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袆
【摘要】目的: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探究。方法:選取我院于2017年6月-2018年5月接收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4例,依照護理方式的實際差異,應用隨機數表法對患者進行隨機的分組,即實驗組與參照組,各62例。參照組主要行常規護理,實驗組則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心理護理,對兩組患者護理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護理后,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不良情緒改善效果與生活質量要明顯優于參照組,數據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護理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患者焦慮與抑郁評分都明顯降低,因此,心理護理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護理;滿意度
從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實況來看,透析治療屬于一類終身替代療法,整個過程艱難而漫長,且在整個透析治療階段,患者會產生身體與心理上的不適,同時,由于血液透析的醫療費用高,對患者來說無疑是很高的經濟負擔,久而久之,患者均出現不同的心理問題。因此,加強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護理變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此次研究中,選取我院于2017年6月-2018年5月接收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4例,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回顧性結果展示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7年6月-2018年5月接收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4例,結合護理方式差異性來對患者開展隨機的分組,即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各62例。參照組62例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齡區間為19~75歲,平均年齡為(50.5±19.3)歲;其中,50例已婚,12例未婚;40例患者為高中以上學歷,22例患者為初中以上學歷。實驗組62例中,男性40例,女性22例,年齡區間為20~74歲,平均年齡為(50.4±19.1)歲;其中,48例已婚,14例未婚;42例患者為高中以上學歷,20例患者為初中以上學歷。對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與學歷等基本信息的分析,數據差異極小,各項指標相對均衡,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都使用聚砜膜透析器,其規格是HIPS15,要求患者透析頻率為3次/周,每次透析時間為4h,要求將血流量控制到每分鐘200.0-250.OmL[1]。應用碳酸氫鹽濃縮透析液,其中Ca2+離子的濃度為1.5mmol/L,要求透析液的流量要控制到500.OmL/min。
參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而實驗組則是在常規護理條件下開展心理護理,在此次研究中,心理護理干預主要由專業的護理培訓護士來執行,且每個患者都安排了特定的護士來負責,具體護理措施展示如下。
每次上機透析時,工作人員需及時與患者展開密切的溝通和交流,及時傾聽患者內心的感受,傾訴自己的心聲,結合患者的情緒實況與心理負擔來開展目標性的心理護理,要耐心而及時的向患者講解關于維持性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知識點,工作人員應及時給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暗示,以此來增加患者的自信心。(1)排斥心理。面對排斥透析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及時查找患者的基本資料,需及時與患者展開談話,全面分析與了解患者滋生排斥心理的主要原因,而后再采取科學的應對措施,以消除患者的排斥心理。例如,部分患者不相信透析療法的治療效果,且對疾病的了解與認知度不夠,患者就會產生極強的排斥性。對此,護士應向患者耐心的講解相關的知識點,以獲取患者信任,若存在經濟負擔,應及時和患者的家屬進行協商解決; (2)對于患者的焦慮心理,護理人員應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及時教給患者怎樣進行自我調節與自我放松[2]。醫院應及時為患者提供一個和諧而安逸的環境,確保病房內的光線與溫度適宜,多多關心患者的睡眠情況與飲食情況,一旦發現問題,需及時進行合理的指導。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對話時,說話聲音、語氣等都要平和與平緩,以此來安撫患者的焦慮情緒; (3)而對于抑郁心理問題,則充分利用好理性情緒療法,及時讓患者努力改變自我貶低的想法。同時,護士應及時鼓勵與支持患者,及時為患者與家屬講解關于腎病與透析的相關知識點,要求患者要及時樹立高度的自信心,以求幫助患者得到家庭與社會的廣泛支持。護理人員應及時叮囑家屬要多多的關心與體貼患者,及時鼓勵患者要在具備充足體力條件下多多參加一定的社會活動,進而疏導患者的抑郁情緒。在透析時,護理人員必須要熟練掌握穿刺技術,適度減輕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穿刺前,護理人員必須要密切觀察患者內瘺血管實況,觀察該位置是否存在著硬節、狹窄、感染與并發癥等問題,一旦發現問題,就需要及時的處理。同時,穿刺時,護理人員應想方設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緩解患者焦慮而緊張的心理。此外,護理人員還要加強對患者內瘺的健康教育工作,要求患者能夠學會內瘺自我保護方法,要求在每次透析之后,防止內瘺側的手臂提拉重物。為獲得理想的護理效果,護理人員應指導家屬多多注意患者的基本情緒變化,要多多鼓勵患者家屬要和患者交談一些感興趣的話題,以激發患者的期望,讓患者形成良好的心態[3]。
1.3 評價指標
