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祎彤
近日,中國國務院發布《志愿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該條例將于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條例》對志愿服務組織的法律地位、規范管理和扶持保障措施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規定,有關專家表示,這將進一步推動志愿服務的制度化、常態化發展,提升志愿服務的整體效能。
志愿服務組織是志愿服務的重要主體,日前公布的《志愿服務條例》中明確規定,志愿服務組織是指“依法成立,以開展志愿服務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組織”。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張智新認為,《條例》中對志愿服務組織法律地位的明確,將促進志愿服務組織的積極健康發展。張智新說:“明確《條例》法律地位有幾點意義。第一個就是行政立法的方式,有助于全國大大小小的各種不同性質的志愿服務組織成為國家民主管理、公共事務治理的一支合法的、正式的力量;第二個意義就是,以后可以讓志愿服務組織依照非營利組織性質建章立制,成為一個正式的、承擔法律責任的獨立主體;第三個意義就是,賦予志愿服務組織以非營利組織法律地位的話,說明我們的政府正面回應了志愿服務組織這些年的蓬勃發展,是對他們在我們社會管理、社會發展方方面面所起作用的正面肯定。”
《條例》也明確了志愿服務組織的形式,即志愿服務組織可采取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基金會等組織形式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對于志愿服務的運行《條例》也明確了一系列細則。比如規定了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以及志愿服務對象可以根據需要簽訂協議,約定志愿服務的內容、方式、時間、地點、工作條件和安全保障措施等,以協議的方式促進了志愿服務活動的制度化、常態化。
《條例》還規定,志愿服務組織、志愿者應當尊重志愿服務對象人格尊嚴,不得侵害志愿服務對象個人隱私,不得向志愿服務對象收取或者變相收取報酬。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行指派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提供服務。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這些措施對于志愿組織的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表示:“隨著祖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一些年是中國各種各樣志愿組織發展的高峰期,比如救災、扶貧、照顧老幼、醫療等方面,相應的社會組織會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下,對于志愿服務組織的運行,進一步的規范化、制度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國務院法制辦負責人日前還介紹說,為了促進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條例》中還規定了多項扶持和保障措施:一是由政府和有關部門采取促進措施,包括將志愿服務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務運營管理等;二是鼓勵有關單位、組織采取促進措施,包括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務記錄的志愿者,將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納入實踐學分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