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貞虎

骨性關節炎 (或稱退化性關節炎)是隨著年齡增長而老化的慢性關節疾病,特征為關節軟骨磨損、破壞及骨質增生而引發疼痛,常見于50歲以上群體。患者關節處日益加劇和持續性的疼痛,活動也因此受到限制,尤以膝關節為常見患處。
骨關節炎會侵犯身體不同部位的關節軟骨。軟骨是構成關節的主要部分,能吸收振動,減少關節運動的摩擦力。若軟骨受損或消磨殆盡,沒有了這層緩沖層,骨與骨之間就會互相摩擦,引發骨關節炎,在活動關節時即感到疼痛,動作不靈活。
老化是骨關節炎的最主要導因;其次是運動受傷,積患成疾,尤其是籃球、足球等劇烈運動,因大量使用關節和急速更換動作,久而久之軟骨磨損,以及重復受傷,無法修復;還有少部分是基因遺傳所致,疼痛和彎曲度減少(關節變形)是兩大明顯癥狀。
人工關節置換術 (亦稱關節造型術)是指采用金屬、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材料,根據人體關節的形態、構造及功能,制成人工關節假體,通過外科技術植入人體內,代替患病關節功能,主要目的是緩解疼痛、糾正關節畸形、恢復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目前,人工關節和髖關節置換是人工關節中最常見的兩種手術,成功率超過95%。85%的患者植入人工關節后,使用期可長達20年或以上,若以60歲至70歲的最佳置換年齡,相當于伴隨終生。
隨著生物材料與外科技術的進步,肩關節、肘關節和踝關節等關節置換也在不斷發展,并取得良好中長期效果,腕關節、指間關節、跖趾關節等小關節置換術也陸續出現,為患有嚴重小關節疾病的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項。
骨性關節炎雖然造成疼痛,繼而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但并不屬于危急疾病,所以手術不急于一時,病患者可在咨詢專科醫生的意見后自行決定。這項手術的主要目的是讓病人能夠走得更好、走得更遠、減少疼痛,然而即使患有關節炎,但活動量不多、疼痛不很嚴重的話,也不必要一定做置換手術。
任何手術都有風險或損傷。同時置換左右膝關節,損傷必然比分先后階段置換來得大,但復原時間較短;分兩次進行手術則損傷小,但復原時間較長。要同時進行左右膝關節置換術者,首要條件必須是身體狀態良好,尤其是心臟,患者必須事先經過心臟測試,確定能夠負荷,才能同時置換左右膝關節。
其次,若是病人的雙腳膝蓋曲形嚴重,也必須同時進行雙關節置換術。因為關節置換術就是要讓曲形關節恢復筆直,正常活動,若分階段置換,結果將是一邊直一邊彎,形成長短腳,不能正常走路。
此外,必須了解的是,盡管人工關節置換術被視為治療骨性關節炎和關節嚴重磨損的最佳治療方案,但并非置換關節就“一了百了”,從此擺脫痛楚,逍遙自在,要知道關節置換后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需要指出的是,人工關節置換術雖不是高風險大手術,但并非所有病患者都能直接進行,一些患有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或其他疾病的人,必須格外注意和分階段處理,尤其是心臟病患者,必須先咨詢心臟專科醫生,優先處理相關問題,才能確定能否接受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