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莎
【摘要】目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劇,全口義齒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和普遍,這對于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的學生而言既是機遇同時也是巨大挑戰。尤其是人工牙的排列和咬合關系的處理相對復雜,如教學方法不當則很難讓學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對其畢業工作實踐造成一定困擾。為優化教學效果,我院特針對口腔醫學技術當中的全口義齒實訓進行教學改革,實際效果突出,現將實訓教改的體會報告如下以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口腔醫學技術;全口;義齒;實訓;教改
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是醫學院校中的重要專業之一,其在口腔醫學研究和實踐教育上具有相當的價值,對于緩解社會大眾口腔問題包括口腔牙齒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從以往的教學情況來看,往往過分注重理論教學而缺乏足夠的實訓教學,導致學生理論知識扎實而實踐能力不足,整體教學效果待提升。為解決這一問題,我院特針對2017級口腔醫學技術專業中的班級全口義齒實訓教學改革,整體教改效果突出,現將教改方法和效果總結如下。
1 (牙合)托制作的教學改革
1.1 傳統教學方法和效果
(牙合)托的制作教學是全口義齒教學的重要基礎,學生掌握了(牙合)托的制作方法,才能為進一步的人工牙排列乃至全口義齒安裝做好充分準備。傳統的教學方法當中,為制作(牙合)托多通過模擬實驗教學完成,利用標準無牙(牙合)模型實踐制作過程,因沒有患者進行實際試戴,模擬實驗往往缺乏與實際操作之間的密切關聯性。教學實踐當中,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紅蠟片進行烤制,將其變軟并折疊,厚度保持在8-1Omm之間,寬度方面前后牙有所區別,牙區寬度分別為5-7mm和8-1Omm。烤制完成后,將蠟條粘著在無牙(牙合)模型基托之上,粘著當中應依據牙槽嵴形狀進行,確保其與牙槽嵴完全融合,將其固定并確保燙牢而不造成對模型基托的損壞。全部操作完成后將模型翻轉到玻璃板中完成(牙合)托的制作。這一過程中由于練習時間不足,操作要領較多,學生很難快速掌握技術要領和操作規范,實際操作結果不符合標準,造成教學時間上的巨大浪費,對于后續教學安排產生不利影響。
1.2 教學改革后的方法與效果
實訓教改摒棄了過去的練習重點,不再讓學生完全進行(牙合)托的制作練習,而是將此過程作為學生學習實踐的前期準備和適應過程,在實際教學當中采用成品(牙合)托,成品(牙合)托無需學生自行制作準備,在品質上也相對完美,無論是豐滿度還是牙弓弧度均符合相應標準。學生通過觀察和學習能夠對(牙合)托的制作標準和要求有更為精確的了解,對于蠟堤的豐滿度的要求也更為精準。明確人工前牙的弧度標準,在實訓過程中也就能夠以此為標準進行練習,加上人工牙和(牙合)托的匹配度較高,實際練習更加便捷,對于學生乃至初學者而言均更加方便和有效。
2 牙槽嵴頂線設計的教學改革
2.1 傳統教學方法和效果
在全口義齒制作當中需遵循相應的排列原則,確保義齒符合口腔機理并滿足患者舒適性和便捷性需求,其中牙槽嵴頂線原則便是重要內容之一。實際操作中,應當遵循相應原則以確定好牙槽嵴的位置。傳統教學方法當中,往往以下頜尖牙遠中面至磨牙后墊中心作一連線,以標準無牙(牙合)模型邊緣為連接終端,對連線情況進行標記并應用于上后牙排列,通過蠟堤實現牙槽嵴項線具體設計。傳統教學方法之下,學生需基于目測完成畫線過程,而牙槽嵴并不是直線狀態,畫線過程很容易出現誤差而造成頂線繪制不合理,影響全口義齒的有效設計和制作。
2.2 教學改革后的方法與效果
教學改革之后,牙槽嵴頂線描繪并不單純由學生直接進行目測完成,而是通過數字化操作設計并執行,過程更加科學、便捷,實際效果也更加突出。首先,于上頜兩側蠟堤描繪,確定牙槽嵴頂線后,對其進行平分并確定后牙區域,實際繪制出兩條相交的直線,以相交點作為重要參考,進一步明確上頜第一磨牙的中央窩距離。確定該距離后,將其應用在蠟堤之上再作進一步的牙槽嵴頂線完善,整體過程間接明確,學生可快速掌握,實際獲得的效果更加突出,對于強化學生的自信心有巨大幫助。
3 排列人工牙的教學改革
3.1 傳統教學方法和效果
前期的設計操作是為排列人工牙進行的重要準備,在人工牙的排列當中,既要確保排列的整齊度以符合面容的美觀度,同時也要基于人口腔特點進行傾斜度設計,保障口腔內的舒適度。具體原則是,應當避免過去偏向于唇側,也應做好近遠中向傾斜度的把握。傳統教學方法當中,教師往往只告訴學生應注意該要求,但并未提出具體而實際可操作的排列方法,造成學生實際操作中的巨大困擾。加上蠟堤存在巨大的差異性,單純憑借個人感覺很難完成人工牙的有效排列。如學生無法掌握人工牙的排列操作,在今后工作崗位上實施全口義齒制作時就很容易出現因人工牙排列不當而造成患者面容美觀度不佳的問題,影響工作前景發展。
