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
宮廷御醫吳謙
古樸的中醫,庇佑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歷史長河中的名家圣手,留下了畢生心血實踐的理論及光輝的著作,不僅是中華民族,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窮盡一生的智慧,付出一世的光陰,為生命同天地的溝通打開一扇門。他們不僅擁有高超的醫術,更有崇高的情操。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位宮廷御醫一一吳謙。
人物生平
吳謙字六吉,清代著名醫家,生活于康乾時期。安徽歙縣人氏,與張璐、喻昌并稱為清初三大名醫之一。
清朝乾隆年間,吳謙為宮廷御醫,1736年以后任太醫院判(太醫院副院長、官階正五品)。
由于吳謙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受到朝廷上下廣泛贊譽,加之又屢屢治愈皇親國戚們的頑疾,乾隆皇帝對其十分的賞識和器重。乾隆帝曾經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吳謙品學兼優,非同凡醫,爾等皆當親敬之”。
吳謙博學多才,臨床經驗豐富,德藝雙馨。
他一貫謙虛好學,熟讀古今醫籍。善于總結經驗。
相傳吳謙早年行醫曾遇一骨折病人,由于久治不愈,吳謙深感歉疚。后來吳謙聽說一位民間醫生治愈了其疾,便不辭勞累,幾次翻山越嶺步行五十多里地去登門求教,學習治疾的技藝。
一般來說。醫療技藝是不外傳的,但吳謙的謙遜與好學感動了那位山間醫生,于是授之于整骨手法及藥方。
此后。吳謙受到啟發,又先后師事十多位民間醫生,博采各家之長,從而練就了自己嫻熟的技法。為他后來進入太醫院及主持編纂《醫宗金鑒》大型系例叢書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人物成就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帝詔令編纂醫書,命吳謙、劉裕鐸為總修官。作為總修官,吳謙為《醫宗金鑒》的成書做出了重要貢獻。吳謙認為,醫經典籍以及歷代各家醫書,存在著“詞奧難明、傳寫錯誤、或博而不精、或雜而不一”等問題,應予以“改正注釋,分別諸家是非”。
《醫宗金鑒》是清乾隆四年由太醫吳謙負責編修的一部漢醫叢書。《醫宗金鑒》這個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欽定的。《醫宗金鑒》被《四庫全書》收入,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醫宗金鑒》有很高的評價。自成書以來,這部御制欽定的太醫院教科書就被一再的翻刻重印。
《醫宗金鑒》全書共分90卷,是中國綜合性中醫醫書中比較完善而又簡要的一種。全書采集了上自春秋戰國,下至明清時期歷代醫書的精華。圖、說、方、論俱備,并附有歌訣,便于記誦,尤其切合臨床實用。流傳極為廣泛。
成書背景
在我國歷史上,清朝是傳染病最高發的時期,平均每兩年就會有一次大范圍的傳染病爆發,傳染病不僅奪去了很多平民百姓的生命,皇宮內院也無法避免疾病侵襲。
清朝入關之后,傳染病尤其是天花,就在皇族中肆虐開來。一時間皇上死了皇子死、皇子死了親王死、親王死了妃子死,宮廷內院因疾病而籠罩著巨大的陰影。一心想出家的順治皇帝24歲亡故,據傳就是死于天花。八歲登基的順治的兒子康熙帝在當皇帝前也出過天花,萬幸被太醫醫治好了,小小年紀便留下了一臉麻子。
北京地安門外東大街的清末太醫院舊址
康熙因為險些被天花奪去生命,所以對醫學比較重視,在位時,便大力推廣種痘術。皇位傳及乾隆,乾隆也對醫學頗為重視。
他在位時,太醫院院使上書說過去的醫書詞語比較晦澀,而且在長期的傳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錯誤,現存醫書太多太雜,相互之間矛盾之處頗多,讓人無從辨別,他們懇求皇帝準許向天下征集醫書,去偽存真,編一本天下醫生能拿來參考的權威醫書。
這個奏折正合了乾隆帝的心意,說做就做,乾隆四年(1739),他命吳謙、劉裕鐸為總修官,下詔編書。為了保證新編醫書的質量和編書工作順利進行,還由大學士鄂爾泰和親王弘晝督辦。
吳謙和劉裕鐸都是當時朝廷里的著名御醫,劉裕鐸還是服務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資深御醫,兩人無論是從醫學造詣上,還是威望資歷上,都是當仁不讓的人選。
吳謙接旨后不敢怠慢,經過嚴格選擇或者考試遴選了七十余人,其中有編書的,謄錄的,畫插圖的等等。醫書編撰中,不僅選用了宮內所藏醫書,還廣泛征集天下新舊醫籍、家藏秘籍和世傳良方。
經過三年精心編寫,一部大型的醫書終于完成。吳謙第一時間將其呈獻給乾隆帝,乾隆看后大悅,親自為其賜名為《醫宗金鑒》,取天下醫生都要借鑒這本書的意思。
《醫宗金鑒》共90卷,15個分冊。即傷寒17卷、金匱8卷,名醫方論8卷,四診1卷,運氣1卷,傷寒心法3卷,雜病心法5卷,婦科心法6卷,幼科心法6卷,痘疹心法4卷,種痘心法1卷,外科心法16卷,眼科心法2卷,針灸心法8卷,正骨心法4卷。
《醫宗金鑒》全書采集了上自春秋戰國,下至明清時期歷代醫書的精華。該書圖、說、方、論俱備,并附有歌訣,便于記誦,尤其切合臨床實用。該書有很明顯的時代性,對于十八世紀流行在中國的疾病有很大的實用性。
例如:前面我們說過,天花是當時最可怕的流行病之一,尤其皇族深受其害,太醫院在天花的防控與醫治上壓力很大。太醫院在分科設置上也有明顯的反映,如將痘疹作為一科從幼科中分立出來,在《醫宗金鑒》中也單獨成冊,特別還將《種痘心法》作為一卷與幼科心法并列,可見對天花一病的專門研究與防治得到了高度重視,促成幼科被分解為三科。由于接種人痘的推廣與普及,天花之危害明顯降低,太醫院又將痘疹一科合并回幼科。
另外,對正骨一科整理提高也十分明顯,通過《醫宗金鑒》的編纂,使中國歷代相傳的正骨理論與技術更加系統,更將宮廷上駟院綽班(正骨)處的豐富經驗融為一體,使太醫院正骨科與上駟院綽班處合并一處,理論與技術均得到提高。
1742年, 《醫宗金鑒》以武英殿聚珍本與尊經閣刻本印行,在全國推廣,影響巨大。1749年即被定為太醫院醫學教育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