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思婷 高 明
(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綿陽 621000)
本次競賽旨在當越來越多的土地資源建成環境資源的時候,應該更加重視空間品質的問題,主要關注城市空間的細微之處。如果細微之處無序,則整條街區或街道品質也會降低。參賽者自己發現和定義一處“微空間”,如何在保護城市本真性的前提下合理提出對該空間的改造和品質的提升,如何在激活社區或街道活力的同時還能真實還原居民平民化、本土化的生活狀態。
通過對競賽設計要求的分析,我們本次項目場地選擇在上海老城廂弄堂中。上海老城廂已有700多年歷史,位于上海城東南,東臨黃浦江。它是上海歷史的發祥地。老城廂留下了許多老上海記憶的影子,小弄堂、煤球爐、窗戶外撐起的“萬國旗”,老虎灶,縫紉店,描繪了一幅幅老上海的市井生活圖。如今老城廂居住人口日益復雜,市井生活氛圍漸漸消失,鄰里關系日益缺失。陸家嘴與老城廂之間的黃浦江就像一道鴻溝和裂縫,現代化正在迅速接近或者即將蠶食這個老城區。而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生活還仍舊面臨著諸多窘境。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是否真的要讓老城廂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最后成為我們塵封的記憶。
與上海陸家嘴隔江相望的上海老城廂弄堂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上海城市歷史環境的主體要素。在城市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看似靜默無聞的里弄街區仍然保持著平民化,本土化的生活狀態,居民生活卻面臨諸多窘境,鄰里環境岌岌可危。
3.1.1 住房矛盾
上海老城廂式上海老城區,房屋的建成一有上百年之久,許多房屋年久失修。大部分住戶對居住空間供不應求,重視私人利益超過公共利益,將公共空間私有化,居民自行改造房屋導致房屋結構破壞。弄堂住房建于百年之前,生活設施不夠完善。居民大多沒有獨立的洗漱、廚房等輔助空間,弄堂街道淪為居民共同使用的輔助空間。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居民仍舊面臨者拮據的生活條件。
3.1.2 居民矛盾
上海弄堂煤氣,供水系統也漸漸完善,但是百年傳承下來的生活習慣還在延續。老居民們十分懷戀著過去提壺打水,喝茶聊天的老虎灶生活。另外,許多外地打工者不得不選擇在老舊低廉的弄堂出租屋中扎根。因此老城廂居民大多是打工者和留居的中老年人。這導致弄堂居住人口過度,人口組成復雜。公共交往空間的缺失使得五方雜處的居民鄰里關系疏離。
通過對弄堂居住環境的研究探索,對弄堂居民來說最需要的“微空間”是以個能解決其日常生活的矛盾和困難的場所。在擁擠弄堂的中發掘原有的失落空間并對其進行設計改造,將其創造成為一個擁有活力的公共活動領域。因此,發掘出上海弄堂中的失落空間“老虎灶”為“微空間”,并提出設計挑戰?!袄匣⒃睢逼鹪从诿簹庀∪钡?9世紀,為居民供應熱水,兼營茶水店,面積稍大的在屋后開設浴室。那時老虎灶在上海居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并成為弄堂生活的標志。老虎灶漸漸消失,這使傳統居民的生活習慣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弄堂的市井生活危在旦夕。鄰里關系日益疏離,其樂融融的景象難以再現。對于外來的居民而言,處于被動狀態的他們因為公共交往活動空間的稀缺、朝九晚五的生活使他們缺少日常的交往活動。
面對弄堂老虎灶的消亡、公共交往空間的缺失、鄰里關系的空白,面對這樣的困局我們不得不警醒,思考如何改善居民社會關系,如何傳承復興老虎灶百年文化傳統,如何營造具有活力的公共領域,打造具有生活原真性的“微空間”。