運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與Beck抑郁量表(BDI)作為評價指標,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焦慮與抑郁狀態越嚴重。運用問卷評分方式來調查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其主要分為極其滿意、滿意與不滿意三檔。[滿意度一(極其滿意+滿意)/例數×l00%]
1.4 統計學分析
文章數據用SPSS19.0軟件處理,以X2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62例中,非常滿意40例,比較滿意21例,不滿意1例,護理滿意度為98.39%;參照組62例中,非常滿意32例,比較滿意18例,不滿意12例,護理滿意度為80.65%。可見,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要明顯高于參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A與BDI評分的對比
實驗組患者干預前HAMA、BDI評分分別為(5.3±1.4)分、 (5.7±1.4)分,干預后HAMA、BDI評分分別為(2.2±0.2)分、(2.3±0.3)分;參照組患者干預前HAMA、BDI評分分別為(5.4±1.7)分、(5.6±1.3)分,干預后HAMA、BDI評分分別為(4.2±0.9)分、 (4.2±0.7)分。通過干預,實驗組患者的HAMA、BDI評分明顯降低,而參照組的HAMA、BDI評分變化幅度不大,兩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對比
實驗組患者干預前的生活質量評分為(61.15±7.3)分,參照組干預前的生活質量評分為(61.11±8.62)分,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差異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為( 61.23±3.6)分,參照組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為(69.79±4.8)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要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維持性血液透析(MHD)是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重要療法之一,但是,長期而頻繁的治療會耗費較高的醫療費用,且飲食也受到限制,且長期透析會對患者的心理、經濟等構成極大的負擔,勢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會影響患者機體的免疫力,使得患者容易感染相應的并發癥。以往的護理方式主要是從患者生理角度進行改善,如運動干預、飲食等,將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忽略掉。
當前,為能讓患者得到身心的雙重護理,從本質上感受到舒適,在對透析患者進行基礎護理的基礎上,應強化心理護理,主要是通過心理護理來改善患者抑郁、焦慮與排斥等心理問題,以求讓患者可以積極的配合治療,以提升治療的依從性。通過相關的研究表明,心理護理干預能有效減輕患者的基本心理負擔,可適度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充分改善患者的基本心理狀態,而對于抑郁患者,其主要以排解與引導為核心內容,要求護理人員要及時和患者展開溝通與交流,讓患者有一種被尊重、被關心的感覺,還要及時告知患者治療效果的成功病例,要求患者能夠積極的配合治療與護理。對于存在著焦慮情緒的患者,護士應及時開導患者,及時傳授疾病與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知識點,及時幫助患者要正視疾病,科學引導患者來積極的配合治療。總體來講,護理人員必須要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及時幫助患者能夠克服一切心理疑惑與難題,從而降低患者心理壓力,以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與生活質量。對于患者而言,家屬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家屬的支持很是關鍵。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時告知患者的家屬應及時關心與體貼患者,運用多元化途徑來為患者提供經濟支持,從而為血液透析提供足夠的經濟支撐。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療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重要療法之一,然而,高額醫療費用會對患者的經濟狀況、心理與精神等造成打擊,讓患者產生強烈的心理負擔,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此,加強對心理護理的應用變得十分關鍵。在此次研究中,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接收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4例,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充分了解患者護理滿意度、護理干預前后HAMA、BDI評分變化實況。結果顯示,心理護理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起到了很好的護理效果,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大大提高,且患者的焦慮感、抑郁感大大降低,促使患者生活質量大大提高。實踐表明,將心理護理應用到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護理體系中是正確之選,取得了理想的臨床護理效果,進而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羅麗敏,王蕾,朱麗萍.心理護理干預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 25 (08):1224-1227.
[2]李書群,趙燕平,李園,朱曉紅,劉小平,盛家香.心理護理干預對維持性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 44 (03): 553-555.
[3]李姣.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7, 55 (17): 142-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