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勝發
(山西省花業管理站,山西 太原 030012)
花卉是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大地增景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發展花卉產業對于綠化美化環境、建設美好家園,調整產業結構、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促進廣大農民增收致富,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山西省花卉產業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末,發展速度較慢。據2016年統計,全省花卉生產面積6 515.5 hm2,花卉產值達到11.5×108元,銷售額19.7×108元,約占全省農業產值的0.7%.近年來,花卉生產由個體經營逐漸向企業化、信息化、集團化轉變。山西省共有花卉生產經營企業261個,其中,營業額在500×104元以上的大中型企業28個;從業人員5.1×10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8×104人;花卉市場260個。初步形成三大花卉優勢產區,分別為以太原、大同為主的蝴蝶蘭、紅掌等高檔盆花主產地,以晉中、長治為主的觀賞苗木主產地,以臨汾、運城為主的鮮切花(包括食用、藥用等功能性花卉)主產地。花卉發展由引進培育為主向良種繁育一體化的專業方向轉變,花卉布局由室內為主向室內外一體化發展轉變,花卉品種由以南方為主向南北方融合轉變,花卉產業由個體經營向多層次、立體化經營轉變,花卉組織由以山西為主向省內外聯合發展轉變。
山西省毗鄰河北省、河南省、陜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地。南北狹長,橫跨4個緯度,適應多種花卉及花卉種子生產。據統計,全省共有高等植物(除苔蘚外)160多科,3 000多種。其中,野生觀賞植物達1 000多種,為我省花卉育種、培育新品種提供了豐富的種質資源。山西省光照資源豐富,年太陽輻射量489.9 kJ/cm2~598.7 kJ/cm2,年日照時數2 556 h~2 872 h;晝夜溫差大,一般在9 ℃~12 ℃;雨熱同期,集中在6月、7月、8月,這些條件有利于開花植物的花芽分化、花卉著色。山西省生產的花卉,如,紅掌、蝴蝶蘭、鳳梨、小玫瑰、竹竽類、仙客來、一品紅等,遠銷北京、銀川、蘭州、西安、鄭州、長沙、武漢、南京、深圳等地。
目前,山西省花卉產業規模小、產品種類少,企業規模散、抗風險能力弱,種苗依賴外地,栽培設施及技術相對滯后,產業層次低、產業鏈短,亟需轉型升級。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1) 對山西省花卉產業優勢認識不足。沒有認識到花卉產品既是物質產品又是精神產品,更是綠色發展的富民產業。
2) 缺乏示范基地的帶動。山西省尚未建立省級花卉生產基地和交易市場,缺乏龍頭企業的輻射、示范、引導和帶動。
3) 花卉研發投入力度不足。山西省野生花卉資源豐富,但缺乏專業從事花卉育種和研發的科技人才,缺乏具有自主產權的特色花卉品種。同時,花卉生產設施建設薄弱,政府扶持力度小,投入嚴重不足。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省花卉業發展以促進全省現代花卉業發展為主題,牢固樹立“強管理、提質量、增效益、惠民生”的理念,堅持政策引導、市場拉動,科技指導、龍頭帶動的發展方式,科學規劃生產區域布局,積極推進花卉試驗示范園、良種繁育推廣園、高效產業經濟園的基地建設,努力實現花卉系列多樣化、栽培品種標準化、選育良種基地化、花卉產業規?;哪繕?。創新花卉發展路徑,將花卉與身邊增綠相結合,開創城鄉生態化新模式;花卉與扶貧攻堅相結合,體現生態扶貧新特色;花卉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打造花卉產業發展新布局;花卉與現代林業相結合,建設山西新景觀;花卉與生態旅游相結合,創建生態旅游新思路。努力構建先進的花卉品種創新體系,完善的花卉技術研發推廣體系,發達的花卉生產經營體系,高效的花卉市場流通體系,健全的花卉社會化服務體系,繁榮的花卉文化體系。
力爭到2020年,建設10個花卉產業集聚區,10個花卉產業示范縣(區),20個特色花卉苗木產業示范園,5個花卉種質資源庫,5個省級重點花卉文化示范基地。使全省花卉生產面積達1.33×104hm2,年綜合產值突破30×108元以上。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花卉研發、生產和交易中心,使花卉產業成為塑造表里山河生態美好形象的新型載體。
