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靜
歐洲政治的波譎云詭再次讓評論家大跌眼鏡。
2017年歐洲被稱為“大選年”,最具看點的三場大選無外乎荷蘭、法國和德國,因為三國建制派都面臨民粹主義挑戰。此前荷蘭和法國都是“有驚無險”,而德國更被認為將“波瀾不驚”。
盡管德國大選最終還是掀起不小波瀾,但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畢竟還是議會最大黨,在組建新政府上占據主動。盡管組成“牙買加”聯合政府十分困難,但歐洲輿論還是松了口氣,都認為以默克爾從政經驗之豐富、政治手腕之老到,順利組成政府應不在話下。
然而歐洲政治的波譎云詭再次讓評論家大跌眼鏡,德國聯盟黨(基民盟和基社民)、自民黨和綠黨的談判從2017年11月16日截止日延長至11月19日,仍逃脫不了破裂失敗的命運。19日,自民黨宣稱退出組建新政府的談判。
默克爾“為難”了
9月德國大選后,共有六大黨進入聯邦議會。由于默克爾明確表示不考慮與極右的另擇黨與極左的左翼黨聯合執政,那么理論上看,默克爾接下來還有四條路可以走。
第一條路是由聯盟黨和社民黨繼續組成大聯合政府。總統施泰因邁爾似有意促進兩大黨繼續聯合,但社民黨此前已表示不考慮加入聯合政府,準備踏踏實實地當好反對黨。社民黨在9月大選中遭遇重大挫折,得票率之低創二戰后之最,社民黨痛定思痛,認為主要錯在“貪戀”政權,甘做聯盟黨執政的“小伙伴”,淪為德國政壇可有可無的角色。
第二條路是由聯盟黨和自民黨或綠黨組成少數派政府。“牙買加”談判中綠黨與自民黨可謂“針尖對麥芒”,在很多主張上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因此,如聯盟黨與自民黨或綠黨組成少數政府,成功率要高很多。但現實地看,盡管德國憲法允許成立少數政府,二戰后德國尚未有少數政府。因為少數政府先天不足,執政黨在通過議案時處處面臨反對黨掣肘,執政中有巨大的不確定性,隨時可能進行再次大選。默克爾作為政壇老手,對此心知肚明。她已表示對少數政府持懷疑態度,寧愿再次大選,也不愿組建少數派政府。
第三條路是重啟“牙買加”談判。執政談判還處在摸底階段就已破裂,在德國歷史上尚屬首次。自民黨退出時,其主席林德納還對媒體喊出一句名言,“與其錯誤地執政,不如不執政”。而且自民黨此時退出談判也有“博取民意”的小算盤,該黨本以“政策靈活”著稱,與聯盟黨執政理念較近,被稱為“天然聯盟伙伴”。此次自民黨在難移民問題上“秀強硬”,絕不為默克爾難民政策“背鍋”,拒絕再當“沒有棱角”的小跟班,仿佛也在警告默克爾“別拿豆包不當干糧”。
第四條路是再次舉行大選。通往再次大選的路無疑是漫長而坎坷的。德國為吸取歷史教訓,大大提高議會提前解散成本,為提前大選設置諸多障礙,異常麻煩復雜。在當前情況下,提前大選首先得選出新總理,因為默克爾已非由聯邦議會選出的“正牌總理”。單是新總理的產生,就有可能經歷三次投票。產生新總理后,總統才可在60日內宣布舉行提前大選。重新大選不僅費時費力,走完程序最快也得2018年3月再舉行大選了,而且大選耗費資金也是筆不小的數字,9月大選耗費資金已近1億歐元。施泰因邁爾總統已明確表示反對再次大選,呼吁各方展現靈活性,繼續開展對話。
德國“分裂”了
在英國智庫工作的西蒙認為,此次談判失敗再次彰顯了德國政治的分裂。
