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瑞 錢嘉琳 徐 歡
(江蘇師范大學地理測繪與城鄉規劃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下簡稱《意見》)勾畫了我國城市發展的藍圖。《意見》中提出:“我國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這一文件連日來引起民眾的極大關注。未來的新建居住區應打開思路,從住區的規劃結構、空間布局等方向入手,提倡打造開放式居住模式,使住宅區重現活力。但筆者認為,如何將現有封閉小區轉換為開放式小區,并解決當前的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這里不得不提我國封閉式小區的起源,我國封閉式小區與“小區”這一概念關系密切,該術語源自蘇聯規劃概念microrayon,但它實際上與美國的“鄰里單位”理論十分接近。小區引入我國后,成為我國規劃居住區的基本單元,甚至連有些老城內的傳統街區也經常在管理上稱自己為“小區”。
全國幾乎全是封閉式住宅區,圍墻隔絕出了一片又一片的“孤島”,城市的活力大大減弱,人們很難熱切交流,這也難免越來越多的人感覺社會的冷漠。封閉式小區在內部建設許多小區景觀,浪費了土地資源,使城市的公共空間名存實亡。同時,小區的封閉性導致城市道路系統大量缺乏“毛細血管式”的支路,外部道路越建越寬也無法改善交通的擁堵狀況。封閉式小區的這些問題,引發了我們對小區建設新方式的探討。
開放式小區中小區道路和城市道路的聯系性和通達性得到增強,城市路網密度加大,可以有效緩解城市的交通壓力,有利于城市道路網的合理組織。通過小規模的地塊開發,城市生活更有活力且更加便利。
封閉式小區將居民生活和城市生活分隔開來,開放式小區將空間打開,更好地融入城市整體體系中,與城市空間協同發展。鄰里之間相互交流,改變封閉式住宅中鄰里關系的冷淡現象,創造一個兼具生活、工作和娛樂休閑的空間,讓居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樣。
傳統的封閉式小區很多將原本屬于城市的公共資源獨立占有,住區開放后能減少資源的浪費、閑置現象,達到公共設施共享,大大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開放式小區拆除圍墻后與城市道路連接,這對居民的生活空間的私密性、穩定性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住區管理和城市管理很難進行統籌規劃,這會帶來開放式住區的安全、衛生、噪聲、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問題,對自我管理和國民素質要求較高。
筆者結合國內外開放式小區的案例,對徐州市小區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據統計,徐州市市區現有小區1 199個,其中,物業管理小區344個,社區物業服務站管理的小區141個,無物業管理的小區714個。徐州市封閉式小區占絕大多數,而開放式小區尚在建設中,目前開放式小區案例幾乎沒有,所以經過一定的調研和比較分析,筆者在徐州市內選取了2個較為典型的城市住區案例,封閉式小區的典型代表“風華園”和相比之下已有一系列開放措施的“綠地世紀城”為研究案例。
徐州風華園小區是徐州地區的大型成熟社區,坐落于徐州市銅山新區南三環路與風華路交叉路北。風華園小區是典型封閉式小區。通過對風華園的小區道路交通組織、設施利用情況等方面的調研,筆者總結了封閉現狀及產生的問題:
1)道路封閉問題。風華園小區除南側為三環南路外,其他三側均為不同的小區,且小區之間沒有城市道路分割。該片區內存在大量的T型路和斷頭路,給周邊道路帶來不少壓力。
2)出入口擁堵問題。調研發現,小區南門交叉口的交通最為擁堵,嚴重影響了小區居民的日常出行。首先,風華園小區作為一個居住密度較大的小區卻僅有南門這一個機動車出入口,南門每天所承受的交通流量可想而知;其次,小區南側風華南路正對小區大門,交通流在小區南門的匯聚除了給南門空間帶來了巨大沖擊,也對周邊交通造成了嚴重影響。
3)小區景觀的閉塞性。風華園小區的封閉性使得小區內中心空間被限定為僅為住區居民使用,使得中心空間場所感無法建立,無法有效引導居民交往需求和建立歸屬感,增加了居民的不安全心理。住宅單元樓宅前綠地空間缺乏維護,無法形成人們飯后散步、駐足交談的場所。
徐州綠地世紀城位于徐州市云龍區,將建成總建筑面積約130萬m2的大型國際化社區,是目前徐州在建規模最大的大型綜合居住區。通過調研已建成部分,筆者總結了其特點:
1)獨特的交通組織。綠地世紀城采用“小封閉,大開放”的形式初探城市開放式小區,大開放在于小區內部道路十分通暢,且市民可以隨意出入小區的公共活動空間;小封閉是指在小區內部有多個小型封閉組團,這些組團保證了組團居民生活的私密性。
2)開敞的社區空間。綠地世紀城的公共活動空間為高密度的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開放空間,讓城市居民參與社區空間,加強了人們之間的交流,給小區注入了活力。
3)共享的公共景觀。綠地世紀城的公共綠地更加注重其功能性,與市民的生活需求相協調,增加了生活氣息,是非常好的城市活動院落。
