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鍇靈,楊思露,洪寶林
(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頒布,明確了其工作核心是堅持以基層為重點,并且針對生活行為方式、生產生活環境以及醫療衛生服務等健康影響因素,落實預防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實現全民健康。而我國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醫療衛生服務是推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工作的難點,本調研團隊深入基層,了解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的常見病情況及群眾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分析成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議,為推進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通過走訪扎賚特旗中醫院、蒙醫院、好力保衛生院、巴彥烏蘭衛生院、寶力根花衛生院等5家醫院及衛生院獲得訪談數據,采用方便抽樣法抽取調查對象并發放問卷。此次調查共收回173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34份,有效率為77.5%。
本次調研通過查閱文獻,咨詢相關專家,設計調查問卷。問卷由團隊中經過培訓的調查員現場發放,自行填寫(如有填寫困難者,由調查員協助完成)。調查內容包括基本信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居民常見病以及居民對當地醫療服務滿意度情況等方面。在醫療服務滿意度方面,借鑒“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表”中部分內容,主要從居民對就診機構、醫療設備、醫務人員服務質量、醫療及藥品費用的看法和總體滿意度等幾個維度進行調查。采用Likert5級標度法,即“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五級,將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居民對當地醫療服務滿意度情況按五個等級進行打分。
使用Excel和SAS 9.4統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統計分析,利用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方法逐步篩選影響居民醫療服務滿意度的主要影響因素,檢驗水準。
本次被調查有效樣本中,男性37人,女性97人,多數集中在25~65歲(其中25~40歲約占37%,41~65歲約占43%);家庭人均月收入多數為1999元以下(約占37%),其次為2000~3999元(約占36%)。由于被調查地的特性,被調查者的文化程度多數為初中、高中學歷,在大專及以上學歷占26%。
2.2.1 常見病患病情況
據調查結果,該地近一年內患過病者93人,未患過病者41人。近一年患過疾病的人群中,自身常見病患病率最高的依次為感冒、頭痛、頸椎病、胃病、高血壓;被調查人群中表示近一年身邊人群患病率最高的依次為感冒、高血壓、胃病、糖尿病、頸椎病。可見,扎賚特地區居民多發常見病主要集中為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疾病、骨科疾病等。
2.2.2 居民常見病擔負醫療費用情況
當地居民人均每年常見病擔負診療費中位數多數在200~999元,約占23.13%;人均每年常見病擔負藥品費用中位數在100~499元占比最大,約占27.61%。據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統計數據顯示,農村居民的醫療保健及藥品費用人均每年100元[1],可見該地區的居民個人醫療費用負擔較重。
2.2.3 居民常見病就診習慣
134位被調查者在日常患病后,約47.76%的被調查者選擇立即就醫的方式,其次為自行購藥(約占40.30%),而僅8.96%的被調查者能夠根據自身醫學常識進行自我診斷和治療。在患病首選的就診方式方面,約43.61%被調查者選擇中西醫結合治療,其次是首選西醫治療(28.57%)。近一步調查該地居民日常患病常去就診機構,多數被調查者選擇縣醫院就診(約45.04%),其次為鄉鎮衛生院(約19.82%)。
2.2.4 當地常見病致病因素
本次被調查人群中約38.62%被調查者認為當地常見病與居民飲食習慣有關,約23.81%人認為當地常見病致病因素與環境衛生有關,約20.11%的被調查者認為與自身缺乏運動鍛煉有關,其余致病因素中還有醫療水平(7.94%)、風俗文化(2.12%)、人口流動(1.06%)。

詳見表2。

表2 極大似然估計分析結果
注:X5、X6、X9、X12、X13分別表示“候診時間”、“醫務人員技術水平”、“醫生解釋用藥理由及注意事項”、“藥品價格”、“醫保報銷比例”
從OR值的點估計來看,候診時間、醫務人員技術水平、醫生解釋用藥理由及注意事項、藥品價格、醫保報銷比例對居民對醫療服務整體滿意度的影響最大。從標準化回歸系數來看,候診時間對醫療服務整體滿意度影響最大,其他依次為醫務人員技術水平、藥品價格、醫保報銷比例和醫生解釋用藥理由及注意事項,詳見表3。
