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 唐潔 王鵬
一、休閑體育產業概述
休閑體育在學術界尚無統一定義,本文在此把休閑體育界定為人們以心理健康和鍛煉身體等為目的在余暇時間參與的各種體育活動。休閑體育產業既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為此提供專門服務的經濟產業。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快速平穩,但是在其近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卻凸顯出了有效需求低迷的問題。基于以上情況本文擬通過分析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發展中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從而提出發展對策,以期能為我國城市休閑體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
二、經濟發展為休閑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體閑體育產業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而優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決定因素是物質財富的增長。根據著名的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生理、安全、社會、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層次依次遞進,逐級上升。在低層次需求被滿足時,高層次的訴求自然會出現。經濟發展帶來的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之后,人們開始更多地追求富有現代意義的休閑生活,保證自己的身心健康,豐富自身的精神面貌。依據以往的研究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精神文化需求在居民消費中的占比將大幅增加。最近的2016年我國家庭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0.1%人均CDP更是提高到了53817元已經超過了休閑體育消費快速增長的閾值。數據表明我國的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環境已經達到較高發展水平,體閑體育的參與理應趨于常態化。
三、中國體閑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消費需求明顯不足
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是:目前支撐中國體閑體育市場發展的城鄉居民的體閑體育消費需求水平仍在低位“擺動”,城鄉居民的體閑體育消費需求明顯不足,體閑體育市場發育的動力不夠、活力不強。這似乎與其他國家在這一時期,體閑體育市場發展的情況大不一樣。
影響體閑體育產業的發展的兩個決定性因素是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其生活方式。相對于發達國家由于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較高,對體閑體育的認識也較為深入和普遍。而我國雖然人均GPD數據尚可,但實際人均收入不高,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相對較少。且在近兩年經濟“新常態”的相對不景氣的經濟大環境下,國城鄉居民更傾向于把手中的現金流投入住房和汽車等商品上;與此對應的在經濟遇冷的背景下城鎮居民體閑體育消費總人口亦無明顯增長;分配方式的老大難問題導致國民存款中的大部分集中于少數富人手中;中下層階級雖然手中尚有余錢,但是我國住房教育以及醫療保障體系發展欠佳的情況下人們對于未來風險的抵抗力有限,加上經濟形勢預期的悲觀導致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人們的消費行為趨于保守。
此外我國的城鎮化水平的低下也是限制休閑體育有效需求的一大因素,截止2014年我國城鎮化率僅為54.77%,這與眾多發達國家貼近甚至高于80%城鎮化率相比差距還是存在的。而在農村人口占比如此之大的基礎上,數據表明近50%的農村居民,全年的體閑體育消費基本為零。我國整體城鎮化水平的相對低下,無疑影響和制約了中國體閑體育消費經濟的發展。
除了必要的實際消費能力,人們還必須具有可靠的消費意愿,這才是休閑體育消費高速發展的保障。消費者心理趨于保守,消費信心不強,消費觀念轉變遲緩等消費觀念問題的存在是現在的客觀現實。而消費觀念的落后與目前的高通脹率導致的人民財富縮水和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偏低等各種因素交互作用,對于服務性消費的抑制作用明顯,休閑體育消費的前景堪憂。所以,雖然表面來看我國已達到了休閑體育高速發展的門檻,但是我國市場對于更高層次的需求并未充分體現。
綜上所述,中國整體居民體閑體育消費需求不足與以上提及的因素呈緊密的相關關系。故而有效需求不足是當下中國體閑體育市場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也因此,要想推進我國的體閑體育市場快速平穩的發展,就必須從引導、創造我國居民的有效的休閑體育消費需求來著手。
四、對于休閑體育有效需求不足的對策
只有繼續穩健推動城市化進程,拉動內需,釋放消費才能為休閑體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可能。而作為進步、文明的表現的休閑體育,也只有在加快“農村城鎮化,城市大型化”的背景下,以廣大城鎮地區為依托形成的強大需求,才能推進休閑體育穩健快速的發展。其次,面對近些年經濟的進一步下行壓力,必須以體閑體育產業政策上的深化改革為手段,達到發掘經濟持續增長力的目的,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并在這些條件下建立和逐步完善城市休閑體育的消費和服務體系。最后,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基礎,輔以健康的休閑體育消費理念導向,讓人們理解休閑體育消費的必要性。才能使我國的休閑體育發展有一個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