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帥 蔡曉博 徐成鋼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治療高危結腸癌的臨床價值。方法 80例高危結腸癌患者, 通過單雙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實驗組患者采用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手術耗時、術中失血量)與術后恢復情況(手術后禁食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 并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實驗組手術耗時為(142.35±35.48)min、術中失血量為(125.66±14.35)ml、手術后禁食時間為(2.12±1.03)d、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為(2.16±1.26)d、引流管留置時間為(4.62±2.11)d、住院時間為(12.33±0.61)d。對照組手術耗時為(205.46±36.60)min、術中失血量為(258.46±26.52)ml、手術后禁食時間為(4.26±1.22)d、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為(4.11±0.34)d、引流管留置時間為(7.120±1.43)d、
住院時間為(14.43±1.51)d。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指標以及術后恢復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腹腔鏡下進行結腸癌切除術, 可提高高危結腸癌患者的手術效果, 縮短其手術時間, 減少術中出血量, 改善預后, 值得在今后推廣
應用。
【關鍵詞】 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高危結腸癌;臨床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7.016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人們的疾病譜同樣發生較大變化, 惡性腫瘤疾病的發病率近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1]。結直腸癌已經成為惡性腫瘤中發病率第二的疾病, 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大, 且術后并發癥較大, 預后較差 [2]。現如今, 微創技術的發展, 使得臨床手術的質量以及安全性不斷提高。對結直腸癌的手術適應證, 隨著微創技術的迅速發展, 已經逐漸放寬, 且手術效果已經得到眾多學者的認可 [3]。并不是所有患者均適應腹腔鏡, 肥胖、高齡或者伴有其他系統合并癥為腹腔鏡手術的高危因素。本次研究中, 特將本院2015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80例
高危結腸癌患者選為本次研究對象, 旨在探究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治療的臨床價值,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高危結腸癌患者, 通過單雙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每組40例。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患者均知情。對照組男25例, 女15例;年齡45~78歲, 平均年齡(62.25±5.34)歲;TNM 分期:Ⅰ期患者9例, Ⅱ期患者24例, Ⅲ期患者7例。實驗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3~80歲, 平均年齡(63.54±5.49)歲;TNM 分期:Ⅰ期患者10例, Ⅱ期患者22例, Ⅲ期患者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復合麻醉, 取平臥位。常規切口操作, 對病變區進行探查, 并將腸袢切除, 對淋巴結進行清掃。使用吻合器吻合后進行常規引流, 關閉切口。實驗組患者采用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麻醉后建立人工氣腹, 根據患者病灶位置, 做3~4個穿刺孔。在腹腔鏡下, 從根部游離病灶區域的主要血管同時對結腸進行游離、清掃淋巴結。切除病灶部位后, 使用吻合器進行吻合。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手術耗時、術中失血量)與術后恢復情況(手術后禁食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 并觀察其并發癥發
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和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實驗組手術耗時為(142.35±35.48)min、術中失血量為(125.66±14.35)ml、
手術后禁食時間為(2.12±1.03)d、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為(2.16±1.26)d、引流管留置時間為(4.62±2.11)d、住院時間為(12.33±0.61)d。對照組手術耗時為(205.46±36.60)min、
術中失血量為(258.46±26.52)ml、手術后禁食時間為(4.26±
1.22)d、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為(4.11±0.34)d、引流管留置時間為(7.120±1.43)d、住院時間為(14.43±1.51)d。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指標以及術后恢復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發生2例皮下氣腫、2例腹腔積液以及5例切口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為22.50%;實驗組發生皮下氣腫、腹腔積液以及切口感染各
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7.50%。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結腸癌的發病近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 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以往, 傳統開腹手術應用較為頻繁, 但總體效果不佳, 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大, 臨床應用受到限
制[4]。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 對高危結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已經成為臨床常用術式。腹腔鏡下結腸癌手術愈發完善和精進, 可減少術后并發癥, 促進患者恢
復[5-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手術后禁食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相較傳統開腹手術, 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治療高危結腸癌的效果更佳。主要因為腹腔鏡下術野更清晰、定位更精準, 可提高清掃淋巴結的有效率[8-10]。對照組發生2例皮下氣腫、2例腹腔積液以及5例切口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為22.50%;實驗組發生皮下氣腫、腹腔積液以及切口感染各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7.50%。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進一步說明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的臨床應用價值, 不僅療效顯著, 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 對高危結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治療的效果更佳, 可提高手術效果, 改善預后,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文韜, 馮勇. 腹腔鏡與開腹結腸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比較Meta分析.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5, 35(1):79-85.
[2] 劉劍. 腹腔鏡全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臨床療效. 中國內鏡雜志, 2015, 21(5):475-478.
[3] 張森, 馮波, 馬君俊, 等. “翻頁式”完全中間入路腹腔鏡右半結腸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15, 14(12): 1026-1030.
[4] 黃建國, 劉乃青, 丁元升, 等. 全結腸系膜切除術在腹腔鏡與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中應用的對比研究.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5, 18(3):185-188.
[5] 李麗芳, 張國琴, 連彥軍, 等. 結腸癌患者行腹腔鏡輔助全系膜切除術的護理及效果.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2):62-64.
[6] 潘鋒鍔, 林集榮, 楊逸峰, 等. 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治療高危結腸癌的臨床價值. 海南醫學, 2014(11):1654-1656.
[7] 夏翠鋒, 李云峰, 沈燾, 等. 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治療高危結腸癌82例臨床效果分析. 結直腸肛門外科, 2014, 20(5):356-357.
[8] 陸俊. 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治療高危結腸癌患者的療效分析.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3, 36(14):25-27.
[9] 陳卓林, 龔時文, 王金林, 等. 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應用于高危結腸癌患者治療的價值. 中國醫藥科學, 2015, 5(14):119-122.
[10] 尹林, 蔡尚坤. 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治療高危結腸癌的隨機對照研究. 當代醫學, 2016, 22(16):45-46.
[收稿日期: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