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進


【摘要】目的:就在于研究關節鏡技術應用到脛骨后側平臺骨折的手術治療中,與一般的手術治療方式相比,所具有的優越性。方法:選取2016年7月到2018年7月之間在我院被確診為脛骨后側平臺骨折的患者共80名作為研究對象,將他們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采取關節鏡手術治療技術以及常規手術治療技術,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治療過后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概率以及骨折狀況恢復概率,然后要對統計所取得的結果進行統籌分析,最后針對數據顯示具體討論,以研究這種治療方法的利與弊,以及所取得的臨床手術效果。結果:使用關節鏡手術治療方式的觀察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概率和骨折復位優良概率較傳統治療方式而言較高。結論:關節鏡手術治療方法在脛骨后側平臺骨折的治療中效果明顯,與一般治療方式相比,能夠取得更好的療效。
【關鍵詞】脛骨后側平臺骨折;創傷關節鏡;療效
1 前言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變,越發注重于身體健康的管理,因此,我國的醫療服務行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對于骨折這一常見病癥的治療方式已經得到了極大的進步,關節鏡這一技術的使用,從治療效果的角度而言,無疑能夠大大減輕患者的痛苦。現階段,脛骨后側平臺骨折作為一種位置比較特殊的骨折病癥,在治療和固定上都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由于骨折的位置比較特殊,并且周邊擁有著豐富的血管系統,較傳統骨折病癥而言,手術治療難度較大。然而,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使得病癥得到及時遏制,就會造成情況進一步惡化,骨折部位周邊出現慢性塌陷的狀況,嚴重影響后期患者脛骨功能恢復的情況,甚至可能留下后遺癥。關節鏡技術出現之后,我國在脛骨后側平臺骨折的手術治療上能夠取得更好的療效,為了進一步研究該技術的安全性能以及臨床治療效果,針對這一治療方法的研究與討論是必不可少的。
2 資料與方法
2.1 一般資料的選取
在選擇本次研究所需資料時,選取的是2016年7月到2018年7月之間在我院被確診為脛骨后側平臺骨折的患者共80名作為研究對象,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共有男性患者23人,女性患者17人,年齡平均分布在22歲到65歲之間。對照組共有男性患者22人,女性患者18人,年齡平均分布在23歲到66歲之間。本次研究所選用的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癥嚴重程度等情況上大致相同,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采用創傷關節鏡技術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對照組僅采用傳統的手術治療方式,分別觀察這兩組患者病情恢復狀況。同時,在進行此次研究之前,就已經充分與病人和其家屬進行了溝通,征得了他們的同意與配合[1]。
2.2 方法
對于觀察組而言,在患者的臨床手術治療上,采用了創傷關節鏡的技術。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之后,采取規范的方式將關節鏡放置其中,借此獲取患者關節內部以及周邊結構的詳細狀況,能夠對骨折部位的病情了解更加透徹,同時對于患者的半月板損傷、韌帶損傷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并且能夠更加了解骨折部位周邊血管系統的分布,以便能夠在手術過程中,避開這一危險因素。其中,如果患者的半月板存在較為嚴重的損傷狀況,應當依據診斷結果給予全部切除或者部分切除的處理,韌帶損傷較為嚴重的患者,則可以采用等離子刀熱療的方式進行治療。結合患者骨折部位傷情的具體狀況,應當充分結合實際,制定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復位固定處理。其中,對于I型骨折患者來說,通常采用的是按摩推擠骨塊的方法進行復位治療,采用克氏針起到臨時固定的作用,通過關節鏡的嚴密檢測,實時觀察骨折部位的康復情況,當效果達到預期之后,再采用空心螺釘對骨折部位進行重新固定,以便能夠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對于其他類型的骨折患者而言,在準備做鋼板固定的其中一側開一個大小合適的切口,能夠將骨折線充分顯現出來即可,同時,在骨折線下方約兩厘米的位置,再開一個骨窗,大小約在長1.5cm,寬1cm左右即可。所采用的工具有專業的醫用頂棒,利用這一專業醫學器具,將已經塌陷的關節部位恢復原位,同時取出髂骨,患者自身的骨骼,彌補骨折部位的損傷,最后利用鋼板進行固定處理。經過手術治療之后,患者后續的護理同樣不容忽視,一般需要采取持續的抗生素治療,防止術后感染。需要注意的是,患肢必須固定在一個較高的位置,使其保持伸直狀態,術后48小時之內,應當進行專業的加壓包扎處理,等到包扎拆除之后,護理人員需要引導患者進行功能恢復的鍛煉,頻率為每日兩次[2]。如果患者具有較為嚴重的韌帶損傷或是半月板損傷病情,應當采取額外的長腿支具固定,同時引導患者在拐杖等輔助器械的幫助下,進行適當的功能恢復鍛煉。手術三個月之后,通過X射線檢測,觀察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狀況,并結合實際情況逐漸加大鍛煉強度。
