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龍
(山西省太岳山國有林管理局,山西 介休 032000)
核桃是山西省主要的干果經濟林樹種,栽培歷史悠久。近年來,圍繞“山上治本,身邊增綠,產業富民,林業增效”的發展思路,山西省大力發展核桃種植產業。“十二五”期間,核桃種植面積的增長速度為4.67×104hm2/a~5.33×104hm2/a.隨著核桃栽培面積迅速擴張,核桃栽培品種混亂、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等問題逐漸顯現,低產低效林面積不斷增加,制約了核桃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影響了農民增收。
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東部,山地和丘陵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80%.核桃栽培區域為海拔1 000 m以下的丘陵區、淺山區和平川區。除朔州市外,在其它10個設區市的90多個縣(市、區)均可種植,汾陽、古縣、黎城、左權、靈石、垣曲等相繼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核桃之鄉”的稱號。主栽地方品種有晉龍1號、晉龍2號、晉香、金薄香、汾州核桃、左權綿核桃等,引進品種有中林1號、中林3號、遼寧1號、遼寧3號、香玲、魯光、禮品、薄殼香、清香和扎343等。2013年起實施的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工程已覆蓋核桃約8.67×104hm2.其中,連續3 a實施完成的面積約達4×104hm2,增產630 kg/hm2,增產率75%,項目績效顯著。據統計,截止2016年底,全省核桃栽培面積已達59.33×104hm2.其中,結果面積30×104hm2,產量約2×108kg.按20元/kg估算,產值可達20×108元,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核桃規范化育苗基地少,一些核桃種植大縣沒有或少有育苗基地,且育苗基地多以小型、分散的私有經營為主,苗木質量參差不齊。一些商家受利益驅動,以實生苗、假接苗、非良種嫁接苗充當良種嫁接苗,嚴重擾亂了核桃苗木市場秩序,給農民造成了很大損失。
20世紀初,核桃芽接技術的突破,加快了核桃無性繁殖速度,推進了核桃栽培的良種化進程。“十五”末,山西省新栽植核桃基本實現了品種化,除自主創新的品種外,也引進了一些新品種。目前,山西省核桃主栽品種有20多個。栽培品種不斷增加,但規范的采穗圃建設滯后,育苗規模小而散,育苗穗條來源不清,導致了同一個園、同一塊地多品種混栽的現象。不同核桃品種結果早晚不同,果實大小不一致,成熟期不統一,果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為生產經營帶來了諸多困難。
山西省為核桃種植大省,但由于后期管理缺失,低產低效林面積大。目前,山西省核桃結果面積的平均產量僅有450 kg/hm2左右,為國標規定的20%~30%,為美國的1/10左右。管理缺失的具體表現為:有些地方林農對核桃集約化管理的認識不足,仍使用傳統、粗放的經營方式;核桃種植經營以小型、分散的農戶為主,農民長年外出打工,農村勞動力缺乏,對核桃園管理少;核桃種植面積擴張迅速,而技術服務滯后;農民追求眼前利益,核桃間種玉米等高桿作物嚴重影響樹木生長,使核桃樹推遲結果或不結果。
適宜山西省栽培的核桃品種有20多個,每個品種都有適宜的栽培范圍和最佳栽培條件,但實際生產中一些地方并沒有做到適地適樹。一些種植戶對引進的優良核桃品種的特性和適應性認識不夠,對我省南北跨度大、海拔相差懸殊而導致立地差異的考慮也不足;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新、奇、特,沒有進行核桃區域試驗,盲目引進外省的一些品種,而忽視了品種的適應性。品種選擇不當可能造成核桃樹出現凍害、病害、不結果、早衰、甚至死亡等問題,嚴重挫傷了農民種植核桃的積極性。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山西省的林業科技工作者就開始了核桃選優、區域試驗等良種選育工作,選育出晉龍1號、晉龍2號、晉香、金薄香等優良品種,對我省核桃良種化栽培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但近年來,核桃育種創新研究進展緩慢,特別是對抗凍害核桃新品種的選育仍處于區域試驗階段,成為制約核桃產業發展的瓶頸。
針對核桃栽培管理技術缺乏、管理粗放、低產低效林面積大等問題,要加大技術服務力度。一是科學區劃。根據立地條件,確定不同栽培區域的主栽品種。二是成立縣核桃管理技術服務隊,在核桃栽植和管護期,對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三是加強技術培訓。建立和完善省、市、縣核桃發展技術服務體系,成立三級專家服務組,開展上下聯動、責任明確的分級聯動培訓機制,重點要加強鄉土專家和農民技術人才的培養,以此帶動核桃管理技術的普及推廣。四是強化科技示范。在核桃發展基地縣或重點縣,實施核桃園標準化建園、低產低效核桃園綜合管理科技示范工程,促進核桃土肥水及樹體管理技術的應用。五是加大科學研究力度。加強優良核桃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加快抗逆、優質、豐產核桃新品種的選育,積極開展新品種的區域化試驗。
針對核桃種植地塊小而散、管理差的問題,要創新經營機制,優化經營方式。一是政策扶持。各級政府應出臺核桃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在保證土地利用方式不變的前提下,鼓勵農民采用出租、出包、委托經營等方式,進行核桃林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小戶型、分散型經營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解決核桃種植地塊破碎化問題,逐步形成多種形式的規模化經營。二是建立健全干果經濟林管理機構,加強對全縣核桃等干果經濟林管理的組織和領導。
針對山西省核桃育苗基地散亂、種源不清、品種不純、多品種混栽等問題,要加大種苗執法力度,規范種苗市場。一是建立核桃育苗保障性苗圃。積極鼓勵和扶持核桃基地縣建立一定規模的核桃保障性苗圃,加強壯苗培育,保障優質苗供應,二級以下苗木不允許出圃。二是實行核桃采穗圃認證。鼓勵核桃基地縣國有、民營育苗單位建立核桃采穗圃,由省林業種苗管理部門認證后,核發核桃采穗圃認證書,核桃育苗的接穗材料,要來源于經認證的采穗圃。三是實行合同管理。簽訂種苗供貨合同,供苗單位必須為有資質的育苗單位。四是加強種苗執法。省、市、縣林業部門要加大對偽劣種苗的查處力度,一經發現偽、劣、假冒核桃苗木,要按規定對原種苗供應單位進行責任追究。
各級政府要增加核桃管理專項經費,彌補核桃結果前期管理經費不足的問題;落實國家支持林業發展的貼息貸款政策,允許核桃種植戶以果樹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和林果收益權抵押申請銀行貸款,增加核桃林管理經費;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和吸引民間資金投入,增加核桃林管理經費。
參考文獻:
[1] 史敏華,郭曉東.山西省核桃低產林改造技術[J].山西林業科技,2014(3):31-32.
[2] 喬永勝,樊新萍,武彥霞,等.山西核桃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J].山西農業科學,2015,43(3):337-340;348.
[3] 王子棟.關于山西核桃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J].山西林業,201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