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亞 寧
(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眾所周知,建筑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建筑施工企業81 141家,實現總產值17.67萬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63.59萬億元)27.8%,對國民經濟影響大,建筑業的技術進步、作業效率的提高以及節能降耗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經濟的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的效率[1]。但是由于近幾年建筑行業產能過剩嚴重,急需向高效、綠色方面轉型。這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這一方式很好的契合了未來建筑行業的發展方向,因此,BIM在國內的熱度逐漸升溫。
但是與BIM研究日益興起同時存在的情況是:在實際項目施工領域,BIM的發展遇到了阻礙。項目管理又作為整體宏觀控制項目的任務,那么本文將在這一角度分析是什么原因阻礙了BIM的進一步發展。
業主是站在投資主體的立場上對工程項目進行綜合的管理,以實現投資者的目標[2]。即我們通常所稱的甲方。其要在項目質量達標的前提下,實現最高的經濟收益。但是,我國存在甲方權利過大的情況,部分甲方不認同BIM所帶給項目的預期效益,又在項目中擁有絕對話語權的情況下,當然也不會給BIM相關方面提供預算資金。這樣在項目投資伊始,BIM就被置于了一個較低的優先級序列中。
對于當前施工方的技術水平來說,想要更大范圍的應用BIM需要額外的投入資金用于人員培訓和硬件提高。但是使用BIM技術的經濟效益可能并不會在當前的項目中立馬顯現出來,反而在實施的項目中屬于沒有回報的純投入。又因為工程施工屬于極低收益率的工作活動,這就使得施工方對推行BIM更加持消極態度。另外,當前施工現場的骨干長久以來學習并實施的是傳統施工模式,對全新的BIM缺乏信心和耐心,也致使BIM在施工現場的應用受到阻礙。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在BIM應用的主導方中設計方占比59%,BIM應用實施方中設計方占比高達70%[3]。也就是說:設計方對推動BIM的應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設計單位目前普遍存在設計人員不適應BIM新模式的現象。雖然BIM可以構建三維模型,但是無法解決三維出圖的問題,最終設計方設計的圖紙還需回到二維的層面上,這也使得設計人員難以青睞BIM。
按照動態控制原理,建設工程項目費用控制,就是在完成一個建設項目過程中,對所有發生的成本費用支出,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預測、計劃、控制、核算、考核、分析等一系列科學管理的總稱。BIM可以使工程量全透明的展現出來,也就使工程費用更加透明而準確。但是,過于精細的工程項目費用可能是施工方不愿意看到的。在其與投資方的資本博弈中,施工方會在盡量高的變動預算,一方面是為了保證施工資金的充裕,另一方面也是保證施工收益。過于準確透明的工程費用反而限制了其的費用變更主張。
合同是保證項目參與各方履行義務和行使權力的保證,BIM可以使合同內容更加準確。但是,在我國工程市場中參與各方普遍欠缺契約精神,尤其是合同中甲方權力過大,乙方完全從屬。BIM的成果一直是建筑全息模型,相當于一套極為精細完整的多維施工圖。但是相關內容可能會頻繁更改,還不乏較大程度的改動。在這種環境下,BIM可能還不及傳統設計方法高效。
對于項目中的中高層領導來說,他們工作重點不僅僅是在項目本身,也需要在參與項目的各個成員的協調上。BIM作為一種控制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先進方法,會涉及項目中所有時段的所有參與主體。又由于各方對于BIM的理解參差不齊,這時,這種全新事物會在項目的各方之間產生較大技術壁壘和信息壁壘。原本協調高效的BIM,卻成為了組織管理中的阻礙。
工程項目質量具有影響因素多,質量波動大,質量變異大的特點。BIM中對于建筑效果的預期是在人為設定環境參數的條件下經過計算機模擬計算出來的。然而現實中對于質量的影響因素是多主體,多方面的,預先模擬的情況難以面面俱到,這使一些項目管理人員可能更傾向于利用已有的技術和經驗進行質量控制。
BIM技術在國內的應用起步于2001年。在政策方面,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部制定了《“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開展課題為“基于IFC國際標準的建筑工程應用軟件研究”,開始BIM技術相關研究[4]。與國外相比,我國BIM起步較晚,在相關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上還不完善。國內的BIM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指導,加重了參與項目各方的“技術壁壘”和“信息壁壘”。
BIM作為一種先進的理念,是基于項目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協調高效的管理控制的理念。這種理念主要表現載體之一就是BIM軟件,這就需要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基礎。與這種對于信息技術高要求相比,是建筑行業高新技術水平過低,生產模式傳統落后的現狀。完全無法滿足BIM所需的高門檻。
對于BIM的一般概念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然而,只把BIM定義為一種信息模型是不全面的。全面來說,BIM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認識: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以及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BIM應該是一種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然而,部分項目人員對BIM理解片面,簡單的理解BIM為一種軟件,卻忽略了其應該是以協調、高效為突出特點的一種項目管理理念。這種管理理念不止應用在項目某一階段,而是貫穿于整個項目管理過程中。
經過對以上BIM在項目管理應用中阻礙因素的分析,能夠發現,BIM在國內項目管理中遇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粗放落后分散的管理模式和先進精確協調的信息技術之間的矛盾。國內的生產技術水平相對于國外來說確實落后,而BIM這種理念是在生產技術水平發展至一定程度時科學化系統化的必然結果。所以,想要擴展BIM在國內的應用范圍,根本上還是要革新生產技術,提高項目行業的科學化水平。
當行業內部推進緩慢時,政府應當對于行業進行一定的幫助和引導,但同時應注意行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推進水平應當和行業發展水平相適應。加大財政對BIM以及建筑業信息化相關研究開發的專項資金的支持力度。為鼓勵項目參與方的積極性,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激勵政策或獎勵機制來促使企業運用BIM技術。為鼓勵項目參與方的積極性,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激勵政策或獎勵機制來促使企業運用BIM技術[5]。
推行新的技術需要新的人才資源與人才后備。高校與科研機構應該肩負起培養人才,推進研究的責任。要注意在進行人才培養時,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軟件水平上的提高,還要重視對協調高效管理理念的建立。軟件只是管理理念的一種載體,當生產技術水平發展至一定高度,項目管理人員都具有先進的管理理念時,類如BIM這種新的模式的推廣將成為一種必然。
參考文獻:
[1] 徐 杰,張敏莉,印友濤,等.淺析BIM在國內的推廣阻礙[J].江蘇建筑,2016(3):72.
[2] 謝 穎.工程項目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 田曉秋,趙偉玉,李炎斌.我國建筑業BIM發展阻礙因素[J].住宅與房地產,2015(11):73.
[4] 劉 波,劉 薇.BIM在國內建筑領域的應用現狀與障礙研究[J].建筑經濟,2015(9):31.
[5] 紀博雅,威振強,金占勇.基于外部性分析的建筑業BIM應用阻礙及對策[J].施工技術,2014(2):86.