對照組的患者仍然采取常規的臨床手術治療方式,在進行了完備的術前準備之后,同樣,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處理,根據現有的診療結果,在患者骨折部位周邊選擇恰當的位置開一個“L”形切口,將接骨板放置其中,利用螺釘做固定處理,并及時觀察患者關節是否已經復位,根據實際手術進程的推進咋處理措施。在術后護理方面,同樣需要持續的抗生素治療以及功能恢復鍛煉[3]。
2.3 觀察指標的確定
手術六個月之后,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重新檢測,觀察其康復狀況。采用Rasmussen評分標準評價本次手術治療的療效,設置總分為30分,得分在27分以上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狀況可評價為優等,得分在10到26分之間的患者恢復狀況可評價為良好,得分在6到9分之間的患者恢復狀況較差。同時,參照Rasmussen放射學評價標準評價骨折部位復位效果,6分一個等級,總分18分,18分可評為優,6~17分可評為良,小于6分較差[4]。
2.4 統計方法
將兩組的治療效果按照數據統計和分析的需要加以歸集,制定療效對比和意向性分析的表格,數據以SPSS18.0軟件分析,設置變量t,探索兩組治療數據存在的變化規律,構建恰當的數學模型,并經其變化羅列在對應表格中,使其表現更加直觀、明顯。
3 結果
3.1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比較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與對照組患者相比,采用先進關節鏡手術治療技術的觀察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情況明顯效好,優良概率較高,兩組數據對比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3.2 兩組患者骨折復位優良率比較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與對照組患者相比,采用先進關節鏡手術治療技術的觀察組患者骨折復位情況明顯較好,優良概率較高,同時,兩組數據的對比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4 討論
現如今,脛骨平臺后側骨折已經成為了骨科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癥狀,其發病原因多半是由于交通事故的發生,患者中又以老年人為主。近年來,隨著我國公共交通建設越來越發達,交通事故的發生幾率也隨之上升了,這也使得脛骨平臺后側骨折患者數量急劇上升,由于患者中老年人比例較多,手術治療需要考慮的因素以及術后護理的注意事項也更多,尋求高新科技的應用,從而獲取更好的手術治療效果,已經成為了當務之急。到目前為止,在脛骨平臺后側骨折的治療中,大部分都要采取手術的治療方式,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臨床手術治療方法也在不斷的改革之中,生物學固定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與此同時,由脛骨平臺后側骨折所引起的半月板和韌帶損傷也開始慢慢引起重視。傳統的手術方式不能完全滿足修復患者相關部位損傷,恢復其膝關節功能的作用,因此,隨著創傷關節鏡技術的出現,在臨床手術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同時也使得我國在脛骨平臺后側骨折的治療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5]。
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發現,利用創傷關節鏡技術,能夠使得手術過程中的觀察更加詳細,醫生能夠更好的了解患者韌帶、半周邊組織的損傷情況,同時,也能在治療過程中更好的避開骨折部位面部的血管系統,使得患者其他功能不受影響。與此同時,關節鏡能夠更好地觀察到患者骨折部位的復位狀況,并且不需要打開關節囊,減少患者膝關節結構的暴露面積,從而減少手術過后感染并發癥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關節鏡技術還能夠使得醫護人員能夠更好的了解到患者的恢復狀況,并以此為依據及時調整護理和鍛煉方案,有效縮短了患者恢復所需時間,提高治療效果[6]。
參考文獻
[1]石巖,崔文崗,肖德明等,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新進展[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6,34 (03):174-177.
[2]馬興明,脛骨后側平臺骨折創傷關節鏡下手術治療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6 (12):61-64.
[3]陳紅衛,趙鋼生,張根福等,脛骨平臺后側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14 (03): 224-228.
[4]古文炎,創傷關節鏡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后側骨折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6,20 (29): 24-25.
[5]楊成剛,關節鏡輔助治療脛骨平臺后髁骨折[J].中華醫學雜志,2015, 92 (31): 2222-2224.
[6]林錕.關節鏡輔助下脛骨平臺后側骨折手術療效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 (08):1794-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