3.2 教學改革后的方法與效果
教學改革之后,教學使用的人工牙列是與成品(牙合)托相匹配的,兩者的適配性更加,學生無需在該方面作不斷的調試處理。同時,在人工牙的排列當中,只需要對人工牙的切緣進行把握,確保其與牙堤平面保持匹配,且對人工牙唇面和蠟堤唇側角度進行控制,使其符合相應的傾斜度要求,則人工牙的排列能夠滿足相應的角度需求,在唇和面容的豐滿度和美觀度上均達到相應標準,在有效符合排牙規則的基礎之上患者口腔內的舒適性也得到有效滿足。
4 蠟型塑形的教學改革
4.1 傳統教學方法和效果
在實現全口義齒基礎設計之后,應當對蠟型進行塑形和調整,除牙齦和牙根之外,還需要就基托固位和上下頜的角度需求進行調整。傳統教學方法中,學生只要單純依據理論性指導進行,明確基托齦緣和邊緣當中的區域設計,再對頰側、舌側等進行相應處理,但由于生理功能和美觀度的相應需求,應當基于患者的實際狀況進行塑形才能滿足實際需求。這就要求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強調對蠟型的實際修整。
4.2 教學改革后的方法與效果
教學改革的重點即在于以生理和美觀需求為出發點,以傳統教學方法為重要基礎,強調蠟型塑形時的專門化和針對性。首先,做好蠟型的基礎塑形后,以個體的生理特點和美觀要求為指導,強調實訓操作的細節處理,以上下頜基托的周邊設計優化為重點,增加S形隆突,幫助全口義齒的有效適配,在滿足固定效果的同時優化患者的發音吐字效果。
5 課后測評的教學改革
5.1 傳統測評方法和效果
傳統的測評機制下,教師需要對每位學生完成的全口義齒制作作品進行一一檢查和測評,指出學生實驗作品的優缺點,雖然達到測評的針對性和具體性評價,但由于學生較多,實驗作品眾多,不同教師的檢驗標準不一,就容易造成教師課后工作壓力過大,測評結果標準不一,影響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理解,對師生雙方而言都意味著巨大的困擾。
5.2 教學改革后的方法與效果
教學改革之后,不再由單個教師進行直接測評,而是由專業內的教師進行集體討論,明確制定出測評的要點和標準,確保測評更加系統化和條理化,為學生的每一步實驗操作提供具體的參考和評判標準。具體來說,既要讓學生明確上下頜前牙和唇舌側牙等的傾斜方向和角度的規范性需求,同時要讓學生對上下頜切緣的突出效果是否滿足患者個體的生理和美觀度需求等。學生依據相應標準對自己的實驗作品進行自我檢查和盤點,加上教師的整體化點評指導以及全體學生的集體分析和討論,測評過程更加快捷有效,學生參與度更高,也為學生對全口義齒制作的理解和操作意識強化提供重要幫助。
6 討論
經過實踐教改,所有參與實訓教改的學生均獲得了巨大收獲。不僅在基礎模型制作上更加規范化和明確化,步驟成品化也使得過程更加條理化。復雜的操作過程逐步分解,學生理解和掌握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時,在實驗成品的測評階段,檢查要點條理化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型得到有效激發,其對于全口義齒制作的理解和令領悟效果也更加突出,對于其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和長遠價值。
參考文獻
[1]覃迪生,陳濤,口腔臨床藥物學教改實踐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8 (18):237-238.
[2]鄭園娜,王銘杰,胡琳馳,蘇文祺,游嘉,彭偉,谷志遠,數字化種植引入口腔種植本科課程教學的改革成效評價[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 42 (01): 87-91+96.
[3]鐘亦思,尹偉,李雪,胡德渝,胡濤,沈海英,王奮,口腔預防醫學小組教學與社區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索[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5, 42 (04): 384-387.
[4]曾憲濤,吳凡,鄔蘭,夏凌云,冷衛東,樊明文,中國口腔醫學領域臨床實踐指南的循證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5,15 (03): 264-269.
[5]劉建平,陳薇,循證醫學在口腔醫學研究中的應用[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4, 32 (06): 533-536.
[6]王彥亮,潘娌妮,樓永良,胡榮黨,美國口腔醫學高等教育對我國口腔醫學教改的啟示
以美國太平洋大學牙學院教學計劃為例[J].浙江醫學教育,2013, 12 (06): 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