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恩平 郭連元
當我們懷著崇敬之情掀開我軍創建之初那段壯麗艱辛的歷史畫卷時,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平江起義、百色起義等隆隆的槍炮聲和震天的喊殺聲仿佛就在耳邊響起,領導這些起義的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毛澤東、陳毅、彭德懷、鄧小平等許多耳熟能詳的人物都會一下子閃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我黨年輕的將才、秋收起義的總指揮盧德銘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考入黃埔軍校
盧德銘,1905年6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宜賓縣雙石鋪獅子灣(現為自貢市沿灘區仲權鎮竹元村)一個不算貧寒的農民家庭。父親盧安炳,頗通書理,曾在鹽號為人管帳,家里有二十石租谷的田地。母親黃氏,是一個典型的封建社會婦女,很懂禮教。盧安炳夫婦共有子女七人,盧德銘是最小的一個。
1921年,盧德銘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成都公學。和當時許多有志青年一樣,盧德銘努力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如饑似渴地閱讀革命書刊。
盧安炳聽說學業優異的幺兒要投筆從戎,一時間呆住了,他怎么也不能把操槍弄炮的事情同盧家的人聯系起來!他鐵青著臉斷然否決了兒子的要求,說:“你還是好生讀書奔前途,以后哪怕回家當個教書先生都行,就是不準去摸槍搞炮的。我實在弄不明白,你咋個會想起去當個扛槍吃糧的‘丘八呢!”
盧德銘慢慢做父親的工作,把自己為什么會產生投筆從戎的念頭從頭到尾向父親一一道來,當講到國家民族內憂外患的實際情形,中華有志青年不能置身事外時,連父親也為之動容,最后,終于消除了父親的顧慮。
1924年春,盧德銘考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進入黃埔,盧德銘刻苦學習,勤勉操練,成績優異,曾被孫中山先生譽為學生的楷模。1925年9月,盧德銘從黃埔軍校畢業,留校任政治部組織科員。
1926年夏,由國共兩黨合作組建的國民革命軍,開始了旨在消滅軍閥的北伐戰爭。由中共領導的葉挺獨立團奉命集結于廣東肇慶,作為北伐軍先遣隊待命出征。盧德銘奉調到該團二營四連任連長。
1927年4月,武漢國民政府又組織了第二次北伐。盧德銘所部奉命進軍河南。七十三團在團長周士第和參謀長盧德銘的指揮下,一路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在上蔡決戰中,配合北伐主力將奉軍一舉聚殲,而后勝利班師回到武漢。
參加秋收起義 受命擔任總指揮
1927年9月初,在“八七”會議上新當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的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在江西安源張家灣主持召開軍事會議,具體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會議制定了秋收起義計劃,成立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并決定將參加秋收起義的警衛團和各地的工農武裝統一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由盧德銘任總指揮,余灑度任師長,下轄四個團,總計五千余人,準備兵分三路取瀏陽會攻長沙。
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盧德銘和余灑度率領起義主力部隊第一團(即原警衛團)和第四團(原黔軍邱國軒部),從修水出發,向湖南進攻。10日,一團在朱溪廠首戰告捷,接著越過修水、平江邊界,又攻下平江的龍門廠。11日,正當一團路過金坪、準備攻打長壽街時,遭到從平江趕來的一個敵團的阻擊。這時,混入起義部隊的四團邱國軒部見狀突然叛變,臨陣倒戈。一團腹背受敵,倉促應戰,和敵人激戰兩個多小時,損失100多人,兩個營被打散。危急時刻,余灑度主張硬拼,盧德銘則主張保存革命實力,他當機立斷,立即率領一團余部向平瀏邊界轉移。與此同時,起義部隊第二團從安源出發,先攻萍鄉不克,轉而一舉攻占了醴陵,后又趁敵兵力空虛輕取瀏陽。在接連的勝利面前二團麻痹輕敵,很快陷入優勢敵人的包圍,雖經浴血奮戰突出重圍,但兵力損失三分之二,僅剩三四百人。在之后的撤退途中,官兵離散,連團長王興亞也開了小差,整個二團幾乎全軍覆沒。第三團在毛澤東的親自率領下從銅鼓出發,一舉攻克白沙和東門市,但勝利后團長蘇先駿疏于防范,部隊在羊古腦被敵突襲包圍,激戰六小時,損失慘重,部隊被迫撤退。鑒于起義嚴重受挫,毛澤東于9月14日在瀏陽上坪村以前委書記的名義命令各起義部隊向瀏陽的文家市集中。得通知后,余灑度不愿去文家市,力主一、三團合力反攻平江,盧德銘卻主張堅決服從命令,他不顧余灑度的反對,毅然率領一團指戰員,戰勝艱難險阻,迅速南下趕往文家市。
9月19日,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當天晚上,毛澤東在里仁學校教室內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討論部隊的進軍方向問題。在這次極為重要的會議上,圍繞關系中國革命前途和道路的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在前委會上,出現兩種意見:毛澤東根據敵強我弱和起義已遭受嚴重挫折的情況,提出了放棄攻打長沙和占領中心城市,到湘贛邊界敵人統治比較薄弱的山區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保存和積蓄革命力量,走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政權道路的主張;余灑度則認為應該堅決執行省委的指示,攻打長沙,向農村退卻是沒有出路的,是錯誤的。
盧德銘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意見,會議形成決議:迅速向羅霄山脈開進,創建農村根據地。
熱血灑蘆溪
1927年9月20日,起義部隊在毛澤東、盧德銘率領下,從文家市向井岡山進發,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戰略轉變。是夜部隊宿營萍鄉縣桐木鎮,第二天到達小枧,22日進入萍鄉蘆溪鎮。
秋收起義部隊經過十天作戰,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此時江西朱培德部的重兵又發起了圍攻,地方反動民團也十分瘋狂,配合國民黨正規軍企圖將秋收起義鎮壓下去,徹底消滅起義武裝。
在險惡的形勢下,為了減少指揮層次,使部隊作戰轉移更加主動靈活,毛澤東和盧德銘在文家市對部隊進行了整編,將師指揮部撤掉,把各團余部集中編為一個團,下轄兩個營計七個連的兵力,并及時召開了前委會,決定部隊今后的去向。
盧德銘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意見,會議形成決議:迅速向羅霄山脈開進,創建農村根據地。
23日清晨,部隊從蘆溪更田村出發沿蘆溪河行進,毛澤東和盧德銘率領指揮部走在前面。但爬上離蘆溪鎮15里的山口巖時,突然遭到江西軍閥朱培德的特務營和江西第四保安團的伏擊。起義部隊毫無準備,倉促應戰,損失很大。混亂中,許多參軍不久的農民戰士四處逃散,部隊有被打垮的危險。在此危急關頭,總指揮盧德銘挺身而出,將生死置之度外,親自率領一個連折向隊伍的后面,占領路旁高地阻擊敵人,掩護毛澤東和部隊轉移。在這場惡戰中,敵人一部占領了附近的一個山頭,居高臨下,雨點般的子彈瘋狂地向盧德銘所在的陣地掃射。盧德銘全然不顧,繼續指揮戰斗,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二十二歲。黨和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這位為中國革命和我軍建立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革命英烈的。
盧德銘的人生是短暫的,但卻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光輝的一生。盧德銘無私無畏的偉大精神和足以彪炳千秋的輝煌業績,將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