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曾一度堪比共享單車火熱的共享辦公空間,近期卻突遭“寒流”。
目前,北京市朝陽區、豐臺區、海淀區工商行政管理分局已經暫停受理共享辦公空間、孵化器等虛擬地址工商注冊登記。至于什么時間恢復,還沒有時間表。對于暫停原因,相關工作人員認為是規范需要,由于部分共享空間單位疏于管理,出現大量注冊地址和實際辦公地址不一致的情況,還有部分共享辦公空間內注冊的企業在納稅方面存在問題。
在業內看來,作為創業市場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眾創空間伴隨著國內雙創浪潮而進入繁榮期。2015年以來,國內各地誕生了一大批眾創空間,但同樣令業內普遍擔憂的是,集中涌現的眾創空間是否會形成過剩以及魚龍混雜等問題。
野蠻生長,魚龍混雜
聯合辦公空間、眾創空間和新型孵化器目前在中國得以快速發展,是由于在“互聯網+”時代,辦公空間和辦公模式正處于巨大的變革中,人們對傳統寫字樓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
在國家倡導“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相關政策以來,方糖小鎮、優客工場、SOHO3Q、氪空間、納什空間等聯合辦公企業應聲而起,國際知名聯合辦公品牌WeWork在2016年進入中國。在這些聯合辦公空間里,一個2平方米的工位就可以注冊登記一家公司,與之前需要房產證、獨立商辦物業空間相比,手續大幅簡化,也降低了企業成本,受到了創業型企業的歡迎。
據好租網發布的《2016年度商辦地產白皮書》顯示,僅北京目前已有聯合辦公品牌數達99家,布局網點228家,辦公工位達4.7萬張;而在上海,已有的聯合辦公品牌數達96家,布局網點數192家,辦公工位達3.2萬張。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曾表示,共享辦公與其他共享行業不同,除共享辦公地點外還會共享各種資源,目前中國的共享辦公行業還處在嬰兒期。目前,作為依托自持的SOHO物業,SOHO 3Q已成為北京、上海最大的共享辦公空間,擁有19個中心,出租率在85%左右。在潘石屹看來,目前SOHO 3Q管理模式已經成熟,將逐漸從一線城市向強二線城市擴展。SOHO 3Q不是要多建一個辦公樓,而是把目前建好的、但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辦公樓做轉換,轉換成更靈活的空間,做成未來的市場需要的辦公樓。
共享辦公空間并非只是提供辦公空間。對于目前像SOHO 3Q、優客工場此類正規大型的共享辦公空間,其每家企業背后都有強大的專業運營團隊。此外,目前共享辦公空間行業正處于非常快的上升階段,且應用性越來越廣。但同樣存在魚龍混雜的狀態,一種是以服務為主的正規共享辦公;另一種則將其包裝成“孵化器”的名義圈錢。
一位業內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市長期存在依靠“賣地址”存活的聯合辦公企業,將辦公區域隔斷成許多小空間后對外出售辦公地址,一年收費約2000元。這種現象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很多注冊企業在經營、納稅等方面也存在問題。對集中辦公區、孵化器工商注冊登記混亂情況進行清理整頓,對聯合辦公企業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利大于弊。
門檻低,面臨過剩危機
2016年年初,一大波孵化器宣布倒閉,其中包括知名孵化器如孔雀機構。當時,很多人驚呼,創業孵化器進入清場階段,眾創空間行業陷入寒冬。
目前眾創空間的形式多樣,其中政府、高校主辦的公益類眾創空間和龍頭企業牽頭主辦的專業類眾創空間,可以較好地解決資金籌集問題,所以發展較好。對于民辦眾創空間來說,自我造血功能仍是困擾其發展的最大障礙。
有業內人士透露,一些創業沙龍的創咖,開的時候熱熱鬧鬧,但真正來的創業者很少,入駐率偏低。“眾創空間太多,創業者不夠用,真的不僅是一句調侃。”南京大學商學院博士生潘涌最近做了一個關于眾創空間的調研發現,富余的孵化器、日益走低的企業存活率是個不爭的事實。“政府扶持不少眾創空間,創業者不夠用怎么辦?只能降低孵化器的門檻來保證入駐率,而入駐企業素質的降低勢必會導致企業存活率降低。”
北京一位新設眾創空間負責人說,其創立前的市場調查顯示,空間平均入駐率只有30%左右。與美國WeWork模式相仿的廣州酷窩聯合創始人吳家耀說,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空間入駐率還算高,但能達到50%以上就算是很好的,二三線城市的眾創空間真的是“空”間。
事實上,眾創空間提供的基礎服務,比如說探討的空間,對創業者來說并不是最關鍵的;相反,對創業者幫助最大的產業鏈生態資源及資本等關鍵環節,大部分眾創空間做不到。潘涌在調研中發現,由于缺乏職業準入制度,有些眾創空間的創業導師隊伍良莠不齊,指導企業的有效性沒有具體標準,“眾創空間的運營,不能只看重物理空間,應該正視自身的服務水平和能力。如果能提供創業者需求的東西,永遠都不會過剩。”
在長期觀察聯合辦公市場的克爾瑞咨詢總監黃甜看來,目前國內的聯合辦公市場還比較混亂,之前大家都在野蠻生長,有了很多空間,但是空間的文化和資源都沒有建立,服務質量也有待提高。
亟待標準化,邁向專業化
日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優客工場等聯合辦公類型眾創空間在上海發布《眾創空間服務規范(試行)》和《眾創空間(聯合辦公)服務標準》,被視為是終結野蠻生長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指出,眾創空間在很多方面仍有待提升和發展,如服務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增值服務有待加強,行業標準尚待建立健全。根據服務規范,眾創空間也就此有了標準定義;將其服務對象定位在以創新為特征的創業團隊、初創企業和創客群體;規定了其主要服務功能,包括創業輔導、投資融資、資源對接、氛圍營造;細化了36條服務內容并形成標準化條款。
這在業內已經形成共識:規范和標準的發布,有助于促進眾創空間服務規范行為,為整個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將更大程度激發億萬群眾創新創業活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滿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強烈需求,并實現眾創空間供給側效率的匹配。此外,業界普遍認為,眾創空間的發展必須從“草根空間”邁向“專業化時代”。
那么,專業化的眾創空間到底特別在哪里?不少眾創空間的運營機構充當的是房東角色,只提供場地和簡單的辦公設備,創業者難以獲得有效的產供研銷等運營資源,缺乏產業鏈或產業生態的支持。而專業化眾創空間由行業領軍企業或發展態勢良好的成長性企業牽頭,內部整合產供研銷的一條龍專業化服務。專業化眾創空間有助于減少創業者風險,推動行業整合轉型升級,這是實實在在的服務,這是核心競爭力。
專家指出,眾創空間的發展少不了規劃先行。城市在發展眾創空間時,應緊密結合城市功能定位,特別是城市的產業規劃與布局,做好眾創空間的頂層設計。以政府為主體,搭建由政府、眾創空間、企業、創客等多方參與的線上對接平臺。政府發布創業政策、投資的相關規定與意向;眾創空間發布科研成果,宣傳創業項目;企業發布科研技術與項目的需求信息;創客利用對接平臺了解相關信息,發布融資需求,并在對接平臺中分享創業經驗,從而實現眾創空間、創客團隊與政府、企業有效對接,為創客團隊提供充分的創業實踐機會,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