此外,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對于當地醫療機構健康教育方面表示滿意(約52%),極少數被調查者認為不滿意。被調查者中超過半數(約59%)近一年未接受過常見病預防、日常醫療保健等知識科普活動,并且近89%的被調查者表示愿意參加常見病預防及日常保健等健康知識的相關科普講座。愿意參加科普講座的被調查者最希望接受的講座類型依次為:家庭日常護理知識、常見病緊急處理、常見病的預防、常見病種類、常見病癥狀。

表3 OR值點估計
調查結果可知,扎賚特旗地區居民多發常見病除感冒、頭疼等常見病外,主要集中于高血壓、糖尿病、胃病、頸椎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疾病、骨科疾病。引起常見病主要危險因素為居民飲食習慣,其次認為與當地環境衛生有關。其余致病因素中還包括自身缺乏運動鍛煉、當地醫療水平、風俗文化、人口流動等。扎賚特旗屬于半干旱偏干旱地區,土壤貧瘠,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較差,水土環境欠佳,只能種植低產作物和放牧[4]。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導致扎賚特旗居民易患骨科、心腦血管疾病,此外,內蒙古自治區地廣人稀,衛生服務可及性差,信息缺乏,居民自我保健意識、健康生活觀念薄弱也是誘發常見病的關鍵因素。
通過調查結果可知,扎賚特旗居民對當地醫療服務整體情況滿意度一般,候診時間、醫務人員技術水平、醫生解釋用藥理由及注意事項、藥品價格、醫保報銷比例對居民對醫療服務整體滿意度的影響最大,尤其候診時間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此外,患者最常就診機構為縣醫院,其次為鄉鎮衛生院。結合醫療服務滿意度來看,居民對當地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整體滿意度較好。
通過統計結果可知,當地居民預防保健意識薄弱,對于常見病的相關知識知曉程度低,能夠根據自身的醫學常識進行自我治療的居民較少,且近一年內接觸過健康科普教育的被調查者不超過半數。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不少村民在答題中產生困惑,不了解健康科普的含義。盡管在調查中表示自己近一年患過病的群眾僅占44%,但不表明沒得過病的這些群眾就真的健康。可見,很多群眾因缺乏必要的健康相關知識,對自己的健康情況并不自知,單純認為出現明顯癥狀才是生病,很容易造成病情的延誤。但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對于健康知識的需要較大,近89%的被調查者表示愿意參加常見病預防及日常保健等健康相關知識講座,居民最愿意接受家庭日常護理知識、常見病緊急處理、常見病的預防等方面知識講座。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已經開展過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動。如2009-2011年,鞠巍[2]在通遼市對16~69歲的牧區居民進行傳染病健康教育干預,結果發現能有效提高牧民的健康行為形成率,對控制傳染病與提升自身保健能力效果良好;同樣,在巴彥淖爾市進行的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在小學生和家庭主婦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3],可見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居民對于預防保健的醫學常識薄弱,但對于健康教育的需求較大。
在調研中發現,許多居民的年均就診費和藥品費較高,居民醫療費用負擔較重。許多新農合患者表示只有住院才能進行報銷,因此生病時選擇自行購藥的患者占很大比例。參考《2014年興安盟新農合醫藥費補償方案》,普通門診補償比例占60%,但個人封頂線100元,不少居民在采訪中表示對于普通門診的報銷比例過低。可見,當地新農合醫療報銷比例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居民醫療保險的購買積極性,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醫療保險比例是影響居民醫療服務滿意度的重要因素,有關部門應不斷完善、落實醫保報銷政策,從而減輕居民醫療費用負擔。
調查結果表明,扎賚特旗居民對于健康教育的需求較大,政府應引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積極發揮“六位一體”的作用,廣泛進行健康教育,在診療過程中醫務人員應多向病人進行有關生活禁忌、康復方法及預防保健等知識的宣教。醫療機構應結合社區及當地主要常見病,定期舉辦健康講座等活動,并針對當地群眾文化水平低的特點量身定制,用群眾通俗易懂的形式宣傳健康知識,改變居民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預防疾病發生[6]。此外,多推廣易于被群眾掌握的適宜技術。此次調查還發現當地中醫藥治療方法較受居民認可,可在社區推廣簡單的推拿手法治療常見病。