緊緊抓住“以晉中市太谷縣為核心打造山西‘農谷’的省級戰略決策”這一機遇,以優化產業結構為核心,以科技為支撐,以企業為龍頭,以機制體制創新為動力,積極探索發展現代花卉、帶動農民增收、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新途徑,努力打造山西花卉發展的先導區和示范區。
對全省進行科學規劃,通過建立山西特色花卉名優園區,形成“一核三區”產業發展布局,提供高標準的硬件設施及優質的服務體系,吸引省內外知名花卉企業進駐,培育我省花卉新品種及技術人才,加快山西省花卉產業發展進程。
“一核”就是在太原市建設花卉研發交易功能市場,“三區”是在太谷縣建設特色花卉名優園區綜合園區,在南部建設特色花卉名優園區功能性花卉深加工及產品開發實驗區,在北部建設特色花卉名優園區育種實驗區。山西特色花卉名優園區綜合園區以太原、晉中為發展中心,選擇首個將花卉列為主導產業的太谷縣做為項目建設地點,通過建設集中連片的花卉示范區,將我省現有的花卉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優化,加快省內花卉企業規模化生產的進程,形成產研銷集約化經營模式。山西特色花卉名優園區功能性花卉深加工及產品開發實驗區以臨汾、運城為發展中心,選擇牡丹、連翹、菊花、雙季槐等具有食用、藥用功能的花卉進行開發,通過深加工、研發等措施,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深入挖掘“花卉+互聯網”、“花田+經濟林”、“花海+旅游”等模式,帶動當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山西特色花卉名優園區育種實驗區以大同、朔州為發展中心,選擇我省特色花卉及野生花卉品種進行適應性栽培,開展育種實驗,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新品種,為我省花卉持續、快速地發展提供優質種源。
1) 培育花卉種苗基地?;ɑ芊N苗培育是現代花卉生產中最基礎、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我省在花卉種苗研究、開發與利用等方面,受產業發展時間短、科研機構少等因素限制,在國內同行中處于較落后的位置。重視花卉良種繁育工作,推動省內花卉生產、教學、研究等相關部門聯合攻關,建立省級花卉種苗示范基地,盡快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新品種。
2) 創新花卉優質品牌。要進一步加大對花卉龍頭企業的幫扶力度,推動企業走科技興花、產業富民的發展道路。加大對龍頭企業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引導花企、花農樹立品牌意識,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花卉產業的發展。
3) 營造鄉土樹種花海?!盎ê?旅游”、“花田+經濟林”是近年來立體種植、綜合利用、有效推進花卉產業轉型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對扶貧攻堅工作也有重要作用。原平梨花節、太原櫻花谷、安澤黃花節等實例,為“花海+旅游”、“花田+經濟林”提供了可參照的發展模式。拓展農業多元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有規劃、有步驟地將“花海+旅游”、“花田+經濟林”打造成一個完整的、可持續、可盈利的經營模式,形成“花海經濟”。
4) 打造生態旅游景區。要大力推廣文化生態旅游,將“花卉文化+生態旅游”有機結合,深入挖掘各地特色花卉的文化內涵,引導當地政府、企業發展文化生態旅游,打造一批省級花卉文化生態旅游景區,一方面促進我省花卉文化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幫助當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 王云山.關于推進山西省現代花卉產業發展的建議[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9):97-104.
[2] 楊曉盆,楊偉紅,裴淑芳.山西花卉產業發展的問題分析與技術對策[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6(3):310-312.
[3] 谷瑞芳.科學發展花卉產業助推農村經濟增長[J].山西農經,2014(2):126-128.
[4] 華 新.新常態下花卉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花卉園藝,2015(1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