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敏
(山西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城市休閑林業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將林業經濟與城市經濟相互融合,在城市市區及其周邊地區以已有林業資源為依托,以林業產業為基礎,形成的多屬性、多業態、多產業的林業持續發展綜合體。休閑林業的范圍包括以森林公園為主的森林旅游,普通林區的度假、休閑,城鎮公園綠地的歇息和休閑等戶外活動。
城市休閑林業起源于20世紀初日本、德國的林業實踐活動,后來逐漸被國內外研究者關注。最初是分析城市休閑林業這一現象,后來傾向于分析城市休閑林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化過程。城市休閑林業是具有經濟、生態、休閑等屬性的多功能林業。在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現代林業、生態林業的今天,不僅要關注城市休閑林業的經濟屬性,還要強調其生態屬性和社會屬性。
太原市是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轄區面積6 909.96 km2,人口數量429.89萬人,2013年人均GDP達到56 547元。太原市中心城區內現有29處全市性公園、27處區域性公園、125處景點社區公園、18處專類公園、49處帶狀公園和237處街旁綠地。截至2010年底,太原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為36.80%,31.98%,9.59 m2,建成區園林綠地總面積達到7 611×104m2.2010年2月,太原市已經跨入了國家園林城市行列。
筆者按照是否收費、可否進入、森林資源的自然屬性等方面,將符合條件的太原市城區和城郊已開展或可開展休閑林業的景點分為以下4類。
2.1.1 城區收費休閑林業景點
此類景點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幽美,基礎設施完善,綠化率高,兼具休閑、文化、科研等多種功能。如,晉祠公園、天龍山、龍山、太山、雙塔寺、碑林公園、店頭古堡、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山西省藝術博物館、太原動物園等。
2.1.2 城區免費休閑林業地
此類休閑林業地基礎設施和人文設施完備,樹木種類繁多,結構配置合理,具有休閑、娛樂、健身等功能。如,汾河公園、迎澤公園、文瀛公園、龍潭公園、太原市森林公園、西山萬畝生態園、長風商務區綠地以及住宅小區的街心花園等。
2.1.3 城郊免費休閑林業景點
此類景點多位于交通不便的偏遠地方,較適合自駕游;基礎設施少、簡陋,但風景秀麗。代表景點有蒙山、崛圍山、二龍山、汾河二庫風景區、婁煩縣云頂山、陽曲縣凌井溝、王封一線天等。
2.1.4 城郊自營休閑林業項目
從傳統“農家樂”發展而來,各區域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形成觀光、康體、休閑、度假、娛樂一體化的林業休閑項目,目前已具一定規模。如,采薇莊園、慕云山生態園區、華辰農耕園、龍田花卉動植物博覽園、要子莊天然生態園林、中隱山生態旅游區、清豐農莊等。
休閑是指人們在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內,以輕松自由的精神狀態從事各種有利于身心恢復、精神愉悅和自我實現的活動。休閑的概念決定了其活動的參與性和體驗性。目前,太原市休閑林業按照功能可以分為審美及文化體驗型、勞動和收獲體驗型。依照這一分類方式,上述休閑林業類型中,城區收費休閑林業景點、城區免費休閑林業地、城郊免費休閑林業景點屬于審美及文化體驗型,城郊自營休閑林業項目屬于勞動和收獲體驗型。
太原市休閑林業和其它大、中城市休閑林業的發展特點相似,在旅游區位上,地處城郊100 km內,車程在2 h內,交通便捷,可進入性強;在旅游資源類型上,人文景觀資源豐富,森林景觀資源設計較單一;在旅游方式上,以短途旅游為主,游客以自駕游和散客為主;在市場劃分上,以本地游客為主,回頭客多,持續發展潛力大。
休閑林業是將生產、生活、生態相結合,利用森林景觀等自然資源,向游客提供的風情感受、觀光度假、科普教育、體育鍛煉、林副產品等生活體驗,達到消除疲勞、營造美好心情目的的新型產業。然而,由于自然資源狀況、休閑旅游設施、服務管理水平、資金投入程度、地理位置的可進入性等原因,每個休閑林業開展地的游憩程度有所差異。
鑒于目前國家生態旅游開發運營中出現的問題,應建立一套森林游憩標準體系,分析林業資源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采用自愿申報和專家推薦的方式,邀請植物、生態、景觀、旅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對休閑林業區的負氧離子濃度、空氣清新度、自然景觀優勢、休憩服務條件和交通便捷度等指標,尤其是對負氧離子、空氣顆粒物、空氣細菌含量等森林健康因子進行定量的科學評價。按照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森林游憩標準,由專家打分評級,各旅游區每年向公眾發布森林健康因子的監測數據,定期進行游憩評級核查和優秀升級等。各休閑旅游區在專家評級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資源優勢開展休閑林業活動。
旅游承載力制約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多數旅游目的地存在過度開發、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旅游超載現象日益加劇,降低了游客的體驗質量。世界各地的學者基于旅游承載力的概念形成了一系列管理理論,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是游客體驗和資源保護理論,對景區環境和游客體驗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方案。同時,對景區環境進行了監測和評估,在環境達到或超過可接受變量的最小極限值時,工作人員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應對措施。如,將由于過度利用而被嚴重破壞的景區空置一段時間,使其逐步恢復原貌;控制游客人數并實行預約參觀制度;在各景區管理中心建立監測系統,對游客休閑滿意度進行調查。
