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英
(臨沂市旅游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山東 臨沂 276000)
全域旅游促進區域內各行各業、各種要素的協調發展,是一種開放發展的空間、時間理念,舍棄了過去狹隘的產業和行業思維,突破了各部門之間的隔離和行業發展的局限,走全方位發展的道路,將一個區域整體作為一個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統籌考慮。在全域旅游思維下,旅游交通體系是協調發展的非常重要一環,高速公路、高鐵等建設需要在規劃之初就統籌考慮區域發展的需求,與所經之處的旅游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等統籌考慮和規劃,要將整個大區域作為一個整體,建設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由航空、鐵路、公路、水路、景區路、集散中心、旅游服務區、自駕車營地等組成的現代旅游交通體系,讓旅游目的地與客源地的距離越來越近,布局合理的旅游交通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出行的需要,提供更通暢、更安全、更便捷的交通運輸條件。
交通體系規劃應當在全域旅游新理念指導下,始終以滿足游客和群眾需求為目的,敢于突破舊規,敢于創新,做到道路結構合理、功能完善、便于觀光、特色鮮明、服務優質等要求,在規劃設計中要重點把握以下兩點理念。
在傳統的道路交通規劃中主要是考慮道路交通工程建設和交通安全以及便于管理的要求,對于旅游需求考慮甚少,而在全域旅游理念和發展模式下,更多的是在此基礎上,要充分體現旅游功能和游客的需求,將旅游元素融入其中。換而言之,一些主要交通設施,如航空機場、高鐵站和線路、高速公路等建設,必須將整個區域作為一個旅游目的地來統籌發展,在規劃建設之初就應將旅游的需求一并考慮,真正做到交通與旅游的融合發展,防止道路交通和旅游發展需求分離。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有著更高的旅游出行要求,所以道路必須將游客需求作為重點考慮,做到進入旅游目的地的大交通體系必須是“快進”交通網絡,而此要依托高鐵、航空、高速等道路交通體系。進入旅游目的地之后,游客就需要深度游、體驗游,在此要求基礎上,就需要完善以旅游咨詢集散服務中心、旅游路為核心,以綠道、步行道、低空旅行等“慢游”交通網絡,所以道路交通規劃要處理好“快進”交通網絡與“慢游”交通網絡、跨區域的“大交通”與小區域的“小交通”銜接,便于游客出行和換乘。
旅游道路交通體系規劃是在傳統的交通體系規劃的基礎上的提升,區別于以往就交通談交通的模式,在滿足交通工程的基礎上,更注重于游客需求,增加旅游元素,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并且要結合現有創新的建設旅游服務設施。
以機場、車站、高速、鐵路等集散樞紐為重要節點,建設與城市交通疏散量相適應的游客集散和中轉系統,加強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銜接,打造結構合理、零換乘的交通體系,達到城市內與外、進與出之間便捷、安全、順暢的要求,形成綜合旅游交通體系。梳理旅游道路現狀,實施旅游道路規劃,對通往景區和旅游村落的道路進行硬化、綠化、美化提升改造,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達到旅游巴士通行要求。加快干線公路與景區公路連接線以及相鄰區域景區之間公路建設,重點建設4A級以上旅游景區之間的交通道路連線,形成全域旅游主要旅游道路網絡,實現一種以上快進交通方式通達4A級景區,兩種以上快捷交通方式通達5A景區。
因地制宜規劃建設旅游集散服務體系,可依托市、縣區、鄉鎮客運站場及景區改造建設市級、縣區級、鄉鎮級(或景區)三級全域旅游集散中心,也可在城區等交通暢達便利位置統一布設市、縣(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改造提升旅游景區游客中心(集散中心)服務設施,同時在機場、火車站、汽車客運站點等交通樞紐和旅游特色村、星級賓館、主要旅游購物場所等設立旅游咨詢服務中心(點),在高鐵站點規劃設置旅游咨詢服務中心(點),形成多層次的旅游集散咨詢服務網絡。并有效提供景區景點、度假區、住宿、餐飲、氣象、交通、會展、醫療衛生、安全急救等方面的信息和咨詢服務。
旅游集散中心提供便捷、舒適、高效的通往旅游景區的旅游直通車或旅游交通專線服務,擴大城市公交通往城市周邊旅游景區的覆蓋面,推進汽車租賃網點與旅游景區、鄉村旅游點連接,實現游客從機場、車站到旅游景區景點的無縫換乘。積極發展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網約車等交通模式;具備條件的景區景點配備設置公共自行車、小火車、電瓶車等特色交通游覽產品,包裝成具有地域歷史文化內涵的交通工具。
建設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是關鍵,在城市交通發展中,既要考慮市民需求,又要考慮游客需求,做到共享理念。必須堅持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戰略,落實地面公共交通路權優先政策,加快公共交通專用道建設,合理規劃布局網絡,形成換乘方便、結構合理、通達區域廣的交通體系,滿足市民、游客生活和旅游需求。有條件的城市要開通直達環城市游憩圈主要景區景點的公交車。
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充分考慮全域旅游發展空間布局,圍繞環城市游憩帶、沿河休閑帶、通往主要旅游景區道路、重點鄉村旅游片區等選址建設一批旅游綜合服務區,可按照“統一選址、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經營”的“四統一”理念布局建設旅游綜合服務區,配套完善旅游咨詢、旅游廁所、旅游購物、加油維修、快捷餐飲、旅游體驗等功能,推動全域旅游服務上檔次、上水平。推動高速公路服務區向旅游綜合服務區轉型,改造提升空間布局設施,增加旅游咨詢、旅游購物、旅游體驗等功能,各地區根據實際可以加掛“全域旅游綜合服務區”的牌子。
以往的道路交通以工程建設為主,對旅游元素設置考慮欠缺,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必須將旅游元素充分體現,在規劃設計中要在國道、省道等干線公路以及通往景區的公路沿線規劃建設觀景平臺、交通驛站、自駕車營地等旅游設施,增加觀光體驗功能,提升服務水平。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規劃建設一批旅游風景道、綠道、步道、騎行專線和交通驛站等公共休閑設施,形成具有交通疏散、休閑娛樂、旅游體驗、運動健身、文化教育、科普觀光等多功能的道路交通體系,達到公共休閑設施布局合理、空間充足、功能完備,旅游慢行系統貫穿主要城鎮、鄉村和景區,有功能完備的旅游服務點和緊急救援體系,并完善標識系統。
停車場也是交通體系重要的一個環節,著力改造提升景區景點、鄉村旅游點、旅游購物場所等停車場所,配套建設旅游服務區、驛站、觀景臺等停車場所,對所有旅游停車場所實行生態化建設,避免大面積硬化,并最大限度提供遮陰、避雨等周到細微化服務。停車場面積要與游客承載量匹配,建立布局合理、設施齊全、智能化管理的生態停車場系統。
通過旅游交通公共信息平臺建設,與旅游集散咨詢服務中心大數據系統連接,將各種交通方式的數據信息進行采集、分析、共享,為游客提供可查詢的便捷、準確、及時的信息,指導游客出行。建立完善的交通應急保障機制,建立應急預案和處置機制,提高應急處理能力,逐步建立跨區域的旅游交通聯動協調機制。
參考文獻:
[1] 吳必虎,俞 曦.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345-356.
[2] 張 夏.淺析旅游交通規劃[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6(3):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