隨著生活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老虎灶其經營模式、燃料的亙古不變必然會導致其消亡。若想要留住老虎灶必須改變其經營模式,調整其主要功能,改變其燒水方式,了解居民真正所需。從居民公共活動交往空間的缺失、無處洗澡沖涼的窘境著手,可以將老虎灶打造成居民喝茶聊天,納涼沖澡的鄰里“微空間”。傳統模式的老虎灶以煤做燃料,開設熟水店、茶館、“孵混堂”。由于上班族的入住,我們加以創新,新型老虎灶開設早餐店、茶館、淋浴間、熱水器(代替老虎灶)。新的模式適應新的時代,為弄堂居民提供便利的同時采取了環保的方式,老虎灶經營者利潤得以提高,并打造出一個老居民與新居民共享的公共活動領域。
老虎灶店面多為18~30m2,我們以24m2的店面為例,對老虎灶的功能空間進行合理改善。改善經營老虎灶的主人的個人聚住空間的同時也能夠營造具有活力的公共活動空間。原有兩層的居住空間,降低層高,加以夾層作為經營者的居住空間。二層做出挑做為聊天閑談的空間,一二層各有兩個淋浴間,為居民提供沖澡的方便,也為老虎灶經營者創造收益。底層仍設有灶臺售賣早飯,也提供開水售賣(老虎灶)僅為輔助功能,為老居民提供的精神寄托。底層仍舊開設茶館,早上作為早餐店??此坪唵蔚墓δ茏兓瘏s成為小區的一活力點,以點激活小區,增加弄堂居民的公共活動空間。
為了解決老虎灶燃料消耗和不環保問題,我們采用相應的綠色技術。
4.3.1 增加空間利用率
弄堂房屋單層空間較高,為提高垂直空間的使用率,在房屋結構修繕的同時將二層空間做2.5m出挑。將第二層的空間降低,增加夾層空間,作為經營者的居住空間,出挑部分作為休息閑談空間。
4.3.2 自然通風設計
結構的修繕使空間自然通風得以改善,同時在設計時,長坡延續老弄堂的老虎窗樣式,背街的短坡面加設天窗增加空間的拔風效應,促進室內自然通風,減少建筑能耗。
4.3.3 太陽能設計
建筑南向坡屋頂直接敷設太陽能板,利用太陽能電池板供電和燒水,老虎灶有原來落后的燃料燒水轉變為成新型的節能環保的方式。根據城市發展進程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演進,對建筑技術的調整和優化,以適應新時代市民對生活環境和城市街區的需求。
上百年來老虎灶一直“根植”于弄堂的大街小巷,由于技術、居民需求、居民人口結構等多方面的變化才導致其消亡。也是這些原因也同樣導致了弄堂鄰里間的市井生活蕩然無存。老居民日益搬遷,留下的生活也變得索然無味,新居民為在上海打拼立足掙扎在雜亂的老城廂中。本次競賽中我們發現弄堂的主要矛盾,通過對已經消失的老虎灶“微空間”進行重新設計改造,可以讓原來遍布在弄堂中的老虎灶們“活”起來,以點來激活老城廂社區。老虎灶“微空間”就成為了居民的早餐店,淋浴間,茶水鋪,一幕幕市井圖將重現于眼前,為弄堂街區帶來新的活力(圖1)。

圖1 競賽作品剖透視效果圖
“城市蔓延”現象日益顯著,城市侵入式的發展漸漸地吞噬了充滿人情味的傳統社區。使城市居住空間破碎、空間未合理利用,由此產生負空間。上海這座城市中,弄堂街區作為原生性的“城市底圖”是上海城市肌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育了上的海的歷史文化。因此弄堂負空間的再生與更新,是對上海弄堂街區的問題也是對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對老社區產生的普遍問題的統一解答。本設計對弄堂街區現存舊建筑的再利用對促進街區形成獨特的社區文化和方便居民生活都有積極意義。設計存在諸多不足和缺點,但希望以實驗的態度為探索弄堂街區的微空間保護與再生提供一定的思路與啟發。
[1]新視野編輯部.居住“微”革命[J].新視野,2010(4):130~153.
[2]宋慶邦.微建筑微生活——關于居住微空間的探討[J].南方建筑,2012(6):59~62.
[3]黃普,王蕾.尋找“失落空間”——對我國城市空間擴展過程中若干問題的認識[J].上海城市規劃,2009(85):11~14.
[4]羅小未.上海弄堂[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5]張偉群.上海弄堂元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