3.3.1 靈活運用各種解說媒體
解說并非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一項通過運用原始事務、借用直接的體驗及說明性的媒體,去揭示事物內在意義與相互聯系的教育活動。解說媒體分為人員解說和非人員解說兩大類。最傳統、最被人們所熟知的是人員解說,游客在解說人員的引導下,可同時得到視、聽、聞、觸等多方面的實物解說體驗。非人員解說是通過視聽器材、解說牌、解說出版物、自導式步道等方式為游客提供服務。
每個生態休閑景區都應按照科學性、藝術性、時效性和趣味性原則,貫徹營銷式解說理念,設置多樣化的景觀資源特色解說節目。解說內容應準確且主題突出,可以講故事,但也要有知識性、科普性,讓游客充分體會到游、樂、學、識。解說從業人員應嘗試針對不同游客,使用不同媒體,觀察其反應以自己的實際經驗給游客提供更多知性與感性的游憩體驗。
3.3.2 挖掘森林生態文化
生態文明蘊含并提升森林文化,森林文化承載并豐富生態文明。當森林旅游成為人們“認識森林、親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途徑后,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城郊林區、城市綠地等無疑成為森林生態文化教育的大課堂。森林生態文化是文化在特定環境下的延伸和創新,蘊含著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生態哲學、生態倫理、生態美學、生態宗教文化等各種要素,是生態文化體系建設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各景區要重視對森林生態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提煉,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開發一系列游客樂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義的生態文化產品,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需求,擴大森林生態文化對社會的影響。如,將森林休閑旅游與各地獨具特色的節慶活動相結合;建設專項植物園、森林文化博物館;開發深層次森林養生產品等。
在休閑林業發展過程中,可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休閑林業資源,積極推廣休閑林業理念;深度挖掘生態與文化內涵,打造多元化、多層次休閑林業模式;結合各區、縣實際,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做好全市的休閑林業產業規劃,避免陷入盲目開發和無序開發。休閑林業要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準確、技術含量高,休閑產品和服務要內容豐富,休閑水平要高。
政府可以從市場準入、稅收、投資融資等方面制訂相關扶持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供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休息桌椅、停車場、公廁、垃圾箱、道路指示牌等;制定完善的、可操作的休閑林業發展制度,明確監管主體,將休閑服務質量標準化;以生態文明為理念鑄造一系列生態旅游品牌,在創新中求發展,在保護中找特色,加快休閑林業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國際化建設。
企業應認識到休閑林業是未來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實力提升的主要支柱產業。太原市周邊自營休閑林業產業大多模式相似,缺乏創新。應積極學習國內外成功經驗,并結合自身實際,開發和推廣自有品
牌,逐步豐富品牌的價值和內涵;加強景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升服務質量和整體接待水平;開發林業健康養生產品,如,有機蔬菜、菌類、可馴養的野生動物、當地特色林產品等。
參考文獻:
[1] 胡士磊,張 松,臺朝朝.淺析休閑農業和休閑林業[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S2):65-67.
[2] 陶 萍.我國林業休閑產業發展問題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6.
[3] 張曉東.太原市休閑產業集群化發展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3.
[4] 葉 曄,李智勇.森林休閑概念辨析[J].世界林業研究,2009,22(2):75-77.
[5] 蔣 琪.我國將力推森林旅游將新設立國家級森林公園[EB/OL].[2015-08-27].http://env.people.com.cn/n/2015/0827/c1010-27521701.html.
[6] 虞建華.龍泉市休閑林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3(22):94-95.
[7] 葉 曄,陳 靜.基于體驗經濟的北京市城郊森林休閑發展研究[J].吉林林業科技,2013,42(5):35-37.
[8] 黃志啟.城市休閑林業發展評價體系構建——基于城鄉統籌的視角[J].林業經濟,2014(7):118-121.
[9] 余維可.關于瑞安市生態休閑林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J].溫州農業科技,2010(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