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龍 亞坤
近年來,電信詐騙、非法集資、保健品等騙局逐漸向農村轉移。犯罪分子瞄準農村老年群體,裹挾著那些省吃儉用的老年人,走向陷阱。
老套路新動向
在鄉鎮大集上,不時有穿白大褂的“教授、“專家”、“醫生”,也有西裝革履的“企業老板”設攤、擺桌設局,有說產品“對病特效的”,有說產品“白送試用的”,也有說“買了產品贈送禮品可去廠家所在大城市參觀旅游的”。條件均十分“可觀”。
村民老陳66歲,得糖尿病已經十多年,一直靠藥物維持。前不久一幫穿白大褂的,某保健品廠的“專家”、“醫生”,來到了他住地的大集,老陳無事來集上閑逛,聽了在集上一角舉辦的 “專家講座”。專家推銷一種降糖的保健品,稱其有神效,一日三包,當日降糖,三日血糖恢復正常。6個月不用再服藥,并當場每人贈送了9包藥。老陳連服三日,果然,血糖降到了正常水平,三日后,專家根據老陳留下的地址來家回訪,為了不再終身服藥,徹底根除糖尿病,老陳花5000元,買了6個月的藥。服用六個月后,老陳因腎衰、尿毒癥住進了腎病醫院,靠透析維持生命。
細心的左右村民都會發現,一次大集“義診”后。吳老太的胸前掛了一個胸牌,脖上套了一個珠鏈,腕上多了一塊不走字的手表。某日,吳老太清晨趕集去買日用雜品,看到一伙“某學院”穿白大掛擺攤免費測血壓、測心律的“醫生”。平日血壓基本正常的吳老太,這一測不得了了,低壓120,高壓220,心臟的各項指標也非常糟糕。當即就把她嚇趴下了,于是她花3000元買了治心臟病的胸牌、治高血壓的手表、治腦病的項鏈。最近她在縣里工作的的女兒來看她,領她去市里幾個大醫院進行了檢查,吳老太身體尚好,血壓,心律各項指標基本正常。高血壓、心臟病,掛牌、項鏈、手表,那原是大集“義診”導演的一場虛驚。
老柳是一名鎮大集體退休工人,得心臟病多年,一天去鎮集市中心溜達。見有一伙推銷礦泉水的,說喝這水可以治心臟病,買一年的這個桶裝水,可以組織去省城旅游。聽了“白衣大褂”們的演說,他花1200元買了24桶,一年的礦泉水。日后推銷人員組織他們去了一趟省城,早出晚歸,車費、午飯,滿打滿算也就是200元。最近有關部門對該桶裝水進行了曝光。竟是普通的每桶7元的當地的一種礦泉水。喝水的療效對老柳的心臟病可想而知。前不久提起此事,因心臟病住院的他,連呼上當。
一天黃老太去集市趕集,走到一臨時搭建的大棚附近,一女孩塞給她一張傳單,說拿此單可去棚內抽獎領贈品。黃老太在棚內抽獎領得一條毛巾。工作人員告訴她必須買一盒燕窩粉,說這粉能保養身體,治多種疾病。手巾拿了,獎抽了,不好意思不買。黃老太花50元錢將那盒“燕窩”買回,打開盒子滿鼻子怪味,一看盒內都是銀色的粉末,誰也不知是啥,誰也不敢喝,全扔了。
新名詞大陷阱
P2P、MMM互助金融,這些當下時髦的名詞,在農村也都能找到。70多歲的朱女士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嘴里一直嘟囔著:“活了一輩子,第一次上了騙子的當。”相隔不遠的另一個病房里,躺著她的妹妹,三個月前,她因為中風被送醫院,雖然死里逃生,但是雙腿動彈不得了。說起她們倆前后腳被送進醫院的原因,朱女士一開始不太愿意回憶。“這個事情真的不想多說,特別是妹妹把自己和親戚們拉入了火坑,現在她自己心理壓力太大,弄到這個地步。”兩年前,平時不太走動的妹妹開始頻繁地拜訪她,每次來家里都會提著米和油,說是投資一家P2P送的,妹妹和妹夫前前后后投了二十多萬進去。P2P,這個新鮮詞讓朱女士摸不著頭腦,只聽到妹妹解釋:“P2P跟銀行一樣的,你把錢存進去,到時間就可以拿利息,但利息不知道比銀行高了多少倍。”
看著妹妹如此真誠,朱女士就把自己和老伴的8萬元養老金全部提了出來,還拉上自己女兒投了2萬,前前后后交給妹妹10萬元去投資P2P。剛開始的一年,每個月都會有利息返還,但去年4月份的時候,利息開始沒了,本金也拿不回來,只聽說老板跑路了。
兩家人一度決裂,朱女士的妹妹更是天天被堵門,因為她把親戚朋友都拉上了,身上背了200多萬的債,整個村子的人都對她指指點點,甚至威脅她再不還錢就跳河。想不開的時候,她妹妹甚至想再投一個P2P把損失的錢賺回來,鬧騰到今年過春節前,中風進了醫院,雪上加霜的是,住了3個月的院,光醫藥費就花去了十幾萬。
多方伸出援助手
老齡化的社會并不意味著詐騙橫行,但若是老人們不管是情感還是物質都十分空虛的話,那么,這樣一個社會確實非常容易變成騙子的“天堂”。這也是在日本等地已經發生過的——老齡化的日本,針對老年人的詐騙十分猖獗,乃至需要金融系統做特別的培訓,幫助進行防范。而鑒于農村的具體問題,更加閉塞和弱勢的農村老人,所面臨的可能是更加險惡的詐騙問題。倘若處理不當,可能會變為農村老人自殺的助推器。
究竟怎么辦呢?不管物質還是情感,都需要讓老人得到更多的滿足。這不管在農村還是城市都極其不易。也許,如學者建議,讓老年人幫助老年人是一種辦法,由老人們自發推選會長和理事,村里有老人過80大壽,協會去送塊長壽匾,有老人病了,協會去看望……這樣有助于填補空虛,幫助集體防范詐騙、自殺等問題。
而司法機關應結合本地區多發、典型的犯罪手段,有針對性地開展送法下鄉活動,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向村民,特別是農村留守老人講解犯罪分子的常用犯罪手段,解析最新騙術,提高留守老人的警惕性,增強農村留守老人的防范意識。作為留守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也需要及時和父母親溝通,關愛老人的身心健康。特別是老人受騙后表現出的懊悔與沮喪,要比年輕人更甚,有些個案甚至直接導致老人死亡。所以,需要家人關懷彌合老人心靈上的傷痕。此外,還要適當控制老人可支配的現金財物,比如建議老人將存折、銀行卡等辦理短信提醒功能,在通過銀行轉賬時老人的直系親屬可間接參與老人的財物管理。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