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晉秋
【摘要】 目的 探究在手術室搶救創傷性休克患者的過程中護理配合起到的作用和意義。方法 80例于手術室搶救的創傷性休克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手術室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搶救護理。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手術時間及術后恢復時間。結果 對照組手術成功24例, 手術成功率為60%;實驗組手術成功38例, 手術成功率為95%, 實驗組手術成功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搶救創傷性休克患者中采用搶救護理可以為醫生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 提高手術成功率, 縮短手術治療時間和術后恢復時間。
【關鍵詞】 創傷性休克;手術室搶救;護理配合;意義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7.102
創傷性休克作為外科最常見以及最嚴重的一種并發癥[1], 變化迅速, 后果嚴重。當患者出現創傷性休克時, 醫護人員應立即實施搶救處理, 如果處理不及時, 就會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 甚至導致患者殘疾或死亡[2]。現在醫學上處理創傷性休克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采取手術治療, 近年來科學研究發現, 手術室搶救護理配合對于創傷性休克患者來說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在本院手術室搶救的80例創傷性休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齡21~58歲, 平均年齡(36.7±7.1)歲。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40例。其中對照組顱腦損傷13例, 骨折11例, 胸腹部臟器破裂14例, 其他處損傷2例;男25例, 女15例;平均年齡(36.4±8.4)歲。實驗組顱腦損傷14例, 骨折8例, 胸腹部臟器破裂12例, 其他處損傷6例;男21例, 女19例;平均年齡(36.9±6.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都符合創傷性休克的臨床診斷標準:患者的血壓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都小于此標準[收縮壓<90 mm Hg(1 mm Hg=0.133 kPa), 舒張壓<60 mm Hg],
患者表情淡漠、面色蒼白、呼吸急促, 常感覺皮膚潮濕、發冷, 尿量也明顯減少[3]。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手術室護理, 包括護理人員應認真仔細的配合醫生的治療、時刻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等。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搶救護理, 具體如下。
1. 2. 1 護理人員首先要對患者家屬進行安撫, 讓其緩解焦慮、緊張、易怒的情緒, 使患者家屬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 從而提高手術室搶救的成功率。
1. 2. 2 護理人員要時刻保證患者呼吸通暢。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有可能會因為缺氧而導致休克進一步加重, 所以護理人員應在術中給予患者鼻導管吸氧, 一般患者的吸入氧氣濃度為40%~50%, 氧氣流量為4~6 L/min[3]。
1. 2. 3 護理人員要時刻觀察患者的皮膚顏色、四肢溫度。如果患者皮膚蒼白, 則表示患者的周圍血管收縮;患者四肢發涼, 則表示患者處于缺氧狀態。給患者輸液時要注意觀察尿量, 如果尿量<30 ml/h, 護理人員應加快患者的輸液速度;如果尿量>30 ml/h, 則減慢輸液速度[4, 5]。護理人員在給患者做血常規時, 要特別注意動脈穿刺的方式。對于疼痛難以忍受的患者, 護理人員應給予鎮痛處理。
1. 2. 4 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采取合適的體位, 取仰臥位, 同時將軀干和下肢抬高一定的角度。保證患者有充足的回心血量來維持正常的生命體征。對于低體溫的患者, 可用熱水袋或空氣調溫的方法來進行保暖。
1. 2. 5 當患者送入醫院時, 護理人員要給予患者電子冰帽來進行頭部降溫和保護, 冰帽的溫度控制在0℃[6]。具體過程為:護理人員用小枕頭把患者的頭部和床面隔開, 然后用治療巾包裹患者的頭部, 同時將感溫器放置患者腋下, 給予固定。為了防止患者的耳朵被凍傷, 護理人員可用耳罩包裹患者的耳朵。患者頭部冰帽的縫隙也用毛巾固定, 這樣可以達到更好的降溫效果。
1. 2. 6 護理人員要做好術前準備, 在手術過程中要謹遵醫囑, 清點好手術用品認真做好記錄, 期間手術物品要合理擺放。
1. 2. 7 護理人員在術后要做好交接工作, 確保無誤。及時通知患者家屬, 準確告知患者的實際情況。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時間及手術成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手術成功率 對照組手術成功24例, 手術成功率為60%;實驗組手術成功38例, 手術成功率為95%, 實驗組手術成功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手術時間和術后恢復時間 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創傷性休克是由于患者大量失血等狀況導致的機體出現代償失調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患者身體受到了暴力以至于重要臟器受到了損傷[7, 8]。手術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讓患者恢復意識, 避免臟器衰竭。創傷性休克患者在受傷后1 h內為治療的關鍵時期, 所以醫護人員要及時有效的進行搶救, 這時護理人員的搶救護理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9, 10]。
在本次研究中可知, 搶救護理明顯的提高了手術成功率, 縮短了手術時間和術后恢復時間。搶救護理主要是以人為中心, 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 注重基礎護理, 加強流程的熟練程度, 還提高了和醫生的配合默契度[5]。
綜上所述, 在搶救創傷性休克患者中采用搶救護理可以為醫生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 提高手術成功率, 縮短手術治療時間和術后恢復時間。
參考文獻
[1] 王艷艷. 手術室中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護理研究.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6, 8(26):226-227.
[2] 王麗. 手術室創傷性休克患者搶救的護理配合要點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25):287-288.
[3] 曹曉艷, 關柏秋, 夏瑩. 手術室創傷性休克患者搶救的護理配合.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17):762.
[4] 付婷. 手術室創傷性休克患者搶救的護理配合.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6):239-240.
[5] 王紅娣. 創傷性休克患者手術室搶救的護理配合分析. 當代醫學, 2015, 21(34):99-100.
[6] 鄧碧霞. 創傷性休克病人在手術室的臨床急救護理. 當代醫學, 2011, 17(22):117-118.
[7] 李冬梅. 創傷性休克患者手術室搶救護理配合.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19):198-199.
[8] 顏芹君. 手術室創傷性休克患者搶救的護理配合研究.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22):215-216.
[9] 許麗波. 創傷性休克的手術室搶救護理配合. 大家健康旬刊, 2017, 11(4):273-274.
[10] 梁梅. 創傷性休克的手術室搶救護理配合解析. 中國農村衛生, 2016(20):35.
[收稿日期:201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