由于歷史原因,內蒙古自治區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上遠遠落后于中原地區和南方發達省份。在扎賚特旗的農村,由于運輸路線長,交通極為不便,當地水源、能源、通訊條件都無法滿足生產發展和經濟開發的需要,環境衛生條件也較差。基于該地區地理環境的局限性,居民對常見病的知曉程度較低、自我預防保健意識薄弱,政府可先從基礎設施建設上發力,完善道路、電力等建設,使偏遠的群眾與外界互聯互通,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其次,2011年呼倫貝爾市4個旗啟動“家庭小藥箱進牧戶”工程試點,取得良好成效[7]。因此,政府應進一步興建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加強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建設,提高當地居民醫療服務可及性[8],推動內蒙古自治區“小藥箱”模式的建設,擴大“小藥箱”的覆蓋范圍和服務內容,將常見病及預防保健類藥品納入“小藥箱”服務范圍。與此同時,政府應完善健康教育途徑,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改善村民生活及飲食習慣。
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醫療設備缺乏、醫務人員技術水平不高,缺醫少藥是普遍現象,“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更為突出。通過本次調查可知,候診時間、醫務人員技術水平、醫生解釋用藥理由及注意事項、藥品價格、醫保報銷比例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影響居民對當地醫療服務整體滿意度。同時,調查中發現扎賚特旗一級醫院的設備和人員配備都極其有限,住院條件較為落后,許多手術不能開展,很難滿足實際住院需求。因此,政府應重視加大少數民族地區衛生事業人員、設備的投入,針對性地出臺相關政策,提高鄉村醫生待遇,定期對醫務人員提供外地交流、培訓學習等機會,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對全科醫師進行上崗培訓[9],或利用網絡繼續教育形式[10],將醫務人員繼續教育納入制度化管理[11,12],以期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基層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水平及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有關部門應優化醫療機構就診流程,合理分散患者的候診時間,提高患者醫療服務滿意度;此外,在新農合保險中,調整不同層級醫療機構的醫保報銷比例,拉大不同層級衛生機構報銷差距,引導群眾來基層醫療機構就診[13],并增加門診報銷的項目及采取階梯比例來完善醫保對住院的支付比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6[EB/OL].[2017-09-10]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6/indexch.htm.
[2]鞠 巍,其其格,李 卉,等.內蒙古牧區居民重點傳染病健康教育干預效果評估[J].中國健康教育,2013,29(11):969-972.
[3]蘇東明,種新力,何玲玲,等.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醫學動物防制,2014,30(7):819-820.
[4]韓暢陽.扎賚特旗貧困治理路徑及對策分析[D].內蒙古:內蒙古農業大學,2012:1-46.
[5]崔春霞,許金華,宋壯志,等.內蒙古扎賚特旗貧困農村學生營養改善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1):120-121.
[6]宮 玲.社區常見病患病率調查及健康教育[J].中國醫藥指南,2013,(28):294-295.
[7]傅海虹,薩如拉,毅 和.內蒙古牧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一體化研究探索——“小藥箱模式”[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6,33(5):381-383.
[8]李長樂,范艷存.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下內蒙古農村居民醫療服務需求分析[J].中國衛生經濟,2016,35(2):55-58.
[9]古麗巴哈爾·卡德爾,郭 誠,米娜瓦爾,等.新疆貧困縣基層醫療機構居民滿意度調查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3,33(9):964-968.
[10]朱佑明,羅永艾.農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9):201-201.
[11]辛 英,饒克勤,徐 玲.中國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質量評價——需方角度[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0,24(6):3-4.
[12]劉小平,梁佳穎,李鵬程,等.北京市某農村社區居民社區衛生服務滿意度的變化情況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34):3839-3841.
[13]張 楠,陳 云,李 敏,等.內蒙古自治區基層衛生服務綜合評價[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5,(3):2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