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秋花


【摘要】目的:分析應用遠紅外線照射法進行動靜脈內瘺術前術后護理的療效。方法:將本院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進行圍術期護理,觀察組采用遠紅外線照射法進行圍術期護理。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后血腫消退時間(2.00±0.01)d,對照組為(4.75±0.76)d。觀察組疼痛消失時間(19.07±0.03)h,對照組為(22.16±0.58)h。觀察組疼痛評分(2.10±0.19)分,對照組為(4.45±0.31)分。觀察組患者滲血率2.78%、栓塞率為0、滿意度97.22%。對照組患者滲血率13. 89%、栓塞率為5.56%、滿意度97. 22%。結論: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圍術期,臨床應采用遠紅外線照射法對患者進行護理。以縮短腫脹及疼痛時間,預防滲血及栓塞,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遠紅外線照射法;動靜脈內瘺;圍術期護理
終末期腎臟疾病患者血液透析期間,需通過手術使動脈與鄰近靜脈在皮下吻合,形成動靜脈內瘺。動靜脈內瘺的建立,能夠有效增加血液透析的流量,且可減輕患者穿刺的痛苦。但如護理不善,栓塞及腫脹等風險同樣較高。有研究指出,將遠紅外線照射法應用到圍術期護理中,能夠有效提高護理質量。本文于本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隨機選取72例作為樣本,觀察了遠紅外線照射法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患者分為2組,觀察組資料:性別:男/女=16/20,年齡(54.80±5.48)歲。對照組資料:性別:男/女=17/19,年齡(54.94±5.72)歲。兩組患者可對比(p>0.05)。
1.2 方法
1.2.1 常規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進行圍術期護理,方法如下:(1)術前護理:為減少動靜脈內瘺圍術期的風險,護理人員應于術前對患者的血管進行評估。從粗細、走向兩方面,判斷有無發生損傷的風險。反復穿刺容易導致血管出現瘢痕,對內瘺暢通性的提升不利。護理人員應避免于內瘺側手臂反復穿刺,預防上述風險。動靜脈內瘺術前,應囑患者使皮膚保持清潔。術前4周,應每日監測患者的血壓。避免發生低血壓,以免誘發內瘺堵塞。為預防術后滲血,術前不得使用肝素等抗凝劑。(2)術后護理:動靜脈內瘺術后,臨床應加強對患者體溫、血壓等指標的監測。發現低血壓,應立即報告醫生,共同進行處理。以免導致內瘺血流量減少,導致血栓發生。另外,術后,護理人員還需加強對患者血管搏動情況的監測。內瘺切口處,應采用敷料包扎。包扎力度應適宜,不得過松或過緊。如敷料處可見滲血,需及時處理。術后,內瘺側肢體應抬高,便于靜脈回流。術后24h,應指導患者進行握拳及腕關節運動。5-10min/次,3-4次/d。術后,如創口部位滲血,需及時查清原因,并予以處理。
1.2.2 遠紅外線照射法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遠紅外線照射法進行圍術期護理,方法如下:動靜脈內瘺術前Im時,術側手臂血管處照射遠紅外線。45 min/次,2次/d。動靜脈內瘺術后4周,繼續進行照射。45min/次,2次/d。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者的血腫及疼痛情況。
(2)觀察兩組的預后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以(%)表示。計量采用t檢驗,以(均數士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血腫及疼痛情況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血腫消退時間(2.00±0.01)d、疼痛消失時間(19.07±0.03)h、疼痛評分( 2.10±0.19)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l。
2.2 兩組的預后情況
觀察組患者滲血率2.78%、栓塞率為0、滿意度97.22%。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3 討論
3.1 動靜脈內瘺術的常見并發癥及患者的護理需求