自從2016年國務院頒布的這項意見出臺后,建設開放式小區這一話題在全國范圍內引起熱議,有支持也有反對。數年來人們“無圍墻不小區”的居住理念根深蒂固,我們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了居民們對該政策的看法從而進一步探究政策的可行性。同時,每個城市都有其特定的環境背景和社會背景,我們也需要通過科學的分析去探究建設的可操作性。
本次調查通過現場調查及網絡調查的方式共回收居民有效問卷200份,對象包括不同年齡階層和從事職業。調查發現:徐州市民對小區開放政策的關注、了解程度不高,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封閉式小區的優點多于缺點,對小區開放政策的支持率低于反對率,居民的開放意愿不高。作為住區使用者,居民大多傾向于支持和希望住區進行封閉管理,對于開放小區存在較多擔心。200位受訪居民中,86%的受訪者表示最擔心安全問題,66%的最擔心衛生問題,59%最擔心公共設施維護問題,53%的擔心業主利益保護問題,另外有68%的居民認為可以接受小區內的道路和公共空間的適度開放。調查表明多數居民對封閉小區感到滿意,認為不需要建設開放式小區,但是對于開放式小區的建設沒有強烈反對,只要處理好讓居民擔憂的問題就具有建設的可行性。
城市開放式小區在中國未來的城市規劃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結合徐州的城市特點,考慮到其現實因素,要打開徐州市現有的封閉小區,難度較大。因此筆者認為,在徐州市推廣宣傳開放式小區時還需遵行以下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
建設開放式小區的本意是解決城市病問題,人們能更好的生活在宜居的城市中。無論是城市封閉小區的改造還是新建開放式小區,其設計的核心應該是為“以人為本”服務的,所以,城市開放式小區應綜合考慮居民的訴求,從居民的角度出發,為居民創造高質量居住、舒適有序的空間秩序感,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2)綜合考慮原則。
城市開放式小區的建設規劃,不應僅從提高城市路網密度、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角度出發,還應解決包括城市的公共空間名存實亡、樓盤各自封閉、小區景觀空間破敗、設施配置浪費等問題,從綜合角度出發達到開放式小區的最優化。
根據以上原則,本文提出對城市開放式小區建設規劃的幾點建議:
1)尊重歷史、因地制宜。封閉式小區是城市發展的產物,建設開放式小區的同時,根據既有的封閉式小區特點,因地制宜的適度開放,不能盲目、粗放的拆除圍墻,盲目的開放化。城市建設者應根據小區的地理區位差異,合理分析城市的功能作用,來確定是否開放。例如在不怎么擁堵的地段,為了達到小區的安全性、完備性的目的,我們應當盡量不開放小區,而對于中度擁堵或者嚴重擁堵的情況下,我們應當適量的開放小區的部分道路來改善交通狀況。
2)從道路交通層面,筆者認為應將住區路網作為城市道路的支路有機的融入城市道路中,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從景觀空間層面,住區中綠地、活動場地參與到城市公共空間的有機組成中,讓住區綠地和城市綠地充分互動;從公建配套層面,從城市整體的角度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城市的服務設施體系,讓城市共享發展,讓外界環境和住區商業設施互動,增強商業設施的良性循環發展。在解決城市交通問題之外,也要考慮到城市道路及住區共享道路在功能上的變化,要從小區居民的角度考慮,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開放式小區的建設規劃要充分考慮合理性和宜人性,其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綠化景觀的規劃等都需要和居民日常生活有機結合,從而更好地得到居民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高皓若.基于與城市協同的開放和封閉住區對比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7.
[2] 鄭 悅.開放街區式住區規劃設計策略探析[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6.
[3] 曾燁璐.我國城市從封閉小區到街區制的路徑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7.
[4] 黃明華,關曉慧,曾 勤,等.我國住區模式轉型的是與非[J].規劃師,2017(3):108-113.
[5] 王彥輝.中國城市封閉住區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0(3):85-90.
[6] 趙衡宇.也談開放與封閉——解讀當前城市化現狀下的老住區更新現象[J].華中建筑,2008(7):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