緬胞波友誼,充分發揮了地方和民間在對外交往中的作用。
建立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
攜手繪就多元互鑒的文明畫卷
“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為此,德宏州積極搭建人文合作平臺,合作渠道,對不同文明、種族、信仰求同存異,促進包容發展。
為了解決境內外邊民子女“上學難”問題,瑞麗市姐相鄉政府與德宏公安邊防部隊合力打造了銀井小學這個極富特色的跨國學校。外籍學生的校內管理,與中國學生一視同仁,即同等管理,同等教育,同等培養。
宗教交流方面,德宏州與緬甸木姐等地具有共同的南傳佛教信仰基礎。瑞麗市菩提學校成立的十多年中,從學校走出去,在各個寺廟擔當要職的大有人在。學僧畢業后,學校還會選送部分優秀者進入國外佛學院繼續學習深造。
德宏民族出版社等部門籌建了瑞麗姐告“國門書社”。書社設有文化展示區、圖書借閱區、音像制品區、中緬文免費培訓區等。隨著書社讀、用、借、賣及培訓的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國門書社”成為了中緬兩國邊民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
文化傳播方面,中緬媒體積極合作探索試水,搶占區域性國際傳播制高點。德宏傳媒集團不斷加大區域性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形成包括報紙、廣播、網絡、社交媒體、移動客戶端等涵蓋7種語言文字在內的對外傳播全媒體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