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而言,建立動靜脈內瘺能夠有效減輕透析的痛苦。對患者疾病治療依從性的提升,及其壽命的延長,均具有重要價值。動靜脈內瘺術為血管通路建立手段的一種,內瘺一般位于患者的腕部及肘部[l]。動靜脈內瘺術的常見并發癥,以滲血、血管狹窄、血栓、腫脹等為主。感染較少見,但仍有發生。滲血的發生,與術前肝素的使用有關。減少肝素用量,或術前避免使用肝素,能夠有效預防該并發癥。血管狹窄多發生于吻合口部位。導致該并發癥發生的原因,與術中血管損傷、局部纖維增生有關。術中謹慎操作、避免于同一部位反復穿刺,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動靜脈內瘺血栓的形成,與術中血管內膜損傷同樣顯著相關。術中謹慎操作、積極預防低血壓,是預防該并發癥的主要途徑。一旦發生血栓,需借助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其進行處理,將血栓消除。腫脹一般由血液回流障礙所導致[2]。術后,要求患者通過抬高患肢的方法促進靜脈回流,能夠有效降低腫脹的發生幾率,提高護理的安全性。本文研究發現,實施上述常規護理措施后,本組患者血腫消退時間為(4.75±0.76)d。疼痛消失時間為(22.16±0.58)h、疼痛評分為(4.45±0.31)分。表明,患者的血腫消退時間較長,疼痛嚴重且持續時間長。進一步觀察發現,本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的動靜脈內瘺術患者,滲血率13.89%、栓塞率為5.56%、滿意度97.22%。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常規護理干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術的安全性,但效果欠佳。
3.2 遠紅外線照射法的術前術后護理應用價值分析
遠紅外線本質為電磁波,照射于人體時,能夠被人體所吸收。由此產生的熱效應,能夠有效改善微循環,調節神經末梢的興奮度。且能夠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達到預防感染、減少并發癥的目的[3]。遠紅外線照射法,指采用遠紅外線照射的方式進行護理的一種方法。將其應用到動靜脈內瘺患者的術前與術后護理中,能夠有效緩解疼痛、減少并發癥、延長內瘺使用時間,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本文研究發現,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將遠紅外線照射法對動靜脈內瘺患者進行術前與術后護理后,本組患者血腫消退時間( 2.00±0.01)d、疼痛消失時間(19.07±0.03)h。與常規護理方法相比,患者的血腫及疼痛消失時間更短,患者的痛苦更小,優勢顯著(p<0.05)。進一步觀察發現,本組患者疼痛評分( 2.10±0.19)分。與常規護理方法相比,患者的疼痛更輕,舒適度更高。長期來看,這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治療依從性的提升,能夠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通過對患者預后的觀察發現,本組患者滲血率2.78%、栓塞率為0、滿意度97.22%。與常規護理方法相比,患者的預后更佳(p<0.05)。
此外,同樣有研究指出,長期、反復采用遠紅外線照射方法對局部進行護理,可有效促進氧化亞氮的生成。且可對血管平滑肌的生長產生抑制作用,預防管腔狹窄。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建立安全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但需注意的是,動靜脈內瘺圍術期使用遠紅外線照射法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治療儀器、照射部位、照射時間等因素,均會對照射效果造成影響。為提高照射的有效率及安全性,臨床應加強對上述因素的控制。照射過程中,應首先暴露被照射部位。為預防燙傷,應將治療儀置于距離被照射部位20-25cm處。部分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能合并糖尿病。因糖尿病患者切口愈合困難,應進一步加大照射距離,以防燙傷。照射時間過長,同樣容易增加燙傷的風險。建議臨床將照射時間控制在40-45min。在減少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的同時,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的預后。另外,一旦動靜脈內瘺部位存在不適,患者需立即與醫護人員取得聯系。不得私自處理異常,以免加重病情,對維持性血液透析的安全性造成影響。
綜上所述,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圍術期,臨床應采用遠紅外線照射法對患者進行護理。以縮短腫脹及疼痛時間,預防滲血及栓塞,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宋韶娜,姜黃散聯合遠紅外線在動靜脈內瘺成形術后的應用[J/OL].中國民間療法,2018,08 (08):40-41.
[2]周茹,優質護理干預對血液透析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閉塞的預防效果[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8,35 (04):403.
[4]沈燕,黃佑芳,達靜靜,不同時間遠紅外線照射治療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的保護效應[J].廣東醫學,2015,36 (22):3466-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