首先,在難移民問題上,默克爾在難移民政策上的失誤,一度引起國內民眾恐慌,加之新聞媒體大肆報道難民涌入德國后產生的種種社會問題,導致不少民眾視難移民為“洪水猛獸”,將各種負面問題歸咎于默克爾。在東德不少小鎮,實際難移民很少,但當地民眾在心理上卻產生對難移民強烈的排斥感和恐懼感。這在政治上引發的直接后果就是另擇黨的強勢崛起,東德成為另擇黨的主要票倉。另擇黨本是少數反對歐盟的大學教授和知識分子組成的松散組織,自將政治主張從“反歐盟”換成“反移民”之后,該黨迎來蓬勃發展。
其次,在默克爾問題上,也引發巨大分歧。默克爾馳騁政壇十多年,精通權謀,可以將其潛在的政治對手“扼殺”于無形中,所以環顧德國政壇,很難找到挑戰默克爾權威的對手。默克爾在位日久,德國經濟發展形勢不錯,執政黨更無變革決心,墨守成規之舉越來越多。這在歐洲政壇呼喚變革,不斷有“政治小鮮肉”上位的背景下,默克爾的老人形象顯得格格不入。默克爾競選總理之初曾表示絕不會尋求第四任期,而她背棄自己承諾的做法也讓民眾對其戀棧之舉頗有微辭。
此次政治危機亦引發對是否變革德國政治制度的討論。這種有利于中間大黨執政的政治安排讓建制派充分享受到“制度紅利”,不利于中小黨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而且再次大選似乎只在理論上可行,實際操作性十分欠缺。施泰因邁爾總統不得不四處斡旋,極力說服社民黨或自民黨重新與聯盟黨開展談判。
歐洲“驚呆”了
德國目前是歐洲“老大”,也是推進歐洲一體化的核心發動機。近年來歐洲出現的各種問題大多依賴德國出面去“擺平”,德國已成為歐洲發展的“穩定錨”。德國聯邦議會議長朔伊布勒針對談判失敗也表示,“歐洲需要一個能展現行動力的德國,我們的鄰居需要一個可以依賴的伙伴”。其實當前歐洲形勢正在出現好轉跡象,經濟復蘇強勁,民粹主義退潮,德法軸心重啟,歐洲民眾在促進一體化、推動歐盟改革方面對德國有更大期待。
對德國政局尤其擔心的是法國總統馬克龍,他已在多個場合就歐元區改革發表了很多宏論,他為歐洲未來描繪了多彩的美麗圖景。但眾所周知,法國歷來多出“想法浪漫”的政客,如果沒有崇尚務實的德國支持,這些宏大的想法只會是“空中樓閣”。
德國已有不少輿論認為馬克龍的歐元區改革計劃無非是“變著法兒地想從德國納稅人口袋中掏走更多的錢”,默克爾對此表態謹慎,但在其執政地位趨弱,政治上面臨掣肘增多的情況下,歐元區改革的宏大計劃恐難以為繼。還有更加迫切的問題,歐盟冬季峰會于12月中旬召開,會議將就難移民問題、英國脫歐、歐盟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決定,而在“當家人”德國政局亂成一團時,峰會效果也打了一個問號。
英國輿論對德國“亂局”不乏叫好之聲,有智庫和議員呼吁借機提高英歐談判的要價,改變英方的弱勢地位。自英歐6月正式開啟英脫歐談判以來,一直處于“歐強英弱”態勢,英方自感倍受歐方“欺負”。據英國媒體報道,隨著歐盟冬季峰會日益臨近,英方內部正在商討將“分手費”提高至400億歐元,以換取冬季峰會宣布開啟下階段談判。在獲知默克爾執政談判失敗后,有保守黨議員要求梅首相在英歐談判中要“挺直腰”“暫停提高分手費計劃”,利用德國政治亂局為英國在談判中謀取更多利益。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德國政局走向如何,默克爾本人政治權威將大大受損。默克爾曾以“救火隊長”著稱,在歐洲四處“救火”,現在終于到了自己“后院著火”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