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
案件多、法官少,這是長期困擾我國司法審判工作的難點,從去年開始,我國法院系統(tǒng)開始全面推行法官“員額制”。所謂“法官員額制”是指法院、檢察院在編制內根據辦案數量、轄區(qū)人口、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因素確定的法院的法官、檢察官的人員限額。員額一旦確定,在一定時期內不能改變,沒有缺額就不能遞補。
2017年7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率領首批367名員額法官舉行向憲法宣誓儀式。這場宣誓活動,意味著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入額工作順利完成,同時也標志著法官員額制改革在全國法院全面落實。此前,全國法官總數約為21萬人,但員額制改革之后,全國法院系統(tǒng)共有員額法官約12萬名,實現了把最優(yōu)秀的人才吸引到辦案一線。
在首批員額法官選任過程中,最高法嚴格執(zhí)行中央批準的改革方案,從嚴控制員額比例,從嚴設置法官崗位,從嚴執(zhí)行入額標準程序,不搞論資排輩,不搞平衡照顧,將員額比例控制在編制數額的30%以內,員額法官崗位均配置到一線辦案部門,綜合部門不設員額崗位。對入額人選要求突出實績導向和辦案能力。據了解,最高法首批入額法官平均年齡47歲,平均法律工作經歷22年,這些法官均承辦過疑難復雜案件或曾參與起草重要司法解釋,具有較強的審判業(yè)務能力和豐富的審判實踐經驗。
改革后的員額法官有哪些權利呢?在人員配置上,標配是一名法官、一名助理和一名書記員,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略有不同。在裁判權方面,員額法官將被賦予一定的自由裁量權。隨著改革的推進,員額法官承辦的案件將無須請示匯報,無須院庭長簽發(fā),也就是“誰審理,誰裁判”。但這并不意味著對主審法官的放任,因為權力的適用的一個必要前提是“誰裁判,誰負責”。
員額制改革: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
那么,各地法官究竟怎樣“入額”?是不是一戰(zhàn)定乾坤?據了解,首先,員額法官“入額”是需要經過嚴格的業(yè)績考核和筆試的,各地對員額法官的遴選堅持考核為主,考試為輔的原則,在選入方式上不盡相同。北京市對于審判員的考核注重辦案業(yè)績,對于助理審判員以及脫離審判業(yè)務崗位三年以上者,則是考試與考核相結合,其中考試占30%,考核占70%;海南省在入額法官遴選中考試成績占40%,考核成績占60%,并且在考核中,任職資歷量化記分10分,擔任法官年限越長,得分越高;江蘇省只有入職三年以上的助理審判員才能夠參加員額法官入額考試;吉林省高院不分行政級別、資歷深淺,對所有申請入額的法官一律采取“考試+考核”綜合評定的方式進行,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其中考試占60分的“大頭”,并統(tǒng)一委托第三方命題和閱卷;安徽省各級法院院長按照考核、遴選委員會審查等方式遴選,其他審判人員按照考試、考核、黨組推薦、遴選委員會提出人選、提請人大任命等方式遴選;湖南省各級法院院長采取考核方式入額,其他申請入額人員采取考核加考試的方式,以考核為主、考試為輔,按考核占80%、考試占20%的比例合成綜合成績。
根據全國最高法院統(tǒng)一要求,員額法官必須每年按照規(guī)定承辦一定數量的案件,達不到這個要求,即使已經入額的法官也會面臨被取消員額的可能。
由于員額制改革涉及面較廣,在社會各界引發(fā)不少爭議,其中一個相對突出的爭議點就是“員額制”下法官人員減少,可能導致“案多人少”的狀況。針對這一問題,業(yè)內人士認為,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院辦案數量大幅度增長,但是真正存在著案多人少的法院只是一部分。我們國家大部分法院中約有40%的法官在非業(yè)務部門工作,而真正在一線辦案的人并不多,因而造成“法官人員數量減少后無法適應”的假象。如果通過員額制改革,把有效的、積極的辦案力量吸引到一線去,辦案效率相應就會提高,案多人少的相對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中國法學會常務副會長陳冀平說:“這就意味著員額制將使司法的生產力得到解放。”
陳冀平稱,建立法官員額制,就是要通過嚴格考核,選拔最優(yōu)秀的法官進入員額,并為他們配備法官助理、書記員等審判輔助人員,確保法院85%的人力資源配置到辦案一線。由于法官員額制改革是對法院工作人員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涉及每一位干警的切身利益,是一場動自己“奶酪”的硬仗,因此,被視為本輪司法體制改革中“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
員額外法官何去何從
全國法院系統(tǒng)實行法官員額制后,截至去年7月,共遴選產生12萬余名員額法官,法院普遍建立起新型審判權運行機制,取消案件審批,確立法官、合議庭辦案主體地位。然而,法官員額制改革實施后,一部分法官將無法入額是必須面對的現狀。據了解,海南省原有法官1540人,員額制改革后,法官人數減至1100多人。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qū)人民法院全院有法官資格的人員62人,現選任主審法官29名,未入額法官33名,占53.23%。貴州省貴定縣人民法院原有法官53人,第一批入額18人,未入額法官35人,占原有法官人數的66.03%。在全國范圍內,大約有9萬名法官不能入額,那么這些未入額者又該何去何從呢?
針對法官“員額制”改革中的現實情況,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徐家新表示,對于未入額的法官,目前大致有四種渠道進行安置分流:一是轉任為法官助理,繼續(xù)在審判業(yè)務部門協助員額法官辦案;二是轉任司法行政人員,到綜合部門工作;三是一些年紀較大的法官從事案件評查、訴前調解等工作;四是通過交流轉到其他黨政部門。不過,這次沒有入額的法官在下次員額空缺遴選法官時,如果符合入額條件,還可以參加遴選入額。所有未入額法官,原來享有的法官資格以及津補貼保持不變。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全國法院和最高法院的審判執(zhí)行工作數據顯示,全國法院包括最高法院的審判工作呈現出“新收、審結、未結案件同比均上升”的態(tài)勢。上半年全國法院共受理案件1400余萬件,結案率逾60%,結案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0%左右。
“員額制改革成效首先表現為辦案效率提升,2017年上半年在全國法院完成員額制改革、法官人數減少40%的情況下,結案數量卻比2016年同期有所提升”。最高法審判管理辦公室主任李亮稱,法官減少,結案量上升,這被認為是法官員額制改革開始釋放改革紅利,這充分說明員額制改革完成后,法官隊伍結構更加合理,審判資源配置更加優(yōu)化,司法資源更加集中到辦案一線。
根據中央確定的法官員額比例和相關政策,不僅不能突破,在第一輪遴選時還要留有余地,為優(yōu)秀人才留下入額空間,各地試點的實際操作中,也一直按此進行。海南省第一批遴選留有10%的余地,貴州省采取以案定員、一步到位原則,根據案件數量及特點、法官承辦案件能力等綜合因素,計算出各試點法院的法官員額,法官員額一次性控制在39%以內,并為未來留有足夠空間。空缺的名額,設計是根據案件的增長來增補法官,同時也給年輕人留出一個奮斗的目標。過渡期內未選任為法官的現任審判員、助理審判員,轉任法官助理或司法行政人員,法官職務保留,現有待遇不變。過渡期內出現缺額,先從表現好的法官助理中選任,即使過渡期滿了,只要有真本事,還可參加全省遴選,仍有做法官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