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禮香


【摘要】目的:研究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的護理方法并總結體會。方法:選取2016年-2018年我院收治的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患者32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在術中采用我院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在術中采用手術室護理模式進行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愈率及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質生活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P<0.05),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質生活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本次研究總結的護理方法可以提高患者治愈率的同時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新型布尼亞病毒;護理
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好發于身體虛弱的年老體弱者,多器官衰竭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院在查閱相關文獻,了解病毒相關知識,并與有病例出現的醫院學習之后,在我院的病毒感染患者中應用針對新型布尼亞病毒患者的護理方法,并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參與研究與護理的是我院32例經醫生確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的病人,都是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間入住我院的。對照組患者的年齡在44-77歲之間,平均為(68.0±6.0)歲。患者均因不明原因的高燒入住我院,且患者在入院后依然高燒不止,高達38°-140°,實驗室檢查發現患者血小板含量減少,平均為血小板29 *109/L,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癥,部分患者合并低血鉀、低血鈉。
1.1.1 排除標準
①患者對于本次研究的方法不能夠接受的;②患者本身患有其他的疾病影響本次研究需要測量的指標的;⑧患者不符合診斷標準的。
1.1.2 納入標準
①經新型布尼亞病毒核酸檢測確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的患者;②在閱讀同意書的情況下自愿參加研究并簽寫同意書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采取臨床常規的護理方法:①鼓勵患者家屬正確對待患者,給予患者心理支持。②實驗室檢查結果對患者身體機能的檢測有非常重要的提示作用,需按照檢驗科要求收集患者的血、尿、便等標本并及時送檢。⑧觀察患者基本的生命體征,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中心靜脈壓等。④在對患者口腔及皮膚等的護理中,要認真仔細動作柔和,注意患者的身體狀況,觀察有無皮膚破損、口腔出血等情況,定時更換床單被罩保持清潔。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①防感染護理:執行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將患者移入感染科特殊護理病房中,并嚴格限制人員進入。加強醫務人員消毒制度,是降低院內感染的途徑,向醫務人員普及病毒相關知識,使其明確嚴肅性,并嚴格遵循六步洗手法,病房內放置一次性手套,并加強病房消毒。②藥物治療:仔細核對患者的藥物使用時間、劑量、次數,指導患者口服及注射藥物。要詳細解釋藥物的原理及過程,使患者充分理解藥物治療的必要性并給患者安全感,并協助患者做各種相關檢查,并給予精神鼓勵,在檢查中要安慰患者情緒,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并降低其焦慮感。嚴格執行醫囑對患者用藥,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謹慎使用對身體產生損傷的藥物;注意患者輸液速度,及時調整,避免輸液過快,增加患者心臟負擔,加重病情。⑧疼痛護理:密切觀察患者基本的生命體征,特別是血壓,觀察患者的面色,如有疼痛發作應及時處理。患者疼痛發作時,應臥床休息,給予藥物治療緩解疼痛,也可指導患者通過呼吸法轉移對疼痛的敏感度。④飲食護理:患者疼痛減輕之后,恢復期給予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高熱量食物,嚴禁生冷、辛辣刺激食物,禁止吸煙飲酒。⑤環境護理:保持室內溫濕度適宜,舒適,安靜,告知患者要絕對臥床休息。
1.3 觀測指標
1.3.1 患者治愈率
統計兩組患者治愈出院人數所占比例。治愈率一治愈人數/總人數*100%。
1.3.2 患者術后生存質量
生存質量評分采用生存質量核心量表(QOL -C30)進行評價,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及物質生活,分數越高,生存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SPSS20.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x±s)表示,計數資料(%)表示。兩組資料都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
2 結果
(1)觀察組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調查結果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l。
(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質生活評分均較干預前上升,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質生活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2006年,我國在山東、安徽、湖北等地相繼發現并報道了以血小板減少和嚴重的發熱為特征的病例。該病起病急,最開始癥狀疑似流感,后進行性加重。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嚴重發熱、血小板減少以及多臟器的損傷,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癥,部分患者合并低血鉀、低血鈉。2010年我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分離并確定這種疾病是由一種新型病毒引起的,將其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布尼亞病毒。2011年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道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急性期患者的血液或血性分泌物擁有傳染性,密切接觸患者可能罹患疾病。
隨著國家對醫療衛生改革的不斷深入,護理事業也在不斷優化中進步。感染性疾病護理是護理學的重要分支,感染性疾病護理的重點是控制感染性疾病發展,抑制感染性疾病擴散,并向患者提供人性化的護理服務,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保障手術及患者安全。面對一個新發現報道的新型感染性疾病,沒有相關文獻資料予以指導的前提下,通過在實踐中摸索,綜合疾病的特點和科室的具體情況,總結出在以往疾病護理中優秀經驗的同時根據病毒感染的特點加以針對性護理,應用于臨床實踐之中,再從實踐中不斷改良創新,最終總結出一套適合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的護理程序來,首先執行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隔離傳染源,再切斷傳播途徑,從而使患者得到治療的同時保護了醫務人員和醫院病患,為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的護理提供文獻支持。
參考文獻
[1]李六億,姚希,趙艷春等,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率干預效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 (10):269-271.
[2]趙曉玲,李松琴,劉波等.15例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患者的護[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 (02):123-124.
[3]韓明芳,朱鴛鴦.5例重癥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報,2012,19 (24):11-13.
[4]龍志國,陳菊,汪香等,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的治療及護[J].護士進修雜志,2012, 19 (10B):23-24.
[5]列徐娟,李玲,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3,28 (07):23-24.
[6]賀淑梅,王可玲,鄒騰燕等,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4, 20 (05): 442-444.
[7]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防治指南C20lo版)[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1,4 (04):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